慕慧芸
摘要:新课程理念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开展的新思维、新模式、新举措,是指导教育教学开展最重要的指针和航标。但在农村,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却受到了多种因素的限制和束缚,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身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解放,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疑虑和困惑,制约了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思考,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农村 初中 语文 教学 困惑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惯用“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固有模式,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的教学设计,整个课程总是按照一套流程、一种模式进行开展,毫无新意和激趣点,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低沉、消极,教学中对学生的启发、诱导不足,与学生之间有效的课堂互动开展较少,导致学生学习的精神意志难以被充分调动。初中语文中很多的散文、文言文以及小说等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心往往会带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这就迫切需要教师强化课堂“激趣”策略的运用,将学生的有效注意力充分聚焦到课堂教学中来,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导入阶段,要强化多种方式的综合性运用,比如: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的教学中,如果运用多媒体将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长城、长江、黄河以及一些自然的美景等展现出来,让初中学生进行充分的感受,将诗篇中饱含的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自豪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样很多学生就能够被其中的内容和情感所感染,带着这样的思想情感投入到诗篇的阅读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强化了对文章情感的体验与感悟,而且在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激情,使学习达到高效。但是,由于教学条件的落后及教学设备的短缺,再加上不充分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便对教学效果形成了严重的制约,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和落后地区,多媒体技术设备难以配备、教师上网存在困难,对学生的有效激趣难以实现,致使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上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
教师缺乏差异化教学的理念和习惯,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学校将升学率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在工作中注重追求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最大化,将教书育人的任务和目标锁定在学生良好考试成绩的获得上,从而难以按照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实施教学。有意识地偏重了字词句的积累、阅读理解的针对性训练以及习作练习等方面强化训练,对于教育教学完成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整个课堂的构建过程、学生学习的方法、习惯的培养等方面关注较少,对于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的情操进行陶冶、情感进行激发等方面更是很少涉及。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新课标普及推广的要求与学校和家长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之间的矛盾,往往感到很迷茫,明知新课标代表着先进的教学思维理念、带来了更多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方式方法,但无奈之下只能以教学成绩为主,导致新课标在实际执行中存在“面子”工程,口头上喊得响亮,实际上做的迷茫。同时,新课标强调应当结合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成绩等差异,实施科学的、多样性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识,开发智力,创新思维,从而不断开发大脑新区,不断增长知识才干。但能够将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全方位的运用和探索是相对较难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农村的学校都采用了完全统一的教材、针对一个班级语文授课的目标完全一致,没有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和思维认知差异等进行差异化培养目标的确立,更为严重的是对于初中语文这样一门发散性、多元性比较明显的学科,在一些主观问题上教师往往制定标准的、统一的答案,严重束缚了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差异化发展。
新课程理念倡导和强调应当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对学习过程中成功的喜悦进行充分地体验和感受,这样对于提升学生在语文科目学习中的信心是大有裨益的。但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和体系往往是单一化、固化的、模式化的,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就是“好”、“非常好”、“你真棒”,这样的评价语言是空洞的、乏味的,长久下来,学生在课堂中很难被教师的评价所吸引、所激励、所感染,这样的课堂氛围必然是沉闷的、不活泼的。由于课堂氛围的状况并不在学校对教师教学技术和能力素养的评价范围之内,学校也没有注重对学生课堂参与度、活跃度的考核和评价,导致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将导入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运用进来,不注重课堂教学浓厚氛围的充分营造、不主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与激发、不注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运转的引导,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学得无趣无味。
新课程理念下强调和倡导学生的互助合作学习,要提升教学中的互动性、合作性、交流性,要提升初中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而且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交流、渴望通过合作探讨的模式进行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效地适应了这一思维理念的要求,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育教学的内容实际,对于一些比较重点或难点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维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实现他们思维的充分发展、深化他们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也可以将学生按照学习基础、认知能力、思维水平等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探讨,学生自会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吸去别人发言中的优点和长处。但在农村,很多教师认为小组合作模式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有限。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和功能,但受课时的影响和束缚,很多时候不得不将其搁置。例如《变色龙》这篇小说,应当组织学生分组采用角色分工和故事情节演绎的方式对文章内涵进行体会和学习,但同样受到课时安排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处于迷茫和徘徊之中:如果运用小组合作方式学习,势必会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导致教师讲解和阐释的时间被压缩,教师自认为难以很好地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但如果不运用小组合作法,又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不足,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掌握不够深刻。在纠结之余,为了相应考试指挥棒,还是以狠抓成绩为重心便又回到了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教育教学轨道上去了。这种老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教学方式,将老师放在了主导地位,把学生安在了被动地位,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他们的思想很难碰撞,新的思维方式也难以激发,久而久之,这种旧模式的教育教学岂不误了孩子的创新意识,长此以往,岂不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固步自封、按图索骥、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充满旧思维的新青年吗?若果真如此,岂不是教育的悲哀!因此,教育事业应让“教”和“育”互动起来,才能相得益彰,让教育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别再受固定课时的羁绊而使得教育的本质偏离。否则,教育的成效便是纸上谈兵,塑造的只能是高分低能儿。因此,不能让形式扭曲了教育的根本,不要为了追赶进度而追求速成,须谨记:“育人”才是教育的永恒主題。
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式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教师在讲台上就知识内容进行阐释,学生坐在下面进行听和记,并且按照教师的指令和要求去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填鸭式”、“输灌式”的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有着很大的“市场”,教师在课堂中总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自身在教学中的经验进行单维度的“授业传道”,对于学生是否听进去、是否学习领会、是否有效达成教育目标等内容不加考虑,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主动性发挥不充分,难以实现理想的学习效果。很多教师感觉新课程的内容和要求看似丰富丰满,实则是花拳绣腿,所带来的效果寥寥无几,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还得依靠传统的教育模式。有的教师认识到新思维模式的益处,但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懒惰,不对其中的精神和要求进行认真细致地思考、不注重创新性的尝试和探索,停留和徘徊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中,总是凭自身以往的经验和头脑中的感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设计,觉得新办法不管用,即使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往往也是在局部的环节上,不敢全方位、深层次地运用和实践,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语文考试的成绩,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未明显提升。
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疑虑和困惑,需要教师们进行自身教育教学观念的最大化转变,真正将学生放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上,紧紧围绕新课程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要求,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持续性探索,强化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认知和体验,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开启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把金钥匙。
[1]张筱.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及思考[J].小说月刊,2016,(12).
[2]孙建发.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困惑[J].语文天地,2014,(09).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八珠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