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十大趋势,读懂政府工作报告

2018-04-21 03:48王文贾晋京陈晓晨
祖国 2018年5期
关键词:政府改革发展

王文 贾晋京 陈晓晨

这次“两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義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召开的,需要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这个主要矛盾,就不难洞悉贯穿《政府工作报告》的一条主线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由此,再去剖析每个具体方面的表述,就不难从“如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这个视角得到清晰的理解。带着这一“世界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课题组,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概括了十个方面的重大改革趋势,解读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下就是前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展开:

完善金融生态,化解风险压力

《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金融工作的要求是“推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取得明显进展”,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要标本兼治,有效消除风险隐患”。

2018年对中国来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对世界来说是国际金融危机十周年,对于理解当前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都有着深刻意义。经过多年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在积聚:老龄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投资回报率下降、宏观杠杆率却居高不下等。综揽各类问题,金融改革凸显成为一条能够贯穿诸多领域的主线。

面对上述形势,金融改革把防范金融风险作为主线,将金融监管和金融发展统一起来,在金融发展的目标下加强金融监管。

在风险压力下推进金融改革,需要加快机构改革,建立健全我国现代化的金融监管机构,完善整个金融生态,以便更好地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更好地统筹国际与国内、中央与地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作为金融生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要加快投资银行、评级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扩大金融信息披露范围、强化金融信息披露标准,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减少不实金融信息滋生的土壤。加快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力度,作为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体系的一部分,我国需要建立统一的金融信息大数据平台,发挥其在金融信息获取分析和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监控金融体系整体运行状况,及时发现经济中存在的风险点,阻断重大虚假信息的传播。

创新政企关系,克服“市场焦虑”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政府将持续“减少微观管理、直接干预,注重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结合十九大报告中明确阐述的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总基调不变,可以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调整进入新阶段。

一个客观事实是,当下的中国市场主体正面临着深刻的“市场焦虑”。解决好政府、市场、企业的关系问题,是一道世界性的经济学难题。中国在改革中探索让政府和市场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的路径,既要“有效的市场”,又要“有为的政府”,既是构建中国自身经济体系的路径,也是为破解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贡献中国智慧。

聚焦到当前企业改革的棘手问题上,需重点把握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两大维度。“效率”问题始终是当前国企被诟病的问题,破除国企发展动力不足、创新效率低下的制度性根源,有针对性地引入市场竞争,是破解当前国企改革路径僵化的可靠保证。民企的发展需更好抓住国家战略平台的契机,这是实现企业自身创新发展、共同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做出应有贡献的机遇。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让民企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尽显身手。民企也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正在建设中的、旨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平台,包括“一带一路”和发展中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民营企业自身壮大、走出去、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弄潮的进程,与国家实力提振、政策部署相辅相承。

改革供给侧结构 实现质量型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紧紧靠改革来破解经济发展和结构失衡难题,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第一,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去产能:在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后产能基础上重点加大钢铁、煤炭的力度,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用于分流职工安置,退出钢铁和煤炭产能各1.7亿吨和8亿吨,安置分流职工110多万人。

第二,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推进“互联网+”融合发展,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革发展举措促进各行业融合升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经营主体大批涌现。网购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3%。

第三,优化投资结构,鼓励民间投资。通过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引导资金投向强基础、增后劲、惠民生领域。高铁高速公路网路逐步完善,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五年来,经济增长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火车头从工业转向服务业,实现重大结构变革。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国进入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动力转换进入攻坚期,只有通过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方能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化绿色发展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结合2017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其后十九大对“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战略部署来看,这一要求意味着在“蓝天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接下来的绿色发展进入“生态巩固战”。

“蓝天保卫战”带来的成果还包括: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比2013年下降22.7%,北京市PM2.5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17年的58微克/立方米。当前,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国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7%,全国万元GDP用水量比上年下降5.6%,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上升为20.8%。中国绿色金融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和能力持续提升。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增长至2017年6月末的8.22万亿元,中国全年在境内外累计发行绿色债券2400亿元左右,正式启动的全国统一碳市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引入金融“活水”,振兴乡村经济

今年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

要解决三农问题,既要从科技、政策、社会等方面全面分析“三农”问题的本质,也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提出具有战略意义且实际可行的措施,解放农业农村经济体的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逐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具体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业应积极助力,解决乡村振兴中的“钱袋子”问题。金融产业固有的资源配置的优势可以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资金缺口问题,通过有效的资本流动保质保量地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从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财政直接补贴来支持农业发展的弊端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下已经显露无疑。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两大长期性目标,要实现双重目标就必须在农业直补上做文章。加快农业补贴“黄箱”政策向“绿箱”政策转变,是国际上支农政策的大趋势,“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亟须加快农业补贴政策制度变革。

传统的农业保险和农村保险涵盖了农牧产品、农民生活、养老、医疗等各个方面。总体来看,多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还比较粗放,保障水平较低。为有效地提高保障水平,政府的思路转变为“扩面、提标、增品”,争取全方位保证农民的收益,有效解决农业保险保额低、资源分配缺口等问题。其中,“扩面”即扩展保险的覆盖面,“增品”即增加保险品种,“提标”则表示提高保障水平。

升级收入结构,缩小贫富差距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改革个人所得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

降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收入改革的重要一步,其背景是当前中国人民的收入结构已经变化。当前,推进收入改革深入发展,一方面需要开启新的增长空间,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描绘蓝图;另一方面,也要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是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的必由之路。收入改革的两大趋势,是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十八大制定了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推动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2011-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同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形成。按照十三五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农村就业环境改善,推动了农民收入增加,城乡、区域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

重塑国际话语,改革全球治理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和共同发展,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重塑全球治理话语体系,需要提升中国话语生产及传播能力。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呈现出行为主体多元化、形式内容多样化等趋势,对外交往不再被某些特定单位或部门垄断,企业、高校、智库、个人等都可以成为中国话语的传播渠道。为此,中国应该尤其重视挖掘智库在中国话语生产及传播方面所具有的潜力,促进智库研究水平、国际交流水平、对外传播水平等的全方位提高,使之得以生产出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优质思想和知识产品,并利用自身影响力与号召力调动广泛的社会资源,极大地延展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巧用进口杠杆,应对“贸易雾霾”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改革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这是针对全球贸易格局转型背景做出的部署。

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积极扩大进口,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调汽车、部分日用消费品等进口关税。以更大力度的市场开放,促进产业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维护自由贸易,加快亚太自贸区和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政府通过扩大进口,应对“贸易雾霾”的决心。

同时,中国可以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先进生产要素进口机会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换代,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提升国内企业运营能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消除“理解赤字”深推“一带一路”

《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各项成果。这就需要我们全面理解“一带一路”,消除“理解赤字”,对其内涵(是什么)、外延(做什么)及其演进动力不断更新解释。

“一带一路”牵涉面甚广,其领域不断扩大,突出地表现为“蓝色丝绸之路”与建设海洋强国的结合;“冰上丝绸之路”与建设极地强国的结合;“天基丝绸之路”与建设航天强国的结合;“数字丝绸之路”与建设网络强国的结合。 “一带一路”开放包容,不仅包括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不仅是欧亚大陆,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甚至是加勒比地区都不会被拒之门外。即使有些国家政府对“一带一路”持疑虑、阻挠乃至反对态度,也可以通过企业合作、民间合作推动。

项目是“一带一路”最终的落实形式。必须要在项目上“精耕细作”,确保这些项目扎扎实实地完成,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效益。还要更多与当地社会打交道,让老百姓感受到“一带一路”带给他们的实惠。此外,还要双边、多边“双管齐下”,通过多边机制推动“一带一路”。

深化机构改革,建设数字中国

2014年“大数据”、2017年“数字经济”、2018年“数字中国”先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充分展现了我国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社会治理,在新的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中从跟跑转向并跑和领跑的重大突破。新时期如何为数字中国建设加油助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推进数字供给侧改革,引领数字品质革命。我国目前已开始着手从大数据资源建设向打造高品质数据产品的数字供给侧改革。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大数据行动、加强新人工智能研发,推动医疗、养老等涉及民生的多领域“互联网+”,积极推动数字供给侧改革,全面促进数字产品品质革命。

注重均衡,促进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发展。2011年工信部发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对数字中国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布局;2014年至2016年着力于大数据体系建设;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其中“数字中国”被首次写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据腾讯表示,微信在全球月活跃用户数已突破十亿。全球十大互联网企业里,中国企业已经占到4个。以“互联网+”为手段,数字经济得到不断繁荣发展。立足均衡发展战略,我国向着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的目标不断推进。

(本文第一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猜你喜欢
政府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