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志荣
众所周知,中国地理位置虽然不处于极圈内,距离北冰洋也有几千公里之遥,但对极地的关注和关心由来已久,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90多年前的1925年。中国最早派船对极地实施的科学考察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对北极的实地测量调查是从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的,距今也有将近20年的历史。
自从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研究所下属的“雪龙”号,于1999年7月至9月执行第一次北极科考任务起,中国吹响了进军北极的号角,截止2017年10月“雪龙”号已经执行北极科考任务共计8次之多,其中第8次北极考察期间穿越北极中央航道和西北航道,实现了中国首次环北冰洋科学考察,开展了海洋基础环境、海冰、生物多样性、海洋脱氧酸化、人工核素和海洋塑料垃圾等要素调查,极大地拓展了北极海洋环境业务化调查的区域范围和内容,对我国乃至国际社会北极业务化考察体系建设、北极环境评价和资源利用、北极前沿科学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除了“雪龙”定期不定期对北极进行海上实地测量和监测之外,2004年7月28日中国在北极北纬78度55分东经11度56分继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之后建立了第三个极地科考基地,可以在固定地点进行各种预定项目的测量和监测。随着地球温暖化,北极冰盖消融速度正在加快。2007年9月的数据显示,北极海冰面积约为413万平方公里,而2005年为530万平方公里。实际上,在过去20年里,北极冰盖面积减少了40%,平均厚度从3米减至1.5米。本来全年被冰覆盖的北极出现夏季能行船的航道,不仅中国科考船“雪龙”号在摸索开辟到北极的新航线,中国远洋企业也在尝试打通用于商业的海上运输线。
2017年9月10日21时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的“永盛”号货船,从中国太仓港,经过北极的东北航道,历时27天,航程7800多海里,到达了荷兰鹿特丹港,成为第一艘经过北极东北航道完成亚欧航线的中国商船。这一路径相比从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至鹿特丹港的亚欧传统航线,缩短2800多海里,航行时间比原航线缩短9天。
以上海到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的航运为例,航行于北极东北航道,与绕行印度洋、苏伊士运河相比,可以节省16天左右的时间、40%以上的航程和20%的燃料。随着全球变暖脚步的加快,北极不再是航运的禁区,将成为中国与欧美贸易来往的新路径,有助于中国突破马六甲海峡的瓶颈,避开印度洋上的索马里海盗。
近几年来中国参与北极事务越来越多,在北極地区的各项活动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与北极地区相关各国的合作持续拓展,各项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早就引颈期盼中国政府,对北极合作开发利用的方针政策以及总体规划设想有个明确的说法。今天终于公布于众如愿以偿了,可以说这一个久违了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它不仅引起了北极地区沿岸各国的关注,也吸引了全球各国的眼球。此次,中国公布的北极白皮书对中国在北极的利益、中国的北极政策以及中国如何对北极做贡献等人们极为关切的问题作了明确阐述。北极相关国家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以及开展各项活动一方面持欢迎态度,希望中国在北极地区有所合作、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与此同时,他们对中国参与北极事务和开展各项活动也有为数不少的疑惑和疑虑,中国到北极到底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中国究竟对北极的矿物资源、生物资源、空间资源乃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真实意图或想法是什么?国内外相关机构和组织都希望中国政府以适当的方式公布北极政策,解惑释疑,消除疑虑。
外交部副部长孔铉佑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发布会上表述,中国对开发利用北极的四点见解既是代表政府表达的决心和态度,又是令人信服的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一是严格依法利用。中国参与开发利用北极的相关企业或者团体会严格按照北极国家国内法和有关国际法开展各项活动。二是绿色利用。中国参与北极开发利用的企业或者团体会严格执行北极国家有关环保标准,以保护北极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确保北极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合作利用。中国政府鼓励企业或者团体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和国内市场的优势,通过国际合作来开发利用北极。四是遵循商业原则。中国企业按照商业模式参与北极的合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商业惯例与北极地区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红利。
中国参与北极开发利用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各方的互利共赢,推动北极的可持续发展。这不是中国开出的空头支票,也不是纯粹对国际社会表决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中国长期以来在参与北极开发利用实践中的真实写照,历史总结。
以中国与冰岛、挪威现有的北极实际合作为例,完全可以证明孔铉佑副部长说的是肺腑之言,句句真话。中国与冰岛的极光研究合作已经开始运作,五光十色的北极光照亮了冰岛冬天的天空,冰岛处于北极圈是观察极光的最佳地方,由中国极地研究所出资修建的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极光科研设施已经建成,并于2017年对外开放。现在,不仅中国和冰岛的科学家可以一块仰望天空进行观察和研究极光,而且,国际天文科学家们也能加入其中。他们希望北极光天文台能帮助其了解太阳与地球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实现预测太空天气的梦想。中国与北极圈内国家在北极的合作比比皆是,其中与挪威的合作更令人可喜可贺。
2017年6月6日媒体爆出一个特大新闻,中国为挪威打造了世界首个“超级渔场”,所谓的“超级渔场”就是深海半潜式智能养殖场,它的整体容量超过25万立方米,相当于200个标准游泳池,这样一型装备不仅仅是规模大,同时上面所搭载的现代化设备,可以使它实现高度的自动化。“超级渔场”总高69米,船体总装量达到7700吨,能抗12级台风。它配备有各类传感器2万余个,可实现全自动监测、喂养、清洁等工作。
这个世界首座、规模最大的半潜式智能海上“渔场”的深海装备融入生物学、工学、电学、计算机等多学科技术,是集挪威先进养殖技术、现代化环保养殖理念和世界顶端海工设计于一身的现代化全自动的海上养殖装备,为该领域全球首例研发项目。“超级渔场”管理只需6-7人就可以完成饲料收集储存、饲料投放、鱼群的清洁捕捉、死鱼的收集、鱼群监控、水质检测、水温检测等全部工作。
“超级渔场”平台的出现将推动北极渔业养殖从近海养殖向深海养殖加速转变,从网箱式养殖向大型装备式养殖加速转变,从传统人工式养殖向自动化智能化养殖加速转变,在挪威投入使用后,按照一个周期14个月养150万条三文鱼来算,可产8000吨鱼肉,带来1亿美元经济效益。”
同时参与竞标的还有多家世界知名企业,中国的报价其实并不低,但挪威公司在深入了解后,果断将项目交给了中船重工武船集团。2015年该项目开始建造,用时380多天,攻克众多技术难关,该项目最终在科技水平、建造速度、建造质量方面均达到并超过了挪威方面的要求。这个“超级渔场”的订单价格大概在6000万美元左右,但利润要比造船成本高得多。因为产品让业主滿意,中船重工又从挪威拿到了5台新增订单。
业内人士预计,对于海上养鱼平台,近期全球约有100台的市场需求,按照每台6000万美元的价格,市场份额在60亿美元,是一个十足的“蓝海”计划。上述事实证明,中国与圈内和圈外国家合作开发利用北极,对资源掠夺和环境破坏的担心和疑虑是多余的,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杞人忧天。
北极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北冰洋连接其他三大洋,沿岸又有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丹麦以及挪威等五个北极圈内国家,北极还是淡水的重要储存库之一。在地理上,中国与北极虽然远隔千里但属于“近北极国家”,北极地区的自然变化和资源开发对中国的气候、环境、农业等具有直接影响,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广泛领域,中国也是北极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于2013年5月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
2015年10月,第三届北极圈论坛大会在冰岛雷克雅未克举行,中国派出高级别代表团出席,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还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致辞。早在90年多年前,中国便将目光投向北极。1925年,中国加入《斯瓦尔巴德条约》,开启了参与北极事务的进程。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北极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国有意愿也有能力作出更多贡献,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和平稳定、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北极。北极的未来关乎北极国家的利益,关乎北极域外国家和全人类的福祉,北极治理需要各利益攸关方的参与和贡献。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愿本着“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基本原则,与有关各方一道,抓住北极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应对北极变化带来的挑战,共同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北极合作,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北极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迄今为止,中国在北极圈内与相关国家在科学考察、渔业养殖、油气开发、安全保障以及经贸领域的合作不计其数,其中最大的合作项目要数与俄罗斯共同实施的液化天然气工程。
2017年12月8日,被誉为“北极圈上的能源明珠”的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这一项目是目前全球在北极地区开展的最大液化天然气工程。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位于俄罗斯境内的北极圈内,是目前全球在北极地区开展的最大型液化天然气工程,属于世界特大型天然气勘探开发、液化、运输、销售一体化项目。亚马尔液化气项目是最近几年,中俄经贸合作最大的投资项目。除了中石油参与了这个项目之外,中国的金融机构也参与了这个项目,将来液化天然气的运输,特别是向中国出口的液化天然气的运输,都要由中国的航运公司来承担。作为中俄在北极圈合作的首个全产业链合作项目,亚马尔项目成为了“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不仅将带动俄罗斯能源产业和边疆地区发展,还能够丰富我国清洁能源供应,加快推进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
到2019年,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全部建成后,该项目的三条生产线每年将向中国稳定供应400万吨液化天然气。400万吨液化天然气相当于60亿立方米。中国天然气需要快速增长,俄罗斯在北极圈有能源的资源,我国有市场,俄罗斯有资源,互补性很强。此外,中国与俄罗斯合作,还能带动我国在极地开发技术的提升。亚马尔项目的建设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天然气,同时还可以开辟和更新航道。通过与俄罗斯合作,我国成功实现北冰洋运输,开通北极航道,缩短运输航线,大幅度节省海运成本。所谓“冰上丝绸之路”,就是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海运航道。亚马尔项目建设过程中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是经过白令海峡、通过北极东北航道运输,平均用时16天左右,比通过苏伊士运河节省近20天。
在我国,90%的外贸货物运输量都要依赖海运。目前,中国的远洋航线虽然不少,但是通往欧洲的航线有限,且面临着各种成本、安全等问题。北极东北航道是连接亚洲跟欧洲之间最直接、最便捷的运输通道。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个北极航道,将来中国跟欧洲之间的经贸合作也会降低很多的物流成本,提高我们中国跟欧洲之间的经济合作。数据显示,一旦北极东北航道正式开通,我国沿海诸港到北美东岸的航程,比巴拿马运河传统航线缩短2000到3500海里;上海以北港口到欧洲西部、北海、波罗的海等港口,将比传统航线航程短25%-55%,每年可节省533亿到1274亿美元的国际贸易海运成本。
专家称中国与俄罗斯在北极合作基于三个原因。首先,中国有意进行碳氢化合物的共同项目,而俄罗斯可以提供科学方面的保证。其次,中国是北海(北极航线和东北航线)航线上首选的外国运营方。再次,中国期望在国际监管北极海盆的捕鱼业问题上获得俄罗斯支持。中国还在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框架下参加名为"俄北极中的国际倡议"的研讨组会议,中俄两国科学家共同对气候、冰川变化、结冻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全球冰川进行登记。俄方称,中国是我们的科研伙伴。科研合作是唯一需要发展和支持的。首先是科学,然后是石油天然气的开采。谁意识到这个问题,谁就将成为国际竞争中的赢家。
中国发表北极政策白皮书,正值举国上下全力推进“一带一路”以及“冰上丝绸之路”之际,不仅对国际社会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也为本国企业投身于北极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白皮书无疑是我国参与北极事务以及在北极开展各项活动的指南针和方向盘,它作为中国实现海洋大国的又一个支撑点,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北极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愿意为北极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发表北极政策白皮书,无非是为了阐明中国在北极问题上的基本立场,阐释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政策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主张,指导中国相关部门和机构开展北极活动和北极合作,推动有关各方更好参与北极治理,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维护和促进北极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所以,要为中国北极政策白皮书点赞的,不仅是参与北极事务和开展北极合作开发活动的中国企业和相关组织机构,还有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丹麦以及挪威北极圈五国在内的利益相关的国际社会。
(作者系中国太平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海洋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