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云圣
1.生活物品是导入新课的抓手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必要环节,良好的导入效果,影响后续教学的顺利展开,因此,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而新颖地设计导入内容,让学生在较短时间里融入知识学习的情境中,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投身课堂学习的有效方法。比如,教师可借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物品来导入新课。学习《光的折射》知识的时候,笔者将一个盛水的碗带入教室,将一根筷子插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向上弯折了?”而后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光的折射的概念,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它能串联起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课堂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智慧地寻找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从而开启灵动的课堂。
2.身边器材是活跃课堂的催化剂
生活中,一个纸杯、一把尺子、一根棉线,均能变成物理实验的材料,教师用这些材料开展物理实验,演示物理现象,学生会感到更亲切,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从而不再觉得学习物理枯燥乏味,并树立起学习物理的信心,主动参与学习。如学习《乐音的特性》知识时,笔者就要求学生把直尺拿出来,将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尺子使它振动,听听尺子发出的声音,改变一下力度,再听听声音的响度有没有发生变化。然后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听听声音的高低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探究,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同时也知道了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学生也可以用两个纸杯、一根棉线制作土电话,来体验声音的传递是通过棉线的振动来完成的。教师利用这些小器材,就把声音的产生、声音的响度、声音的音调知识点全部解决了。
3.生活经验是接受课堂知识的土壤
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展开生活实践活动,通过实验来掌握新知。如学习《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和液化时,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发一块冰块,把冰块放在烧杯中,让学生注意观察杯中冰块的变化,用手摸摸烧杯的温度,同时观察烧杯外壁上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可以发现冰块的体积逐渐变小,最后全部融化成水,固态变成液态。而烧杯外壁上也出现了水珠,说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壁发生液化。一个小小的冰块实验,就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物态变化中的相关知识。又如,练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笔者先让学生预估一下课桌的长度和宽度,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刻度尺准确测量,从而引导学生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的预估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手就是一把尺子,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也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出物体的长度。教师只有让物理教学根植在生活的土壤中,才能避免走入“满堂灌”的误区,才能让学生在和谐、有趣的氛围中,逐步学到、学会物理知识。
4.深入生活是培养能力的途径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被应用于生活。在学习中,学生只有走进生活、贴近生活,结合生活学习物理知识、吸收物理原理,才能真正学好物理,形成物理能力。如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及小孔成像》知识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在晴天的中午,到树荫下观察地面上的光斑,思考:为什么地面上会出现形状不规则的光斑?如果我们改变树叶的缝隙,光斑的形状是否会改变?通过现场实验探究,学生掌握了小孔成像的知识。目前很多大楼都安装了玻璃幕墙,玻璃幕墙会产生镜面反射,强烈的反射光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休息,还会影响车辆行驶及行人的安全。在学习《光的反射》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学校周边的大楼进行实地观察,以了解光污染的危害。
总之,教师应灵活选用生活素材,制作生活道具,并将其应用到课堂实践探究活动中,以此带动学生积极探究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习得物理知识与原理,同时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现象,在生活中学习物理、运用物理,逐步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以此为着力点,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良峰.浅析生活素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7(18):194,196.
[2]唐先平.浅析初中物理教学生活素材的提取[J].速读(上旬刊),2016(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