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石头寨,位于贵州省中部的黄果树风景名胜区,距离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只有六公里,这是一个布依族村寨,寨子依山傍水,而寨子里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由石头和石板建造而成,所以叫做“石头寨”。走进寨门,就像走进了石头的世界。街道是石头铺的,房屋是石头垒的,屋顶也是石板盖的。
石头寨村民的生活,主要以农耕为主,这里是贵州省民族风情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地区。数百年来,它一直不为外人所熟知,可是当都市文明对古老历史的向往慢慢演变成一种时尚的追求之后,这种原生态的民族风情,便吸引了不少好奇的游客。
石头寨距今,已经有六百年的历史了。石头之所以成为这里主要的建筑原材料,是因为这个地区独特的地质和气候条件,在这里用石头盖房子,不仅造价比较便宜,节约木材,不怕火灾,而且舒适耐用,冬暖夏凉。这些石头建筑,历经多年的风雨冲刷,愈发显得洁白,在秀丽的群山环抱之下,构成了一幅幅山野的图画。石头的坚韧和沧桑,在这里默契地守护着历史,见证着生活的每一个变化。
从黄果树瀑布景区坐车出发,往镇宁方向走六七公里,沿途能看到一条白静如练的河流,它就是著名的白水河——黄果树瀑布的水源地。当你还在慨叹它的纯净时,一座圆形石拱门便迎面而至。门上面镶了用石头雕刻成的三个字:石头寨。鲜明的红色楷书仿佛在彰显着它的古朴苍劲。
石头寨是具有典型石头建筑的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有秀丽挺拔的群山,寨前田连阡陌,寨后绿树成荫,寨边有宽阔的石头河,河水清澈见底,常见游鱼成群,互相追逐。河上有座30多米长、5米宽的五孔石桥,弧形石拱。石头寨街道是石块铺就的,院墙房屋是石头垒就的,屋顶上盖着的是薄石板,就连家中使用的桌、凳、盆、磨、礁、灶等也都是石头造就的。整村整寨不见一砖一瓦,房屋四周用石块砌墙,房顶以片石为瓦,室内间隔也以石砌成,院落的墙垣、寨中的通道、村前的小桥、梯田的保坎也都用石头修筑,家中的用具,如碓、磨、钵、槽、缸,全是用石做成。登石级、穿石门、进石屋、坐石凳。这里仿佛进入“石头王国”。
慢慢走进寨子,发现自己仿如走进了石器时代。触目所及,皆是石头的世界。石头寨住着纯朴勤劳的布依人,居住史达六百年以上。自从他们来到这里,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他们已经适应这里的生存条件。这里的布依族喜欢山水,崇拜山水,特别是这里的山。他们的性格坚强,吃苦耐劳。人们常常把石头作为自己性格的代表物。布依族人秉承着一贯的传统,房子依山而建。得益于此处丰富的石料资源,寨民们往往在相中理想宝地后,便可以直接就地开采石料建房子了。因为石屋屋基很高,一般都在两米以上,所以家家都砌有进门的石台阶。石屋仿如一座大阶梯,层层叠叠,依傍着山石,一层接一层,而又布局分明。每一间石屋虽各有特色,但都遵守着寨里惯例:房屋分两层,上下各一层,中间用木板隔开,下面就用石头柱子支撑,稳固而不怕受潮。上层会铺上平时很少用到的木板,而下层多用来关牲口,是独有的“地下室”。屋子也不会单间儿建,一般都会有三至五间为一幢,中间多作堂屋,两边就可以当卧室。而且房间数一般都不会是单数,这也算是他们独特的传统之一。
石屋也并不只是简单的石头堆砌。大小不一的石块和圆滑的卵石垒砌组合,不规则中却又透着绝佳的和谐。石屋的山墙石质上都雕有图案,有的是龙形、兽形,有的是花卉纹样,特显古雅,而且很有民族特色,让人禁不住要拿起相机连忙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一座座庞大的“艺术品”。
地质、土壤、植被对人们的建筑均有很大的影响。地质条件决定了石头寨建筑的材料。石头寨地区地质作用,附近多石山和水层页岩,从而提供了天然的石料资源。石头寨所在的地区,地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由于喀斯特的作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石头寨周围的环境出现石漠化,从2003年以后才得以改善,但是山上没有可利用的乔木木材。石头寨是一个缺少打砖土壤的地方,因此,从客观上要求建筑材料为石头。在缺少木材、盛产石料的石头寨,整栋建筑除了梁架之外,全为石头砌筑,屋面为薄层石板铺盖。
石头寨光照强,夏天气温较高,出于反射阳光的需要,以减少墙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达到降温的目的,外墙为灰白色的石头。升温慢,散热快,适于人们生活的需求。而在冬天,石头寨的气温与西南地区的其他地方相比,是比较低的。石头作为房屋墙的材料,能够抵抗低温的入侵。
石头寨的石屋建筑分布极有特色,依山傍水是石头寨房屋的特点。石头寨的房屋大多数主要分布在石头河两岸的山上。石屋沿着一座岩石嶙峋的山坡自上而下修建。而有少部分房屋分布于农田包围的矮山上,一条小道直达。石屋层层叠叠,鳞次栉比,依山林立,布局井然有序。
房屋为木石结构,不用一瓦一砖。用木料穿榫作屋架,屋架有 7柱、9柱、11柱不等,无论是三间或五间一幢,中间多作堂屋,下为实地地面;左右两边多作卧室上铺地板,下为“地下室”关牲口。在建房时,首先用石头砌好两个较高的屋基,一般在2米以上,然后将木柱房架立在上边。正因为屋基较高,家家都得砌石阶进门。房架立好后,就砌石墙四面封山,用薄石板盖房,有的用石料间隔,石柱支撑。这些房屋的墙,有的用块石、垫石垒砌或浆砌,有的用锤针剔打平整的料石安砌,有的用乱石堆砌再用石灰或混凝土在墙面勾缝成虎皮墙。砌石接缝紧密,线条层次匀称,工艺精湛,房屋造型美观大方。
石头寨民居的建造外观还十分注重修饰美观,在石头房的整体造型中,虽然受着传统的影响,但能根据自然环境、生产力及经济水平,创造出独特简洁的几何图形美。在石头寨房屋的内部与外部结构装修上,由于运用了大小不同材料的组合,很有肌理美,不规则的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及多边形的石块及圆表的卵石垒砌组合;石头寨房屋的山墙石质榫头上雕有图案,有的是龙形、兽形,有的花卉纹样,别具一格。
这个村寨里的男子人人都会石工活,手艺代代相传。他们砌的石头墙壁不用粘石剂也垒砌的很稳固。屋顶的薄石片铺盖成菱形或鱼形,结构严谨,富有装饰性。在工艺要求高的地方,由著名的老石匠施工,有的地方还要雕龙刻凤。
在气候条件的影响下,我国传统民居在功能上有明显的区别。在温暖多雨的石头寨,民居的功能主要是避阳、避雨、散热、通风、防潮。石头寨是一个降水丰富的地方,在房屋的设计上很讲究屋顶的排水。石头寨的建筑,根据人们的经济水平和能力的大小,房屋的层数也不相同。石头寨的房屋大多数设置两层,第二层的顶部不是平顶,而是用石板铺盖,且屋顶坡度大,这样利于避雨、散热、通风、防潮。
石头寨寨前是连片田野,寨后则是青翠碧绿的竹林、果树。还有一个小瀑布群穿插其中,由十几层瀑布组成,流水滴答滴答地打在石头上,清脆但不嘈杂。而寨边则是干净平缓的白水河。河上横亘着一座30多米长、5米宽的五孔石桥,连接河、寨。在清澈的河水中,每一个石孔下都投射着对岸的绿水山青。此时,挑一块在桥边或河边长柳下的石凳,坐下来,细细观赏周围的青山水秀,波光倒影,倾听来自远处的潺潺流水声,仿如置身于古代中,洗尽平日都市中的烦嚣,换上一身轻松与舒爽。
在寨的尽头处还有一户相当特别的“溶洞人家”。他们是寨子里农家乐的试验点之一。但由于房子不够大,于是主人就把自家一个30多年前发现的溶洞改造成餐馆,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小洞天”。穿过长长的小道,“大厅”豁然开朗。各种钟乳石在电灯光的照耀下发着晶莹的光。在溶洞里进餐,看着头顶闪闪发亮的“天然霓虹灯”,听着洞子的主人介绍寨子的历史,生活突然变得非常惬意。从前这个溶洞主要是让邻里间能多个乘凉的地方,而如今,它却成了石头寨的必去景点之一。慢慢走进寨子,发现自己仿如走进了石器时代。
贵州蜡染甲天下,石头寨蜡染甲贵州。贵州蜡染名扬中外,石头寨是著名的蜡染之乡,寨里寨外,桥上河,随时可见点蜡、漂蜡的女性。全寨约百分之八十的成年妇女都会这种传统的民间工艺,有一半人家有染缸。石头寨是蜡染文化的世界。
这种蜡画与染色相结合的艺术从秦汉时起便开始,一直传承到今天,已经有着千年历史了。而作为贵州安顺蜡染的源头和中心,石头寨在蜡染工艺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中没有缺席过。它,对蜡染文化有着特别的诠释。
对于石头寨的村民,蜡染与其说是一种高雅深奥的艺术,还不如说它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艺”。刚出世的婴儿所用的小被巾、襁褓服、口水兜等;青年们恋爱、婚嫁时的手绢、腰带、婚礼礼服等;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床单、被面、枕套、帐幔、钱包等;老人们去世时专门用的老衣,一切一切,都是蜡染制品。就如同男子会石工活一样,这里百分之九十的成年妇女都会蜡染。来到石头寨,你可以发现,无论是坐在树下乘凉的,还是依傍在家门边的,甚至是做景区接待的小姐们,手中都必定会拿着一块棉布,熟练地把用铜片制成的蜡刀,从放在炭炉盆保暖的瓷杯里,蘸上熔化了的蜡,不用画什么底图,就直接往棉布上描绘出自己想要的图案。如此熟练的工艺,也只有从小开始的训练,方能培养到。
石头寨里还有一些由石屋堂屋改造成的“蜡染展示厅”。妇女们会为你展示一块蜡染制品是怎么蜡成的。如果喜欢,还可以自己亲手去尝试“蜡”一回,既可选择布依族的传统图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构图,体验独特工艺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