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勰
截石位是一种手术体位,在结直肠、泌尿外科及妇科手术中常用。该体位的应用存在一定风险,可导致下肢血管受压,从而使血流动力学产生变化,加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可能性,且老年患者并发症风险更高。除此之外,术后体位更换还可能降低循环血量,引起血压波动,诱发低血压,不利于术后身体恢复。以往大多通过调整角度、体位安置等方式预防术后并发症,但效果欠佳[1-2]。研究表明,医用绷带与下肢运动均为改善血流动力学的重要手段,对多种类型手术并发症有预防作用[3]。鉴于此,本院纳入102例老年截石位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下肢被动运动+医用弹力绷带在其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102例老年截石位手术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年龄≥65岁;对截石位手术耐受;术前准备充分,血压、心率等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凝血功能正常;精神状态、认知功能未见异常;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既往有下肢手术史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者;围术期使用血管活性类药者;合并恶性肿瘤者;肝、肾等重要脏器损害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65~77岁,平均(70.93±3.35)岁;体重47~65kg,平均(58.82±5.42)kg,手术类型:妇科手术11例、结直肠手术22例、泌尿外科手术18例。观察组男33例,女18例;年龄65~76岁,平均(70.86±3.28)岁;体重46~65kg,平均(59.34±5.93)kg,手术类型:妇科手术9例、结直肠手术20例、泌尿外科手术22例。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干预,在实施麻醉前安置体位,以最大限度增加下肢受力面积为宜,使局部压强减小,并将搁腿架固定,术后选取平卧位,对下肢温度、皮肤改变等密切观察,由护理人员帮助按摩促进血液循环。观察组采用下肢被动运动+医用弹力绷带干预。在实施麻醉后,适度抬高下肢(约45°),选取足踝螺旋至大腿中上段部位,采用弹力绷带缠绕后行手术。于术后放平下肢,待5min后可将绷带解除,并进行下肢被动运动。被动运动方法:由护士用左手握住患者足踝,右手握前足,重复往返旋转操作,注意控制力度,15~20次/min,每次持续时长为3min。完成上述运动后,护士将患者腘窝托住,同时固定足跟部位,用手帮助患者下肢被动屈伸,连续20次。最后对下肢腓肠肌、比目鱼肌予以按摩,持续3min,将下肢放平即可。1.3 观察指标 (1)血压、心率、平均动脉压检测:利用生命体征监测仪(VS-800型 中国深圳)测定两组患者放平下肢前(T1)、放平下肢时(T2)、放平下肢1min(T3)、放平下肢5min(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水平。(2)并发症:观察两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低血压发生率,DVT诊断:参考《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4],患肢肿胀、压痛,伴有浅静脉曲张;结合X线片造影,未见静脉主干显影,或静脉内呈蜿蜒状,远侧可见扩张静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多时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干预前后不同时段的血压水平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不同时段的血压水平比较[mmHg,(±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不同时段的血压水平比较[mmHg,(±s)]
注: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0.05;组内与T1比较,#P<0.05
组别 时点 DBP SBP观察组(n=51) T1 76.45±8.24 141.64±11.43 T2 76.12±9.75 140.56±16.38 T3 75.38±8.67* 141.23±16.87*T4 76.51±8.94* 140.62±17.02*F值 0.173 0.056 P值 0.915 0.983对照组(n=51) T1 76.85±8.16 141.27±11.31 T2 75.32±7.56 139.53±14.52 T3 73.79±7.02# 136.43±15.46#T4 72.02±6.93# 132.75±12.76#F值 3.953 3.860 P值 0.019 0.010
2.2 两组干预前后不同时段的MAP、HR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不同时段的MAP、HR比较(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不同时段的MAP、HR比较(s)
注: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0.05;组内与T1比较,#P<0.05
组别 时点 MAP(mmHg) HR(次/min)观察组(n=51) T1 91.36±8.53 69.53±6.48 T2 90.35±9.26 68.81±6.12 T3 88.69±7.64#* 69.25±5.81 T4 90.63±8.95* 69.94±5.37 F值 0.875 0.325 P值 0.455 0.808对照组(n=51) T1 91.32±8.28 70.12±7.41 T2 89.41±7.62 68.68±5.33 T3 85.31±6.53# 69.51±5.35 T4 85.12±6.90# 68.72±6.65 F值 8.894 0.639 P值 0.000 0.591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有1例(DVT)发生并发症,占1.96%,于术后第2天发生。对照组有9例(4例DVT、5例低血压)发生并发症,占17.65%,其中3例于术后第2天内发生,4例在术后第3天发生,2例在术后第4天发生。两组针对DVT患者均给予介入性溶栓治疗后症状消失,低血压无需特殊处理,症状自行缓解。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截石位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手术体位,在各类手术中应用广泛,以老年患者居多,但该体位也存在缺陷。研究表明,截石位手术患者在更换体位时,若下肢突然平放,则会增加低血压风险,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诱发DVT[5]。尤其对老年患者,因受麻醉药物、手术操作、高龄等因素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可能性更高。为了降低并发症风险,本院拟定对患者予以下肢被动运动联合医用弹力绷带进行干预,研究发现,观察组采用这种干预方式后,患者干预前后不同时段的DBP、SBP、MAP、HR水平均无明显波动,而对照组的DBP、SBP、MAP相对较大,且观察组放平下肢1min、放平下肢5min的DBP、SBP、MAP均较同时段对照组更低,提示下肢被动运动+医用弹力绷带能促进患者血压、MAP的改善。
医用弹力绷带与肢体被动运动均为预防截石位手术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手段。秦德华等[6]认为,在截石位手术实施过程中使用小腿腿套,能改善下肢血流速度以及血流量。本资料中应用的医用弹力绷带与小腿腿套作用相同,其可通过改变膝盖梯度压力促进静脉回流,同时有利于对下肢皮肤改变进行观察,便于随时采取干预措施。夏丽霞等[7]认为,医用弹力绷带能影响患者血液分布情况,对血液回心有促进作用,从而提高血压稳定性,因此可改善术后血压水平,本次研究与之结论一致。肢体被动运动的作用则在于使下肢肌张力尽快恢复,防止出现循环血量大幅度波动现象,这对于预防血栓形成、低血压具有重要意义。本资料结果发现,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更证实观察组干预方式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将下肢被动运动与医用弹力绷带联合应用于老年截石位手术中,能提高术后肢体平放前、后DBP、SBP、MAP的稳定性,从而控制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1] 林丽,陈慧芳,张翠萍.膀胱截石位患者术前体位适应性训练的应用效果分析.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104-106.
[2] 曹星星,徐晔,王文婷.可移动平台在连台截石位手术中的应用.江苏医药,2016,42(2):236-237.
[3] 黎霞.2种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截石位手术患者血压变化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2):81-83.
[4]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2,27(7):235-238.
[5] 刘青焱,杨晓莹,梁静,等.移动式可折叠操作台在提高连台截石位手术体位安置工作效率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5):1435-1437.
[6] 秦德华,山慈明,杜书明,等.改良式小腿腿套预防截石位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4):1302-1303.
[7] 夏丽霞,陈红,赵体玉.弹力绷带预防腔镜膀胱截石位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学杂志,2015,30(10):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