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瀚伟
下笔杭州,即思西湖。龙井茶香朦胧之际,身已寄往雷峰塔。西湖十景人艳羡,锦缎丝绸惹人怜。不禁间,已过千年,洛阳亲友如相问,杭城依处幸福边。
2017年,是杭州连续成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第十一个年头。对杭州的印象,已不像以前的“旅游”“文人”“茶叶”那般刻板,如今的杭州不但山水秀丽,人文气氛更是出色。在杭州生活,很明显能够感受到精神文明建设之美。
不论斑马线有无红灯,只要行人想过马路,任何车辆都会停下礼让;坐公交地铁,很少能听见有人大声喧哗;在任何旅游景点,能很轻松找到志愿者;只要有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生活中的各大需求……
不止这些,在近年来,杭州在各行各业更是涌现了7名全国道德模范、130多名省级和市级道德模范、1.9万余名各级各类“最美人物”。
怪不得著名学者、杭州市文化顾问余秋雨先生要说:“每一次回杭州,都能深刻感受到一种理想化的美丽。这种美,是一代又一代杭州人积累起来的成果。白居易、苏东坡等文化大师,为杭州城市美学树立起了一座标杆,让人难以逾越。”
不仅是美学难以被逾越,如今的杭州同十几年前相比,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文创企业遍地开花,极大带动了经济发展以及杭州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杭州市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3041亿元,同比增长19.0%,占GDP比重24.2%。过去十年间,文创产业增加值增长量超过6倍。同时,西湖、滨江、余杭三区入选“浙江省文化产业重点县(市、区)”名单,入选数占全省的1/5;文创上市企业30家,新三板挂牌100家……
一系列数字表明,如今的杭州已经摆脱了之前以旅游驱动消费的产业模式,更朝着整合文化产业、推动市民文化消费的方向不断优化升级。
披沙拣金,千年文化取精华
自古以来,杭州便是一个人文气息极其厚重的城市。杭州最初的名字称为“禹杭”。元代初年,来过杭州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杭州为“世界上最为美丽华贵的天城”。1949年5月3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杭州一直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
杭州从宋代就开始流行茶文化。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临安巷陌街坊,自有提壶拎水者沿门点茶。或朔月望日者,如遇凶吉一事,点杯邻里茶水。”茶是非常重要的饮品,如今,杭州的龙井茶已经成了杭州人生活的必需品之一。灵隐寺后边有一道蜿蜒的公路,每到采茶季节,那里便有成片成片的绿茶山,还有正戴着帽子在采茶的茶农,他们会邀请你用当地的井水泡一壶芬芳馥郁的新茶。
再说起杭州的丝绸,不得不想起一句老话。“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特别是在下城区西健康路上,有一个“杭州中国丝绸城”,只要去杭州旅游的人多半都有这个印象,街道上、内室里,杭州人都喜欢戴上一层薄薄的丝绸,那是一种随性,更是代表着杭州人的生活态度。
除了这些,杭州还有包括京杭大运河、西溪湿地、灵隐寺、六和塔在内的许多著名景点,以及像西泠印社、百年汇昌、楼外楼、知味观、胡庆余堂这样的老字号品牌。
对于杭州,老字号是一个有竞争力的优点,这些传统的老字号招牌,以及杭州天生具有的人文和历史气息的特点,无疑给杭州发展文创企业增添实力和底气,并为其提供了不断创新的土壤。
把握时机,十年奋力磨一剑
2018年是杭州文创产业被提升到城市战略高度的第十一个年头,伴随而来的也是杭州市不断以文创名城的形象面向国内以及世界各地的第十一个年头。
“刚来的时候,和现在比差太多了,只有一个西湖可以看看。”提到这几年文化生活的变化,一位在杭州生活了15年的大学教授王老师说,“现在就不一样了,我出去参加各种文艺活动的渠道更多了。”
目前,这位教授在上课之余也担任着某文化创意公司的产品顾问,当问及为何会想从事这一行业时,王老師说:“现在的社会不同了,特别是在杭州,文化方面有越来越多的新形式出现,一定要保持好奇心。”
也是在十年前,随着国际上创意产业的兴起,有一批刚刚从外国回来的文创类设计师扎根于杭州。在仔细考虑过后,杭州市也决定因地制宜地尝试发展本地的文创产业。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规划研究处处长赵自芳表示:“2007年,当时的市委、市政府从大的形势判断,决定要抓住这个机遇,也考虑到杭州本身的文化环境、人才贮备和民营经济等适合发展文创产业,还看到了未来这个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性和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
于是在2007年,杭州的文创产业被提升到城市战略高度,并提出“举全市之力发展文创产业”。
为了确保项目顺利进行,杭州市确立了两条指导方针——“有人办事”和“有钱办事”。在人方面,成立文创办,并与上级单位杭州市文创产业指导委员会以及下面13个区县(市)成立的相应级别的文创办一道,形成三级管理模式。
而在钱方面,杭州市本级及各区、县(市)均开始设立文创产业专项资金,“十二五”期间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近2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约500亿元。最引人注目的是,2013年杭州在全国率先成立杭州银行文创支行,在三年间就向300多家文创企业客户发放近50亿元贷款。同时,还推动成立了浙江省建设银行文创专营支行和杭州联合银行文创金融服务中心。
囿于文创人才的缺乏,杭州又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杭州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市财政每年安排4500万元,围绕人才的“选拔、引进、培养、使用、服务”等五个环节,着力打造文创人才高地。
遍地开花,文创产业引高潮
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创业者的努力,杭州的文创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截至2017年6月,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的众创空间,在杭注册已达106家,累计入驻企业(团队)2387个,已注册企业2069家,注册资本累计超过41亿元。
浙江展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开创线上线下直播平台的互联网创业型公司,现在该公司在杭州湖滨银泰in77和上海大悦城建立了线下实体多媒体直播间,欲图打造适应新零售行业的市场需求。
为了配套直播间长线经营战略,该公司在下沙传媒学院的创意产业园和西溪湿地区域的西溪名园都建立了网红孵化基地。
展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下沙传媒大学网红孵化基地的负责人王迪,目前还是一位大四学生。他日常的工作就是负责招募和培训主播,每天在下沙创业园区内办公,由于紧靠着下沙大学城,他表示工作起来虽然辛苦,但是方便。“每到周末会接公司的活动,公司会用下沙这边的直播主播资源经常搞一些大型的活动,包括近期的三八女神节以及年前的杭州造货节。”王迪说。
虽然很忙,甚至不得不牺牲上课的时间以及周末的时间来上班,可是王迪觉得辛苦也值得。这一方面来自于他对工作以及创业的渴望,另一面方面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因为杭州市的文创公司在大学城的孵化基地培养学生,当地政府连同学校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起码在下沙产业园内,这些公司已经获得了房租和水电费的折扣以及现金上的一些补助。
直播新零售概念的火爆,让展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2018年初拿到了一笔600万元的天使投资,目前公司的市值已经达到1200万元。对于这家公司的未来,王迪显得很有信心,他觉得随着越来越多的实体直播间建成落地,公司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甚至可能会开创另一种消费模式。
其实,在杭州这样的孵化基地极其多,王迪和他所在的孵化基地也只是成千上万支文创团队中的沧海一粟。这得益于当地政府的重视,因为在这里,文创团队可以享受免费房租,免费的WIFI,免费的云平台。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的梦想服务大厅,还有创客公寓、梦想学院、梦想集市、创客导师等一应俱全。
创业,更在于年轻人的拼搏精神。在杭州,有超过20万的大学生,也有由阿里系、浙大系、浙商系、海歸系组成的创业“新四军”。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他们充满活力与激情,更有面对未知的勇气,以及无穷无尽的探索精神,这更为杭州的文创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稳中求进,新时代与新思维
2017年,杭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并取得了十大新突破。包括但不限于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名单、首个“中国网络作家村”在高新(滨江)区落成、萧山区获批创建国家音乐基地、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家合作实验区管委会正式揭牌、法国戛纳电视节(MIP)首次牵手杭州、杭州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交流中心正式成立等。这一系列变化,让人不得不对杭州文创的发展竖起大拇指。
不过,进入新时代,也有新挑战,更需新思维。
当前,外部环境已经出现了“四个重大变化”,第一是经济全球化,第二是新型城市化,第三是新技术革命,第四是过剩经济。
面对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杭州做出了新形势下政策的调整,并坚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只做“加法”不做“减法”,明确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八大门类文化创意产业。
作为杭州新型八大门类之一的文化会展业,称得上是近几年来杭州文化产业的一块招牌。近年来,杭州会展业形成了与创意策划、场馆管理等相配套的“产业链”,从展览、会议拓展到品牌推广、大型节庆文化活动、体育赛事等领域,培育一批以杭州地域文化为内涵、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国际性和全国性会展品牌。
G20杭州峰会以及将于2022年举办的杭州亚运会,已经极大地推动了杭州文化会展业的发展。2016年,杭州已经跻身全球100强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
曾当过G20峰会的国际志愿者姜子炎谈到参加峰会时的感想说:“当时我们主要的工作是在新闻中心里面引导和接待记者,有时候帮他们解决一些简单的技术问题。新闻中心里放有很多介绍中国文化、经济、近年来政策的图册,走过的外国记者经常翻阅。参加完G20峰会之后,人们已经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杭州的文化实力,能够把一次很多外国人看起来较为枯燥的会议办得这么有声有色,不得不说是一次文化产业的胜利,也必须承认这是杭州近些年来创新转型成功的有力证明。”
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在文化传媒类领域。杭州近几年的变化非常之大。就在去年,关于女性成长的浙产电影《嘉年华》入围了第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它也是唯一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片。
仅去年一年,包括《好极了》《西小河的夏天》《烽火芳菲》等浙产电影均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上入围并斩获奖项。据统计,2017年在浙江申报立项的电影超过300部,已取得公映许可证的49部,数量同比增长将近一倍。
浙产电影数量与质量的双增加,无疑代表着省会杭州的文化地位在加强,通过发展多元的文化系统,加强对文化人才的哺育,杭州越来越具备更高的文化特色和更强的文化资本。
砥砺前行,做个普通杭州人
当时间的指针走到21世纪,杭州不仅没有囿于传统,而是敢于尽早摘掉自己给人“刻板印象”的帽子。10年间,西湖景区相继取消了环湖公园门票,除了国家文保单位灵隐寺等景点,西湖绝大多数景点均已免费开放。免费景区面积达到了5000多公顷。
这种魄力与勇气,不仅延伸到了杭州发展文创产业的定位上,更是体现在对未来整个城市的规划上。在2010年,国务院批准杭州将“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确定为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此推动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从地方性战略升级为国家战略。
不断给予文创产业全方位、多角度的“保姆式”政策优惠,同时促进文创产业自身的创新,并加强文创产业与市场化接轨的途径,不仅为杭州的发展争取了时间,也获得城市向国内外交流发展的空间。
杭州的文创企业至此已经成为吴越之地上的一块名牌,并在产生强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反哺其文化和社会效益,以此吸引更多的文创品牌萌芽、生根、发展。
一座城似一个人,一群人又不断撑起这座城。杭州的秘密在于让这座城生长的速度同人呼吸的节奏一样,张弛有度,恰到好处。
怪不得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要说:“我其实就是杭州的一个平凡的人,如果人家在我去世的时候,就说,这个人是个杭州人,就可以了。”
做一个杭州人,就可以了,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