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寿、李志铭、马立云等
编者按:2017年12月28日,“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首届)”发布会,在京举办。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组织评出一等奖48名、二等奖60名。本成果为一等奖,其思路和方略一定能对业界读者有所启迪。
彭 寿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蚌埠院”)是1953年新中国第一批成立的全国综合性甲级科研设计单位,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年加入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并改制成立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蚌埠院将工程服务主营业务分离给中国建材工程,由此,蚌埠院成为存续企业。
在工程服务主业分离之前,蚌埠院拥有建筑材料行业、轻纺(日用硅酸盐)、建筑工程、环境污染治理专项工程的设计和工程总承包、工程咨询等甲级资质及对外经营权。主业分离之后,通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着眼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融合,在创新技术和成果产业化方面多次刷新中国玻璃发展史,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现已成为中国建材集团实施“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平台。201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3亿元,利润总额1.08亿元。
主业分离之后,蚌埠院面临严峻挑战:优良资产剥离导致资产规模及质量明显降低;剩余的业务发展后劲不足,盈利能力降低;再加上所处地理位置的劣势,难以吸纳人才、留住人才,面临着人心涣散、人才批量跳槽的严峻局势。作为有50多年历史的转制科研院所,在建材行业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如果任其自生自灭,既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也会对上市主业形成冲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探索新的发展道路,以更广阔的视野,立足长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2000年,彭寿院长带领新上任的领导班子临危受命,本着对国家负责,对行业负责,更要对职工负责的态度,探索发展道路,开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新路径。
2000年前后,国内行业科研院所大部分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推向市场,自负盈亏。失去了国家拨款的科研院所一度举步维艰,相当一部分院所选择“研究开发+技术转让”的发展模式,通过研究开发转让技术获取收益,勉强在市场中生存。但这种发展模式使得院所在企业化过程中,常常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难以持续开展核心技术研发,更难以实现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规模化,结果往往导致重经济效益和应用型研究、轻社会效益和基础研究的片面发展格局,使得科研院所逐步丧失传统的技术优势。
蚌埠院在主业剥离之后缺乏资质,不能继续走工程设计和工程总包的发展道路,而传统科研院所的发展存在弊端。为此,新任领导班子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对企业的发展道路进行了科学谋划,充分利用蚌埠院50多年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将发展的主业定位在擅长的技术领域,聚焦玻璃主业,以资金为纽带,将产业化定位为科研开发的主要目标,布局产业链,打通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有效融合,探索转制科研院所向科技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是抓住国家发展战略的机遇。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提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尤其是2008年以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强国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国家对此有政策、人才和资金支持,蚌埠院可以围绕主业,在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方面有所作为。二是抓住地方政府支持科研院所转制发展的机遇。科研院所转制过程中,当地政府为挽留科研院所,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蚌埠市政府为了挽留以蚌埠院为代表的中央驻皖科研院所,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同意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参照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并适用与之相关的政策。蚌埠院所处的地域位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内,赢得了创新发展的良好政策机遇。
蚌埠院围绕玻璃主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研发+资金+产业化”为发展路径,瞄准国内空白的关键技术和高端市场,通过要素整合、研发创造、商品化、社会效用化四个环节打造以玻璃为主业,辐射相关上下游产业链的产业布局,同时将科研开发和产业化与资金结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通过资金链支撑研发和产业化,建成了三链有效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了蚌埠院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探索出了转制院所适应市场竞争的一条成功发展道路。主要做法如下:
在中国建材集团的战略引领下,蚌埠院领导班子主要成员挂帅,深入分析市场和行业状况,对起步早的企业进行跟踪,分析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形势,结合自身技术、管理、人才特点和经济文化背景等,确立“突出主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依托现有技术储备和人才资源,发挥专业特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以技术、市场和资金为引领进行超前战略布局。
1、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突出主业。要坚持“围绕主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只有“专而精”,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坚持集成创新,科技领先。企业以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刚刚走出困境的蚌埠院还难以承受原始创新的巨大投入,而集成创新同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关联度更高,更容易找到切入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效果也更明显。蚌埠院作为玻璃行业的技术领军企业,始终以国际视野的高度,坚持科技领先,引领整个产业技术的发展。三是坚持善用资源,产业带动。新兴产业是企业新的发展方向,蚌埠院需要利用一切可用的政府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渠道资源、金融资源等,快速成长,以点带面,进一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四是坚持三链融合,互动发展。不同于传统科研院所发展模式,蚌埠院结合企业自身技术基础,进行产业布局;围绕产业布局,开展技术研发,以研发和产业化为基础,确定合适的资金需求量,选择合适的筹资方案,再以研发成果促进产业化进程,反过来以产业化推动研究开发,再以产业化收益或其他资金保障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顺利实施,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互动的发展模式。
2、路径选择
蚌埠院以玻璃为主业,采用技术领先战略,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前沿技术,抢占市场先机,通过广泛募集研发经费、自有资金、政府补贴等各种资金,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以玻璃技术为基础,围绕产业化的目标开展课题立项,以自主研发为主,引进领先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联合攻关;针对产业化需求,开发配套装备、控制系统等产业化核心要素,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从而保证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双领先优势,确保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战略布局
面对传统玻璃产业普遍产能过剩的现状,蚌埠院不仅在提升改造传统玻璃产业方面不断进行新技术研发,比如大吨位、高品质、低能耗浮法玻璃熔窑技术、玻璃熔窑全氧燃烧技术、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等。更重要的是,蚌埠院还注重发展新型玻璃产业,赋予玻璃更多的功能,比如电子信息显示产业用超薄显示玻璃、光伏产业用基板玻璃、盖板玻璃,建筑节能产业用镀膜玻璃等等。以这些为突破口,推动以新型玻璃自主核心技术为支撑,向光伏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延伸。经过艰辛的探索,蚌埠院确定了“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的新兴产业布局(即“四新”产业,如图1)。
图1 蚌埠院产业布局
为使企业的组织架构与发展模式相适应,蚌埠院在结合企业的技术选择和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合并科技管理和企业发展两项职责,成立科技发展部,作为企业战略布局的直接实施部门,承担了从项目论证、立项、管理等研发过程的协调,到设立公司进行成果产业化,再到产业化过程中对研发环节的问题反馈和解决等一整套管理职能。整个产业链与创新链的互动在一个中枢部门协调解决,形成了创新链的闭环,不仅提升了部门工作效率,同时增强了管理控制力。同时,资金链贯穿与研发到产业化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对研发和产业化各要素的整合,对研发和产业化过程进行协调控制,提高资金投入的精准性,并积极创新多种融资渠道支持科研开发和产业化投资。
蚌埠院建成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有效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组织体系
有别于其他科研院所,蚌埠院所有的研发活动都是以产业化为目标。根据“做蛋糕理论”:不是有多少鸡蛋和面粉,再去做多大蛋糕,而是要做多大蛋糕,就去找多少鸡蛋和面粉。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蚌埠院在研发的条件、制度、内容和方式上建立了符合自身实际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1、研发条件:以产业化需求开展创新要素整合
在研发平台方面,蚌埠院先后建设了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玻璃工业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薄膜太阳能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十几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创新平台。其中,坐落于蚌埠院自主建设的产业孵化园区内的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玻璃领域多学科融合交叉的开发研究平台,具有高度的产业化特征,已成为蚌埠院的核心研发力量,实现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空间距离最小化。
在研发机构方面,先后组建了非金属矿设计研究所、机电研究院、太阳能应用技术研究院、慕尼黑光伏研究中心、美国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同时推进下属各分支研发机构的建设,完善了研究开发体系。如,非金属矿研究院为“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提供原材料的优化和设计;机电研究院为成果转化需求提供核心装备、控制系统等产业化关键要素;德国慕尼黑光伏研究中心进行薄膜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技术开发,太阳能应用技术研究院将开发的新能源技术进行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2、研发制度:以产业化项目为支撑,建立以首席科学家制为核心的研发机制
蚌埠院在研发中实施首席科学家制。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海外高层次技术人才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带领研发团队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核心装备、生产控制系统等成套装备的研究开发,并且参与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蚌埠院开发的TFT-LCD液晶玻璃基板项目在成都建线,首席科学家全程参与,为成果的成功转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3、研发内容:以产业化目标开展成套技术开发
在课题的选择上,蚌埠院根据战略发展需要,以产业化为目标,根据需要的产品开发相应技术。根据蚌埠院的产业布局,围绕成果产业化的需求进行生产工艺、配套装备、控制系统、生产线设计等产业化技术突破;将开发的技术进行计算机建模,通过软件模拟进行技术检验和改进;利用开发的成套技术和装备建成中试线,进行产业化试验,为成果产业化提供可靠技术方案。例如,蚌埠院在超薄电子信息显示玻璃基板技术方面具有多年的技术储备,瞄准国内玻璃基板的厚度极限,由于开展的技术瞄准的是国内空白,无经验可以借鉴。在原有多年的玻璃生产线设计和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玻璃生产工艺、生产线设计以及控制系统等产业化技术突破。通过多角度、全方位、贴近实际生产的系统性创新,不仅能够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也缩短了产业化的时间,为打造整套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奠定了基础。
4、研发方式:围绕产业链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一是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联合知名高校院所、行业优势企业进行联合创新。联合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多个高等院校建立了研发机构,合作突破关键技术。如蚌埠院与武汉理工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和国内大型领军企业共同组建建筑材料绿色制造与建筑节能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利用平台资源,对柔性玻璃太阳能电池技术、玻璃新一代熔制技术等进行联合开发。联合行业技术领先的优势企业,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共享、协同发展。蚌埠院在TFT液晶玻璃基板方面具有多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与国内具有领先优势的河北东旭集团合作,集成双方优势资源,强强联合,开发出的液晶玻璃基板的专有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
二是通过兼并重组,集成国内外在“四新”产业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潜力的企业,引进核心技术和关键人才,获得国内外市场和技术,实现协同效应。例如,蚌埠院重组安徽华光光电材料科技集团,进行资源配置优化,将所承担的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成果在华光集团转化应用,建成国内首条全氧燃烧浮法玻璃生产线,首次采用全氧燃烧技术生产出高品质超白玻璃,在行业上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采用技术并购的方式,引进行业领先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造。例如,蚌埠院收购全球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技术领先的德国Avancis公司,引进核心技术及专利,通过集成创新,生产出有效面积光电转换效率达16.4%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全尺寸冠军组件,创造了工业化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世界纪录。
1、明确产业化公司的运作模式
蚌埠院以项目公司的形式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产业化运作,项目的建设由注册成立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负责。项目公司采用股份制合资经营,便于引进战略投资人。蚌埠院本部指派技术负责人,整体负责产业化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院本部和产业化公司之间实施扁平化管理,院领导和相关技术人员进入产业化公司的董事会兼职,实现对公司有效管控。聘请或选派专业的经营团队和核心技术人员,推进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2、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化区域
蚌埠院产业化公司的区域布局,以地方政府对产业的支持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厂商的选址为出发点,以便于争取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靠近用户、减少成品运输距离,保证质量便于提供服务。比如,将开发的TFT-LCD液晶显示玻璃基板成果的产业化地址选在四川成都,四川省政府大力支持电子信息企业和项目建设,在用工、物流、厂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保障,世界知名的电子信息产业品牌商、制造商相继落户四川,成都中光电不仅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同时靠近下游国内主流面板厂商,可以将生产出的液晶玻璃基板直接配套给相应的面板厂商,实现了零库存,在节省输送成本的同时也保证质量和技术服务。
3、以园区形式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为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形成产业集聚效益,更好发挥产学研合作效应,蚌埠院以建设产业园区的形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比如,在蚌埠建设了2000多亩的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140亩的装备研发制造工业园等。特别是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已孕育了一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及省部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成功转化了浮法玻璃熔窑全氧燃烧技术、太阳能电池用TCO透明导电膜玻璃技术等一大批自主研发项目,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
蚌埠院通过银行融资、政府补贴、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元化融资方式筹集资金,为成果的产业化提供资金保证。反之,以股权分红等方式,将产业化形成的利润按比例贴补研发,在研究开发和产业化之间形成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
(1)建立科技投入长效机制,保障企业技术持续创新
蚌埠院采用的技术领先型战略,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从而保持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创新。科技投入是技术创新的根本保障。蚌埠院建立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方式筹措科技经费,通过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和多层次的科技投入,形成以“科研立项”为主线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即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融资体系。蚌埠院确保科技投入的持续增长,避免科技投入大幅波动,以应对在“四新”产业的研发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风险,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产业风险等,保证了企业前瞻性技术研发和战略性技术储备投入的不断增加。在“十二五”期间,蚌埠院通过承担各类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还申请到国家及地方科研项目经费4.2亿元。
(2)通过多元化的资本运作为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
资金是研发和产业化的血液,为保证产业化的资金,蚌埠院不断尝试多元化的融资方案,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将运营良好的支柱产业装入上市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运作,实现资产增值、效益增长;引入战略投资人,在产业化公司实施混合所有制,通过控股合资的形式,筹措产业化资金,降低企业产业化的风险。
一是通过政策补贴、与政府合资成立公司等方式争取政府政策支持。蚌埠院开发的项目是以国内技术空白和国际高端市场为导向,属于国家大力支持的项目,在产业化过程中能够争取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同时根据科学的区域布局,能够充分利用当地在用地、资金以及用工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是以资本运作的形式,筹措项目开发资金。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发挥上市公司的平台和核心作用,增强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实施战略性并购重组和产业整合,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优势。
三是围绕企业的重大投资项目开展融资创新,通过银行创新信贷方式,综合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永续债、超短融等债务融资工具,为重大产业项目提供融资保障,提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比重。
1、推进创新活动与产业化的双向互动
蚌埠院以产业化需求为目标,所有研发的技术、工艺、装备和系统,都需要在产业化过程中进行验证,在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会反馈到研发部门去,进行技术改进和更新。反过来,产业化过程中精细化的管理和技术、装备的创新,进一步促进技术的迭代提升,又为科研提供了实践的基地。以开发的0.15mm超薄电子信息显示玻璃生产线为例,研究开发初期设计目标厚度为0.33mm,通过技术攻关实现了设计厚度玻璃基板的成功量产,但是由于柔性显示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玻璃在线切割、堆垛和包装中出现的玻璃易碎难题。问题反馈到研发部门后,通过反复试验,对装备和系统进行改进,再试验,再研发,如此反复,形成了良性循环,实现技术的迭代提升,先后突破0.3mm、0.25mm、0.2mm,并最终创造了0.15mm超薄浮法电子玻璃工业化稳定量产的世界纪录。
2、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
蚌埠院按照“研发+资金+产业化”的发展战略,科学制订“引进领军式人才,借用紧缺人才,招聘专业人才,培养核心人才,激励岗位人才”的人才配置策略,围绕“引才、留才、育才、用才”四个核心要素,建成了经营管理人才、科技研发人才、国际化人才、技能人才等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保持行业的领军地位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
(1)通过有效的引才育才机制,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一是“筑巢引凤”,利用科技平台优势,围绕“四新”产业进行有效的人才布局,先后引进“千人计划”专家、海外高层次人才7人,建成了由首席科学家、领域权威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和人才集聚高地,形成“以才引才、以才育才”的人才裂变效应,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二是以产业化布局为目标,通过高薪聘请、企业并购等方式,引进管理经营人才、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核心领域技术团队。为打造先进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并购全球铜铟镓硒(CIGS)技术领先企业德国Avancis公司,引进德国慕尼黑研发中心包括40多位博士在内的研发团队进行技术开发。
三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引进培养熟悉公司治理、资本运营、国际贸易、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专业技术、技工队伍,进行产业化公司的经营管理和运作。
四是构建学习型组织,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促进员工更新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在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建立的中国建材美国新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每年定期选拔员工进行海外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开阔员工的国际化视野。
(2)积极推进人才在研发与产业化中的交流互动
在技术人才方面,研究开发中心向产业化公司输出专业人员,指导项目公司的产业化运作。产业化公司的人才在实施完一个项目产业化后,回到院本部,形成技术人才库,再派往产业链上下游的下一个项目。通过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过程的轮岗培养,调动和激发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宽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面,提高了专业技术能力。在经营管理人才方面,蚌埠院本部和产业化公司之间实施一人身兼多职的管理制度,通过内市场服务解决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3)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创新活力
建立了从岗位激励、薪酬福利激励、事业激励、职业生涯通道激励结合的人才激励模式,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一是建立起了一整套科技创新成果评价激励机制,以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率、成果质量、数量、知识产权申请数量等为标准进行奖励,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科技成果评价办法》等;二是实施股权激励机制,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和中高级管理层根据贡献的大小实施相应比例的股权奖励。三是实施特殊贡献奖励。对研究开发、技术攻关、产业化、企业管理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实施特殊贡献奖励,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例如,采用每年评选优秀科技奖项、评选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方式,使得业绩突出的员工在企业成为标杆,增强其荣誉感、自豪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
蚌埠院从一个发展举步维艰的存续企业,通过实施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有效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以技术和市场双引领的国家级领先型科研院所,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转制科研院所发展道路,取得了良好成效。
截至2016年,蚌埠院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余项;累计获得有效专利达952件,其中国际专利165件,发明专利60余件;主持或参与制定标准共计47项,其中国家标准12项,行业标准23项,内容涉及“四新”产业的多个领域。
蚌埠院开发的光伏玻璃“宽液流成形”工艺技术,良品率、能耗等技术指标均优于国外水平,成果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发的新型玻璃熔窑技术,解决了生产高品质浮法玻璃微缺陷控制的世界性难题,成果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功开发出变量熔化、等梯度温降成形、空间立体网状退火等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攻克并解决了微波纹和翘曲控制等诸多难题,成果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蚌埠院的德国工厂,继开发出转换效率达17.9%的300×300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后,又生产出有效面积光电转换效率达16.4%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全尺寸冠军组件,创造了工业化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世界纪录;开发的无砷环保配方、超薄成形和精密加工等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国内首片0.2毫米TFT-LCD玻璃基板产品,再次将国内溢流下拉液晶玻璃基板的制造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在国内首次开发的满足市场要求的空心玻璃微珠产品及专用生产设备,产品已成功应用于4500米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马号”——201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2010年,蚌埠院院长彭寿作为国际玻璃协会副主席,代表中国成功申办了国际玻璃界的奥林匹克盛会——2016年国际玻璃大会。2012年,彭寿院长正式就任国际玻璃协会主席,是国际玻璃协会创办80多年来的首位华人主席,彰显了世界对中国玻璃行业创新发展以及蚌埠院在国际玻璃行业所取得瞩目成就的高度肯定。2015年,彭寿院长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6年,获杰出工程师奖,再次肯定了蚌埠院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功转化科技成果50余项,在“四新”产业方面打造了产业化公司20多个。建成的超薄浮法玻璃生产线彻底改变国内触控显示所需0.5mm及以下超薄玻璃进口的局面;TFTLCD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良品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广泛供应于主流面板企业,打破了美国康宁等国外少数企业的垄断,并迫使国内液晶电视厂商纷纷降价。高纯超细电熔氧化锆通过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现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ITO导电膜玻璃已由最初的一条生产线发展到目前的13条线,整体装备水平达国际先进,规模全球第一。开创全新的中国新能源玻璃产业,建成的光伏玻璃生产线累计实现产值超过500亿元,全球市场占有率60%。开发的高品质浮法玻璃技术成功转化,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1200吨级高品质浮法玻璃生产线,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满足了国内市场对高品质浮法玻璃的需求,累计创造利润100亿元,同时向韩国等国家出口32条生产线,创汇30多亿美元。
蚌埠院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走在了全国科研院所的前列,打通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15年间,成功将单一设计模式的科研院所转变为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科技型企业集团,经济效益实现了大幅攀升。2000年,蚌埠院总资产1.9亿元,净资产0.9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仅有5000多万元,利润总额几十万元;到2016年,蚌埠院(不含华光)总资产达到104.04亿元,净资产达到36.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6亿元,利润总额1.08亿元,实现了几何倍数的增长。
蚌埠院瞄准国内技术空白和国际高端市场,以产业化为目标,通过研究开发、产业化、资金之间的互动,开发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有效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转制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肯定。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参观视察工作,并予以高度评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到蚌埠市考察期间,对蚌埠院取得的创新成就作出如下评价:“你们是国内玻璃行业的领军企业,你们的发展思路和方向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特别是进入了TFT和太阳能产业,还有全氧燃烧、余热发电。你们的创新,为推进玻璃行业的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发展循环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蚌埠院还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班子先进集体、全国“讲理想、比贡献”先进集体和科技创新团队、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