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湖北 武汉 430061
肥胖病(Obesity)主要是指由于生活习惯、社会因素、工作环境影响等因素,导致机体内摄入的能量大于其被消耗的能量,使得多余的能量储存于体内,进而使体重高于常人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1]。而腹型肥胖症是肥胖病中相对危险的一种,研究表示,对于BMI只有轻度超标,而腰围较大的患者,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就明显增加[2]。因此,相对于一般肥胖患者而言,腹型肥胖患者更应引起临床的重视。笔者采用电针疗法配合饮食运动治疗腹型肥胖患者32例,并与单纯饮食运动疗法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64例腹型肥胖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19~44岁,平均(31.4±7.8)岁;病程为2~14年。对照组中男6例,女26例;年龄18~44岁,平均(30.9±7.6)岁;病程为2~1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例数性别/例男女平均年龄/年平均病程/年对照组32626309±7680±42观察组321121314±7876±37
1.2诊断标准①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参照WHO于2000年2月发布的《亚太区肥胖的重新定义和处理》[3]提出的亚洲成年人的体重划分建议:BMI≥23为超重,BMI在23~24.9为肥胖前期,BMI在25~29.9为I度肥胖,BMI≥30为Ⅱ度肥胖。②腹型肥胖诊断标准:根据2013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4],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可直接诊断为腹型肥胖。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确诊为单纯性肥胖症的患者;②年龄18~45岁之间,男女不限;③体重指数(BMI):BMI≥23;且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④停用其他所有减肥手段(饮食运动除外)至少3个月;⑤自愿参加本研究并配合进行各项检测。
1.4排除标准①继发性肥胖;②在治疗前3个月内接受过其他减肥方式的患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④有重大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疾病患者;⑤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
1.5方法
1.5.1对照组采用运动配合饮食疗法的方式。①运动干预:根据不同患者的身体情况选择慢跑、骑车等有氧运动,每次运动40min以上,每周至少运动3次。目标心率在第1周不得超过65%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生理年龄),随后可达75%。②饮食干预:按2007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5]的要求来制定:每日热量摄入量不超过30kcal/kg,三餐能量比例分配为早餐30%、午餐40%、晚餐30%,并嘱患者禁烟酒,减少肥肉、饮料、动物内脏等食物摄入,晚上8点后勿进食。3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5.2观察组观察组在饮食运动干预的基础上加以电针治疗。取支沟、曲池、天枢、大横、带脉、中脘、水分、水道、丰隆、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配穴:胃肠腑热者加内庭;脾胃虚弱者加脾俞、胃俞;真元不足者加肾俞、关元。操作方法:针刺处予常规消毒,使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0.30mm×40mm(1.5寸),0.30mm×75mm(3寸),各穴均常规针刺,四肢部腧穴直刺1~1.5寸,腹部穴位直刺1~2寸,均以得气为度。于天枢、带脉穴处(左右各一对),分别接电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的SDZ-V型电子针疗仪),取择疏密波,频率4/20Hz,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min。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女性治疗期间避开月经期。
1.6疗效判定参照1997年全国第五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修订的单纯性肥胖病疗效评定标准[6],3项中有2项或2项以上符合即可。临床痊愈:体重下降>80%,BMI接近24,F%男性接近26,女性接近30;显效:体重下降30%~70%,BMI下降≥4,F%下降≥5;有效:体重下降25%~30% ,BMI下降2~4,F%下降3~5;无效:体重下降<25%,BMI下降<2,F%下降<3。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体重下降以疗程结束时体重下降的数值占治疗前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之差的百分值为准。)
1.7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WC、BW和BMI进行测量。WC测量:沿两侧腋中线胯骨上缘与第十二肋骨下缘连线的中点,将软尺水平地绕腹部一周,紧贴而不压迫皮肤,在呼气末时测量。BW、BMI均采用欧姆龙体脂仪(型号HBF-358)测定。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38%,对照组为47.5%,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WC、BW、BMI比较3组治疗前WC、BW及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WC、BW、BM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WC、BW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MI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WC、BW、BM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肥胖患者对WC、BW及BMI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见表3。
组别时间例数WC/cmBW/kgBMI对照组治疗前329261±6507457±10112759±177治疗后328963±6857242±10402698±176∗观察组治疗前329478±7047583±9722768±170治疗后328543±662∗#6761±867∗#2614±155∗#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中医学在《黄帝内经》时期就已对肥胖的病因病机有了深刻的认识,认为过食肥甘、膏粱厚味之品是其主要病因。而肥胖患者大多怠惰,“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久卧伤气”,气机运化失调,痰湿蕴于体内而致肥胖。有些患者因情志不畅,肝气郁滞,进而使胆汁不能正常分泌,食物消化吸收受阻而肥胖。又有些患者胃强脾弱,本就运化不行反而食欲更旺,饮食积聚而化为痰浊而致肥胖。因此,中医认为肥胖病的发病机理实为本虚标实,本为气虚,标为水湿、痰浊[7]。针灸疗法能通经脉、补气血、调阴阳、温化痰湿、扶正祛邪,进而达到减肥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了导师周仲瑜教授的经验,以脾经大横穴,胃经的天枢穴、水道穴,胃之募穴中脘穴以及任脉的水分穴为主,配合四肢部穴位及辨证选穴,以调理脾胃运化功能、运化水湿,进而达到减肥的功效。
肥胖症的发生机理较为复杂,涉及遗传、生理、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近年来,中国居民营养状况调查显示中国居民摄入脂肪比大幅度上升,膳食结构失衡,使得肥胖症的发病率上升[8]。通过控制饮食运动的方式减肥,对食物的种类及摄入量进行把控,配合运动以加强热量的消耗,能够提高新陈代谢,进而起到减肥的作用。但单纯的饮食运动疗法疗效欠佳,且易于反弹。而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减肥效果肯定,且优于单纯的饮食运动疗法[9-13],并就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脂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14-19]。本研究显示,电针联合改良运动干预治疗腹型肥胖的总有效率,治疗后的WC、BW、BMI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针灸治疗减肥症方法众多,如电针、耳穴、埋线及敷贴等疗法均有较好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康锁彬,高秀领,王少锦,等.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及其对患者血清瘦素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5,25(4):243-245.
[2]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肥胖学组.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9):711-717.
[3]李洋,傅华.肥胖的重新定义和处理[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1(4):161-16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T 428-2013 成人体重判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5]葛可佑,杨晓光,程义勇. 平衡膳食 合理营养 促进健康——解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5):58-61.
[6]危北海,贾葆鹏.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5):317-319.
[7]侯玉铎,腹部腧穴在针灸减肥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9):1103.
[8]杨晓光,翟凤英,朴建华,等.中国居民营养状况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11(1):5-7.
[9]王玉婷,蔡景龙. 肥胖治疗的现状和进展[J].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2):1762-1764.
[10]吴惠春,甘君学.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研究概况[J].河南中医,2008,6:87-89.
[11]李嘉.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病4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8,18(9):539.
[12]孙培华.耳穴辨证贴压治疗单纯性肥胖症16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2):25.
[13]许姿妙.穴位埋线治疗肥胖症100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2):95-96.
[14]刘志诚,孙风岷,胡丽梅,等.针灸减肥的临床观察及其降低脂质的研究[J].中国康复,1990,5(3):110.
[15]罗华丽,李荣亨.电针对单纯性肥胖瘦素及脂联素的影响[J].针刺研究,2007,32(4):264-267.
[16]陈少宗.辰时、申时电针对成年女性单纯性肥患者瘦素影响的研究[C]//2011年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195-197.
[17]Persse L,Rnakihen T,Zubed A,The human obesity gene map:the 2004 update [J].obes Res,2005,13(3):381-490.
[18]Stephens TW,Basinski M,Bristow PK,et al.The role of neuropeptide Y in the antiobesity action of the obese gene product[J].Nature,1995,377:530-532.
[19]Fetissov S O, Huang P, Zhang Q, et al. Expression of hypothalamic neuropeptides after acute TCDD treat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Ah receptor repressor[J]. Regulatory Peptides, 2004, 119(1-2):11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