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宝
2018年初,浙江省推出的一项改革措施受到全国高度关注。
这项被称为“亩均论英雄”的改革,旨在以深化“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以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轉型升级、提质增效。
中共十九大为高质量发展定调后,全国各地都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新的发展思路。“亩均论英雄”改革,是浙江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机制。
海宁试点
“亩均论英雄”在浙江全面推广之前,已经在嘉兴探索试行。六年前,嘉兴市下属的海宁市率先遭遇到发展的瓶颈,表现为土地、能源、环保等资源要素的约束越来越大,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尤其是在工业方面,海宁很早就遇到了发展的天花板。2012年,海宁在提出“退低进高”的同时,也开始探索推进工业经济提升发展的新机制。
2012年上半年,嘉兴市集中半年时间,开展了以工业用地绩效为重点的全面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企业用地、用能、用电、排污、税收等“五本台账”,形成数据库,并上报市“退低进高”办公室进行汇总。为验证各地台账资料的准确度,嘉兴市还通过市级国土、统计、电力、环保、税务等部门,提供全市评价对象的年度数据进行印证,对差别较大的指标数据进行定点调查和核对。
2012年底,海宁市针对用地3亩以上的近2000家企业开展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企业分为A、B、C三类,并在用地、用能、排污等方面采用不同的奖惩政策,进而倒逼企业主动参与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企业综合效益。
2013年,嘉兴市出台了《嘉兴市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办法》,提出了基础原则和评价框架,明确了评价对象。全市所有规上工业企业,以及用地面积在3亩以上或租用厂房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规下工业企业纳入评价范围。
在早前的试点改革过程中,海宁市在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中,企业用地占的权重最高,亩均税收占权重50%、亩均销售收入占12%、亩均工业增加值占10%、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占10%、排放每吨COD工业增加值占10%、全员劳动生产率占8%。
按照这一权重比例,海宁市每年要对县域内用地3亩以上的工业企业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根据前一年的实际业绩给予综合评价打分,排名前80%的企业为A,属发展提升类企业,其中最靠前的约10%为A+,重点扶持;排名中间的15%为B,属整治提升类企业;最后的5%为C,属落后淘汰类企业。
不同类别的企业,享有的资源待遇不一样,占有资源所要支付的代价也不一样。以用地为例,A+类企业每年的土地使用税可以减征80%,A类可减征50%到60%,B类只能减征20%,而C类不予减征;用电,A类、B类企业享有正常电价,C类每千瓦时得加价0.1元,超限额则加价更多;用能、用水、排污等所有要素,排名越是靠后的企业,所要支付的成本就越高。
在浙江省2013年度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报告中,海宁市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以56.11分的综合考评结果排名第12。
2013年9月11日,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复海宁市开展要素改革试点。
在浙江省发改委提交省政府的《海宁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评估报告》中评价称:改革促进了转型发展,推动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倾斜,激发了企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和危机感,首轮考评中列入C类的83家企业,目前已有13家关停、7家完成兼并重组、8家进行了技术改造。改革腾出了发展空间,通过实施政府收储、企业兼并重组转让等方式,目前共腾退低效用地57宗1418亩,优化配置后将提升亩产效益。
全面推广
2014年5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海宁试点经验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省推广海宁试点经验。
其中,有一项改革内容为建立公开公正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排序机制。即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和企业规模特点,综合考虑亩均产出、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单位排放等指标,建立分类分档、公开排序、动态管理的综合评价机制,配套实施差别化的政策措施,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实现要素高效利用。
在此背景下,“亩均”的概念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往“亩均”是农业方面的术语,但在浙江的官方语境中,“亩均”的概念被延伸用于描述GDP、工业增加值、污染等指标。
作为一种新的考核评价体系,“亩均论英雄”开始在浙江逐步推广。这从另一种角度也反映出,“亩均论英雄”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已不再是简单地以GDP规模论英雄,而是更加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浙江省政府肯定海宁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经验同时,嘉兴市很快将这一模式在全市进行推广。
2015年嘉兴市在调整评价办法时,又将评价对象扩大到实际占用土地的全部工业企业,以及实际占用工业用地的所有工业类非企业生产主体(主要是个体工商户)。
同时将亩均工业增加值占比调整为20%,全员劳动生产率调整为10%,规下工业企业仅选择亩均税收一个指标。根据评价结果,对企业分为“A、B、C、D”四类,A类为优先发展类(规上前15%,规下前5%)、B类为鼓励提升类(规上前16%~60%,规下前6%~40%)、C类为监管调控类(规上前61%~90%,规下前41%~80%)、D类为落后整治类(剩下企业)。企业分类每年调整,动态管理。
数据显示,2017 年,嘉兴对全市4228家规上工业企业进行了评价,其中A类企业631家,B类企业1906家,C类企业1340家,D类企业351家。
嘉兴市市委副书记、市长胡海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实践证明,嘉兴市实施的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对推动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评价统计,2016年与2010年相比,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排放COD工业增加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了57.7%、56.2%、34.9%、210.9%和70.4%。
胡海峰认为,强化结果运用至关重要。绩效评价工作注重“做好评价工作”同时,更加注重“要用好评价结果”。
为此,嘉兴市专门出台了《科学应用工业企业绩效评价结果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把评价结果运用到地方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一是强化了“亩产论英雄”理念。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工作列入市对县(市、区)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并量化打分,建立以“亩产论英雄”为导向的发展质量评判标准,倒逼各地找差距、补短板、抓落实,转变以资源消耗推动经济增长的陈旧发展理念。二是推动了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以企业绩效综合评价赋予的差别化要素配置政策为抓手,加大实施力度。
数据显示,仅2017年,嘉兴市对956家企业实施了差别电价政策,对1296家企业实施了差别水价政策,对285家企业实施了差别排污政策,对131家企业实施了差别用能政策,累计征收1.13亿元,对6023家企业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3.84亿元。通过差别化的政策落实,倒逼落后企业“退低进高”,“低小散”企业“退散进集”。
为深化“亩均论英雄”这项改革,浙江省政府再次推出完善资源要素差别化新政。
2018年1月末,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指导意见》,决定在用地5亩以上工业企业已经实施“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到2020年全省所有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不含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和房地产开发)以及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小微企业园区、特色小镇(不含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全面实施“亩产效益”综合评价。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评价以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之比6项指标为主。
作为“亩均论英雄”的“先行军”,嘉兴又有新动作。在全面升级“嘉兴市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办法”的同时,最近嘉兴市又发布了《关于深化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结果应用的意见》,把“正向激励+反向倒逼”的有效机制提升到了新高度。
在胡海峰看来,“亩均论英雄”是在倒逼企业,必须加快通过科技创新、转型升级、腾笼换鸟的途径寻找发展新路径。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制
浙江省从提出并实践“亩均论英雄”,经过基层探索、试点拓展、整体推广三个阶段,目前“亩均论英雄”改革在浙江已进入全面深化阶段。
“实践证明,‘亩均论英雄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制。”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经信委党组书记张耕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认为,“亩产论英雄”改革和制度设计中,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立足于政府管理方式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完善政策制度,优化发展环境。
张耕表示,“亩均论英雄”改革是将原先以“规模”“增幅”论英雄转变为以“亩均效益”论英雄。“在新理念得到企業、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普遍认同的基础上,才得以推行的”。
近几年,浙江省不断出台相关文件,推进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一些其他城市也纷纷开始到浙江取经。
比如江苏省也开始探索“亩均论英雄”考核办法。苏州将全面推行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根据评价结果将企业分为四类,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引导企业绿色高效发展。据悉,江苏全省也将推广这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