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婵婵
[摘 要]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视阅读提问的设计和操作,尊重学生的学习认知和体悟,莫把阅读提问做成“海选”。具体操作时教师应注意:不设提问“标准答案”, 优化提问评价方式,改变提问操作程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提问;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7-0067-01
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阅读思考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再给出必要的评价,这种操作模式是最為常见的。在这样的模式中,阅读问答很容易变成“海选”,学生前赴后继地给出“猜测”,教师不断筛选过滤,希望“最佳答案”出现。这种操作范式太过呆板,严重挫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需要改进阅读提问模式,以启迪学生的学习思维,充分发挥阅读提问的激励作用。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已经准备好了“答案”,不管这“答案”叫什么名字,在教师眼中都叫“标准答案”。如果学生能够给出贴近的回答,教师便给予肯定和赞赏。这当然是不科学的。阅读问题设计“标准答案”本身就缺少科学性,很多阅读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为什么一定要求学生要贴近“标准答案”呢?
教师提问时,可以找几个学生来回答同一个问题,再将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最佳答案。如学习《月光启蒙》时,教师设计问题:“为什么作者回忆童年的夏夜感觉是美妙的呢?”学生甲回答:“童年的夏天,家乡小院景色是美丽的,柔和的月光带来无限温馨的感觉。”学生乙回答:“母亲在优美的夏夜,为孩子讲述故事,还唱起那美丽的歌谣,母亲的歌声充满了月色美、人物美、歌声美。”学生丙说:“母亲的歌谣是动听的,并且给作者带来了更多的感慨和启蒙,这才是最美的。”教师肯定了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并将几个学生的表达进行整合,最终形成了明晰的答案。
在此,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优劣性点评,更没有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将几个学生的答案进行整合,形成了最终的答案提示。这样的操作是非常有意义的,能让参与回答的学生都感觉很欣慰。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做出对应性评价,这是一般课堂的操作模式。在具体操作时,很多教师会存在一些认知偏差,从而在评价中会不知不觉地挫伤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性特点,教师点评不做横向比较,只对学生的个人表现给出积极评价,让学生能够看到自身的长处,这样就能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就是全世界都知道,形容知名度很高,这里是说金字塔世人皆知。”教师评价:“很好,你的回答非常到位,有解释、有举例。”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我认为不一定全世界都知道才叫‘举世闻名,这个‘世不是世界的‘世,应该是‘世人的意思。金字塔很知名,知道的人一定很多,但不可能是全世界。”教师评价:“说得好,这个‘世字真的有多种解释,解释成‘世界没有错,说成‘世人也说得通。”针对两个学生不同的解读,教师没有给出一边倒的评价。因为学生解读都有道理,只要不是明显的谬误,教师都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讨论的两个学生,从教师点评中都得到了正面的激励,这当然是良性竞争。
三、改变提问操作程式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是最为常见的阅读教学互动方式。久而久之,阅读教学自然进入到惯性思维中,学生的认知就会呈现出局限性。既然阅读提问不应该存在“海选”的问题,教师不妨在问题设计时进行改革。吸收部分学生参与到阅读问题的设计中,让教师参与到问题解答活动中,其实践操作效果将更值得期待。如果能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对教师的回答进行个性评价,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认知和体验将会更为深刻。
学习《谈礼貌》时,教师让学生设计阅读思考问题,由教师来回答,学生给出评价。学生听说要提问教师,显得特别兴奋,参与热情很高。有学生提问:“课文讲了好几个有关礼貌的故事,为什么课文题目不用‘礼貌的故事,而用‘谈礼貌呢?”教师回答:“这个设问很专业。文章是议论文,讲了几个讲礼貌的故事,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样才能给人带来明晰的感知。如果用‘礼貌的故事就只能讲一个故事,变成记叙文了。”学生对教师的回答给出评价:“老师说得很好,但我们还不是很明白。”教师继续解释……改变提问主体,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本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出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瞬间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能够获得正能量补充,这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着重要帮助。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