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电影热点 分享精品观点
——电影频道《今日影评·影评的力量》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论坛

2018-04-18 05:35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译制片传媒大学

孙 妍

(《文化吉林》编辑部,吉林 长春,130033)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长春电影厂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两个对于此时时刻的中国都非常重要的时间与坐标在本届长春电影节叠合成了最好的光影时刻。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弘扬中国电影价值观,本届长春电影节与电影频道《今日影评》再续经典,延续2016年开创的《今日影评·影评的力量》“长春电影节”特别节目的策划,让“电影的力量”成为本届电影节的主角。

此次,电影频道《今日影评》特别策划将以长春电影节的深厚底蕴为核心力量,集结近40位电影创作者、电影评论人在论坛上以头脑风暴和快刀利嘴中面对面交流,谈电影创作,评影坛风云,议电影发展,用最具洞见的思想性和最有权威的专业度为长春电影节注入全新活力。本次论坛总共四场,导演、制片人、影评人就时下热议话题进行思想碰撞,表达不同观点,既肯定了改革开放40周年来的电影产业成果,也指出了时至今日影视作品中有待发展和改进之处。

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就“接地气”吗?——好作品“接地气”扎根生活,但不可忘艺术追求

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有大量优秀作品和观众见面,其中很多电影以其“接地气”的特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尤其是近几年,现实主义题材不断涌现,备受推崇与好评,同时也有些电影虽然贴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标签,却存在内核空洞等问题。那么,究竟如何看待“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与“接地气”之间的关系呢?为此,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认为,从市场角度而言,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是优先选择;从创作角度而言,所有题材应平等对待,回归现实创作本真的初衷。清华大学副教授梁君健表示,对于创作者来说,选择一个合适的题材相比“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题材更为重要,心怀对观众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尤其注意艺术的表达。《北京青年报》新闻研究室研究员胡雅杰则认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必须要捕捉人情和人性,符合社会逻辑和艺术逻辑,才能创作出“接地气”的作品。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指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要把“接地气”作为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概念,多反映精神层面的内容,别把“地皮”当“地气”。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硕指出,创作应基于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和观察,但并非“真实事件”就一定适合改编。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陆嘉宁认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是创作基本,好的“接地气”影片能够促成观众对现实的联想,引发观众对于现实事件更多思考。影评人赛人评说:“‘真实事件’是‘真实’的土壤。”;影评人图宾根木匠强调,“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不等同于“真实事件”;影评人“电子骑士”严蓬表示,“接地气”实际上是一种创作的方法和心态,有很多“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反倒不是“接地气”的,它可以是带有幻想性的、超越生活的电影艺术。

总的来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是创作者扎根生活,追求现实主义创作的一种途径,但电影是因人而异的艺术,不能盲从盲信。毋庸置疑的是,但凡好的“接地气”的电影都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又不拘泥于生活,依然追求电影艺术的艺术智慧与独特创造力。

图1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

图2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

图3 清华大学副教授梁君健(右)

二、电影“花钱多少”和“质量高低”有关系吗?——物质是基础,思想意识是核心关键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电影的投资也从一部四五十万元的投入,到了现如今动辄上亿元的体量。那么,电影投资上来了,电影的质量是否也上来了呢?在本次论坛中,专家、学者就“电影‘花钱多少’和‘质量高低’有关系吗?”这一话题进行了激烈的思辨和讨论。导演李睿珺和张嘉佳以自身经验为例,认为影片投资的多寡取决于题材,面对金钱,第一要冷静,第二要专业,第三把控力要强,把钱用在正确的地方。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梁明认为,“花钱多少”与“质量高低”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就看资金用度多少。然而很多投资人把电影当作金融产品来做,那样方向就错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指出,很多电影投资过大,往往恰得其反,致使所有的努力全数付诸东流,当前中国电影已形成产业规模,更应强调电影的专业化、倡导电影的多样化尝试。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刚强调,工业体系下的职业化标准还无法匹配电影发展,电影人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中国电影职业水平的提高。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硕认为,“花钱多少”和“质量高低”都特别重要,但投资和电影的质量不是决然正比的关系,投资的高低应该依据作品的题材、类型等具体因素而决定。不追求“少花钱多办事”,但追求“物有所值”。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左衡表示,从电影整体的角度来看,花钱多少决定了电影的存活,也决定了电影质量的高低,今天的中国电影最应该花钱的地方是在智慧、知识方面。八一电影制片厂制片人李娅涓指出,高成本和高质量不成正比,要做更精致的电影,不是以高投入来取胜。当前观众不再满足视觉震撼,更需要思想洗涤和身心共鸣。影评人李星文表示,电影具有重工业属性,即电影特效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呈现预期的效果;电影是高、精、尖的技术,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不能“让贫穷限制了你们的想象力”,但更为重要的是,物质基础不能成为掣肘电影艺术创作探索与前进的枷锁。

对于电影产业来说,物质基础至关重要,但它不能成为掣肘电影艺术创作探索与前进的枷锁。冷静的态度、专业的精神、不忘初心的追求,唯有制度的保障和电影人的坚持,才能将“金钱”与“艺术”之间的矛盾化为发展的原动力。

三、外国引进片要不要中文配音?——译制片仍有市场需求,电影需要尊重观众选择

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与对精神需求的重视,电影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译制片对于外国引进电影来说,曾经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对于外国引进电影是否需要译制的争议却开始渐渐发酵,曾经辉煌一时的译制片究竟会走向何方?外国引进片到底要不要中文配音呢?

“边江工作室”配音演员“魏璎珞”邱邱表示,市场越来越接受、支持和需要“配音”。随着人们接受的动漫和网剧越来越多,译制片相对就越来越少了,如今各大影院对配音工作非常重视,是对配音演员们的尊重,更多的是一种需求。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翻译贾秀琰说:“引进片不仅给中国国产影片带来录音方面的很大进步,也给中国技术带来很多改变,中国电影逐渐走向世界,变得更加国际化,而译制是中国影视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吴冠平指出,应尊重观众的选择。第一,我们需要培养观众对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某种原汁原味的尊重;第二,今天的主流观众对于有字幕引进片的选择非常明确。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进一步表示,主流观众不需要中文配音了,那些“非主流”的观众怎么办?不愿意看字幕的人怎么办?有需要听配音的人怎么办?即使现在的市场需求是少数,我们也需要满足,因此,要把选择权交给观众,而不是把配音行业取消。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倪骏认为,如果配音行业持续职业化,而不是民心化的话,那么会出现问题,我更希望看到有译制功底的艺术作品,期待译制片的全新未来。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程波表示,如果中文配音可以让观众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没有障碍地理解电影,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中文配音必定有存在的道理,而且随着今后政策、技术上的提升,中文电影的配音会变得越来越好。行业专家彭侃说:“我们阻挡不住时代的潮流,就像黑白片到彩色片一样,假如有一天字幕、配音都不需要了,直接刺激观众的神经网络就立即理解电影了,那么这一天可能很快就会到来。”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洪帆认为,字幕的好处是对电影原汁原味的理解,现在观众的素质越来越高,就更符合我们的观点,所以说,中文译制片要与时俱进。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协会会长饶曙光说:“引进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水平,最终的目的是提高中国电影自身的力量,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繁荣发展,跟译制片的促进是分不开的。”

总而言之,外国引进电影是否需要译制的问题需要考量观众与市场的需求,译制片作为我国电影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历史意义与实用价值不容抹煞。但配音需要更加贴近民心,摆脱单纯职业化的导向,为观众提供更多有艺术价值与译制功底的优秀译制片才能在未来的电影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图4 《北京青年报》研究员胡雅杰、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刘硕、影评人严蓬发言(从左至右)

图5 影评人图宾根木匠、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陆嘉宁、影评人赛人发言(从左至右)

四、影评人该不该“狠批”电影?——狠批源于热爱,理性体现问题

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中国电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与改变,而没有改变的是影评与电影之间针锋相对的关系。影评作为对电影的批评与解读,是电影在观众面前的另一种呈现方式。但有些人认为过于激烈的影评是对电影的攻击,虽然这不能否定影评对于电影发展的助力作用,但影评人到底该不该“狠批”电影呢?

导演郭柯认为,我们作为创作者,要把自己的戏拍好,不同的意见要听取、采纳,影评对电影创作者来说是一面镜子。影评人藤井树说:“影评人在当下的时代环境下承载的职责非常重要,他是审美的引导者,也是舆论的引领者,还是产业的推动者。不能一味地捧杀,要有理性的评论,把真正好的电影推荐给更多的观众。”影评人赛人表示写影评时多一些感性抒发,少一点责任心,影评会更纯粹、干净。影评人周黎明认为,影评可以褒贬分明,但要说真心话、实在话。如果影评人讲不出道理,你就是一个普通观众。影评人郑道森表示,批评是影评人的权利和天职,坚持“狠批”,同时也要“狠夸”好电影,才能推动电影行业的进步和成长。影评人谭飞认为,批评是热爱,但前提是必须“真诚”。复旦大学教授杨俊蕾接着表示,电影既是我们观看的产品,也是一个国家工业的最高表达,批评是影评人的责任,是出于影评人对电影的爱。批评对影评人来说,是肩负着体力和脑力的共同劳动,希望批评能够写得越来越有价值。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认为,批评史要被尊重,纯粹个人化的、放飞自我的和拒绝责任的批评是有问题的。我们要认识到电影是复杂的载体,电影的知识在于积累,电影和文化有它自身的规律。中国艺术研究员副院长、教授贾磊磊表示,影评人要从总体的维度看电影,不要讨论电影经济的时候就把电影当摇钱树,讨论电影思想的时候就把电影当教科书,对电影的判断要兼容电影的维度。主张影评尖锐但不尖酸,客观但不刻薄,直言但不乱言,我们要坦诚相见,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对电影作品来说,影评是电影发展必不可少的助力因素,但过分主观与不负责任的影评会成为电影发展的阻碍。影评需要理性的态度、专业的精神与发自内心的热爱。只有坚持负责、专业的评论方式,勇于支持优秀电影并打击电影中的不良现象,才能为影评与电影行业树立合理规范。

据悉,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今日影评》自2016年起开创“长春电影节”特别节目策划,让“电影的力量”成为电影节的主角。今年的“电影频道《今日影评·影评的力量》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论坛”也以特别策划节目形式播出。

猜你喜欢
译制片传媒大学
译制片录音师的艺术修养及艺术素质
译制片剧本编辑的特殊性
A look at Britain教学设计
中传原副校长蔡翔被查,曾承诺做一位“公正廉洁领导”
孙翌飞作品
探索与体会
——译制片配音艺术浅谈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浅析译制片字幕翻译的特点及策略研究
观片指南——2009年双周影片推荐
观片指南——2009年双周影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