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王雯慧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3月29日至30日,科技部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工作会议,总结2017年农业农村科技工作,部署2018年农业农村科技重点任务,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2017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系统谋画了怎样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3月29日至30日,科技部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工作会议,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和科技部党组一号文件任务的有关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布局了“1+8+3”重大项目构筑先发优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7年的57.5%。推动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立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4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46个;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迈上新台阶,科技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推进,支持中西部23省区选派科技人员66525人,培训各类科技创业人员9743人;星创天地累计培训创业人才227万人,孵化企业10335个,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10475个,建立线上网络平台890个,成为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
没有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就无从依附。2016年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科技部发布了《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规划(2015-2025年)》、《主要林木育种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年)》等。从政策方面,一是每年从“中央一号文件”中来体现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工作,另外《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出台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布局。
农业强不强关键在提质增效,背后却少不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近年来,聚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科技部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启动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实施七大农作物育种、粮食丰产增效等重点专项,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据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介绍,自育种、畜禽、食品、农机、林业五个专项实施以来,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实现了前沿领跑,为后续的应用技术研发和产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突破了若干重大瓶颈,促进了产业发展。如今,这些研究基本上实现了边研究边转化的全链条设计的思想。目前已经实施的这些专项获得国家奖的有4项,省部级奖的有107项,成果转让129项,直接创造的产值超过了5亿元。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基础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2017 年 5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推动实现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新部署。浙江省新昌县破解县域发展难题,坚持资源不足科技补,小县构筑大科技,走出了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生态好的发展新路,2016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4.3%,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5%以上。湖南省浏阳市坚持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科技经费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比重达 1.81%,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2016 年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跃居全国百强第 19 位,中西部第 3 位。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2016年科技投入达3705万元,科技对县域经济贡献率达到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业发展要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在会上表示,为了适应新矛盾、解决新矛盾,迫切需要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绿色发展水平,但目前实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农业农村创新驱动发展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主体不强,市场化体制不健全。据统计,去年农业十大标志性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均为院校,反映出农业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市场化体制不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有待完善。同时,我国仍是“大国小农”,难以承担创新重任。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突出表现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农业领域占比近5年平均为2.63%,而当前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GDP比例仅为0.5%,远低于2.1%的全国平均水平。不仅如此,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结构上不合理,主要依靠财政投入,企业尚未成为研发投入主体。农业财政研发投入占全国财政农业总支出比例很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
产业竞争力不强,突出表现在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低。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产业竞争力有差距,国内外主要农产品价格明显倒挂,农产品进口压力不断增大。
绿色发展水平不高,化肥农药污染严重,环境承载力达到极限。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1%的人口,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的生产模式,导致农业资源过度利用,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也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
质量效益不高,科技供给水平低,增收动力不足,农产品供求失衡。我国农业农村科技供给水平低,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我国农业领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比例大幅落后于发达国家。此外,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虽稳步提高,但增收动力不足。农产品供求总量矛盾缓解、结构问题突出,粮食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并存。
农村要素流失严重,人才资金要素难进。农村缺乏对人才、技术、资本的吸引力,资本缺乏对农业产业投资意愿,导致农业农村吸纳科技创新要素的能力不够,农村大多数有能力的人选择离开农村和将土地流转出去,人才、人力资源总体呈流失状态。同时,城市资金要素流入农业农村领域困难,农民融资困难。
科技部副部长 徐南平
会上,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表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最终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核心就是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本质上是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关键在科技进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作用,以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徐南平说。
徐南平指出,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目标是,深化改革,推进市场化进程,促进成果的转移转化;增加投入,提升科学技术研究水平,抢占制高点;培育创新型企业,构建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优化环境,引导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今年,科技部已确定七大举措,以创新驱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改革创新,构建国家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建立符合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律、各类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主体协调互动和创新元素高效配置的国家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乡村振兴的科技制度性供给。
同时,培育符合现代农业农村发展要求的创新主体,布局全链条协同的创新基地,构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完善适应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规律的保障制度,营造良好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形成创新要素向农业农村聚集新局面。
加强研发部署,抢占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围绕干旱半干旱、盐碱地、石漠化、红壤土等农业农村发展重大瓶颈制约问题和科技工作部署,加强农业农村科技领域的总体部署,改进项目形成机制,不断完善“1+8+3+N”的研发布局,构筑先发优势:
● 加快启动1个工程:种业自主创新工程;
● 继续实施好七大农作物育种、粮食丰产增效等8个重点专项;
● 启动实施绿色宜居村镇、蓝色粮仓、主要经济作物提质增效等3个重点专项。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乡村振兴的重大科技需求,按照“一区一主题”“一主题一专项”的原则,积极拓展实施一批重大研发项目。
统筹基地建设,形成农业科技国家战略力量。加快农业科技领域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面向国家长远发展和全球竞争,聚焦产业发展导向的基础研究,在农业农村领域优化布局一批战略定位高端、组织运行开放、创新资源集聚的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
如,谋划建设若干国家实验室、50家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100个左右技术创新中心等。加强基地、项目、人才建设的联动,打造基础研究和工程化两大战略科技力量。
实施人才战略,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落实好国办《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培育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先锋队。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同时,加快星创天地等平台载体建设,营造科技人员逆流的专业化、社会化、便捷化氛围和环境,激励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乡土人才等创新创业。加强职业农民的培训,打造“农民技术职称”品牌,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
建设科技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把握农业科技园区的“农、高、科”定位和作用,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农业科技园区“333”布局。
建设30家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300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000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把农业科园区建设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培训职业农民的大课堂、成果示范推广的主阵地、集聚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农业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吸引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到园区落户,培育世界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强化县域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设创新型县(市)和创新型乡镇,构建乡村振兴的科技样板。落实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开展全国县(市)科技创新能力监测和评价,建设一批创新型县(市)和创新型乡镇,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典范示范。坚持新发展理念,面向基层,重心下移,加强基层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加大对县域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服务。面向乡村振兴重大需求,探索建设“乡村绿色技术银行”,加大绿色技术供给,加强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开展“三农”科技创新宣传与科普下乡入村行动,提高农民基本科学素养。推进高等院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加强现代种业为引领的新品种技术成果供给,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
决胜全面小康,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以科技部定点扶贫县为重点,统筹“点片面”精准脱贫,完善部、省、市、县四级联动机制,建立科技系统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加大定点扶贫力度。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对接地方行业扶贫,探索与深度贫困地区所在省(市、区)开展科技扶贫部省合作。围绕“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求,加大“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精准实施力度。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要把着力点放在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上。
“通过不断努力,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将进入世界前列。”徐南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