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剑平 编辑/乐然
众所周知,吸烟有害健康。无论是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烟(即所谓“二手烟”),都会对人体造成诸多健康上的隐患和损害。吸烟与多种疾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除了最广为人知的肺癌以外,吸烟者罹患冠心病、中风、外周血管病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的风险都远远高于不吸烟人群。即使是最资深的老烟枪也不得不承认吸烟对健康造成的危害要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好处”。
不过,顽固的老烟枪们手中还有一道王牌,每每被要求以吸烟有害健康为由戒烟时,他们总是会狡辩:“你看很多医生不也抽烟么?”确实,有很多医生,特别是男医生,都是资深的老烟枪,他们不仅在生活中吸烟,极个别医生甚至会在患者面前吸烟。当你打开这些医生办公室的大门时,浓浓的烟味扑面而来,也许你会看到这群穿着白大褂的老烟枪们正围坐在一起吞云吐雾,瘾君子百态显露无疑。
但白衣烟民的错误示范,并不能成为人们不戒烟的理由。吸烟与肺癌的因果关系已得到大量临床研究的证实,烟草对于心血管疾病、口腔癌以及胰腺癌的影响也已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可,而研究吸烟者肺癌发病率的流行病学的调查内容,更是成为医学统计学或流病学教材上必备的经典案例。在强大的临床证据面前,“医生也吸烟,所以烟民更无须戒烟”,这一说辞更显得牵强附会,毫无说服力。
羞愧的是,医生吸烟的事实本身确令人惊诧,医生本应最了解吸烟的危害,属于最不可能吸烟的人群。然而在中国,医生吸烟的比例却并不比寻常人低多少。根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男医生吸烟率为46%,这个数据略低于一般男性人群的52.1%(男性),但仍然相当惊人。那么,医生吸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和主导了医生的吸烟率呢?
照理来说,医生理应最能够了解吸烟的危害,明知故犯似乎不合逻辑。烟民医生难道都是基本医学知识不过关的“庸医”么?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吸烟危害的医学常识,在中国医生中,95%的人知道会引起肺癌、89%知道会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67%了解会引起冠心病。看来中国医生无论吸烟与否,对于吸烟危害的知晓率并不低,白衣烟民的现象更普遍存在于医院医生和在校医学生中间。
一项针对在校医学生的研究表明,医学生不因其专业知识而积极戒烟,并且随着年级升高,男医学生的吸烟率更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可见,医生、准医生们与普通烟民一样,他们被烟草俘虏的进程,不因其所具备的专业医学知识而减缓,相反,随着课业负担、工作压力、晋升难度等客观因素,他们对尼古丁的精神依赖可能更甚于普通烟民。
值得庆幸的是,医学专业教育对吸烟并非毫无益处,研究同时表明,医学生吸烟的频率较其他专业大学生明显减少,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医学生吸烟的频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相反的,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年级越高,每天吸烟者的比例也越高。看来,医学教育虽不能绝对减少吸烟者的比例,但仍可相对降低他们吸烟的频率。尽管如此,此种“飞蛾扑火”式的并不符合人类趋利避害本能的行为仍然匪夷所思,显然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了医生的吸烟行为。
在中国,吸烟已然成为一种社交方式,例如,在公众场合“敬烟”被视为一种表达善意的交流方式。在一项针对医生吸烟原因的调查中显示,有58.95%的医生吸烟是出于社交需要,几乎所有的医生都曾有过被敬烟的经历,有23.07%~54.0%的医务人员以受赠作为吸烟的来源,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接纳。看来,递烟、敬烟的社会习俗,即使是医生也不能免俗。同时,我们也看到传统观念和社会压力对于女医生吸烟的影响,由于传统道德观念对女性吸烟的容忍度较低,因此中国的女医生吸烟率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除了社会的压力,医院的环境对医生的吸烟率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接受调查的医生之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医生认为他们所在的医院实施了有效的无烟政策,而这个比例在吸烟的医生中,只有四分之一。医院通常以实施严格的控烟措施,来增加医生吸烟的难度,从而起到降低医生吸烟率的作用。遗憾的是,虽然大多数的医院都声称正在或将要实行严格的控烟政策,打造“无烟医院”,但此等理想却面临着种种难以逾越的障碍。实践表明,仅靠教条的全面禁烟的政策想让白衣烟民放下香烟困难重重,他们有的是种种吸烟的理由。
另一方面,劝诫患者及其家属不要在医院内吸烟的种种经济投入和人力付出也收效甚微,我们仍可以看到,病房中虽容易控烟,但瘾君子们乐此不疲地流窜到病房楼的阳台、蹲点于楼道等角落过瘾,无所不用其极地与控烟卫士们捉迷藏。更令人慨叹的是,我们还时常看到满身插着各种管子的病号偷偷蹲在楼道角落的禁烟标志下吸烟的奇景,而那些专门设置在医院内的吸烟区却乏人问津。由此,在缺乏医生、患者、家属支持的情况下,“无烟医院”往往名不副实,而糟糕的控烟措施非但没有降低医生的吸烟难度,甚至成为医生吸烟率居高不下的主导作用之一。
大多数老烟枪都有过戒烟的经历,凡是戒过烟的人都知道烟有多么难戒。说到底,医生也是常人,对寻常人来说难以完成的戒烟任务,对医生来说也一样困难。众所周知,烟草中主要的成瘾物质是尼古丁,其可以轻易的透过血脑屏障,从吸入到抵达中枢神经系统只要7秒。尼古丁与大脑中控制自律性的神经受体结合,促进多巴胺的生成。多巴胺是一种强烈的兴奋剂,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感。多巴胺还有增强意识和警觉性,以及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的作用。
由于医生的工作强度高、工作压力大,多巴胺的兴奋作用也是很多医生选择吸烟的原因之一。不过尼古丁的半衰期只有2小时,非常容易被人体代谢掉。当尼古丁被代谢掉以后,人体内的多巴胺含量会急剧下降,从而产生烦躁、恶心、头痛不适等戒断症状,直至再次吸入尼古丁,症状才能缓解。尼古丁引起成瘾的机制非常类似海洛因,但研究表明尼古丁的成瘾性比古柯碱、海洛因等毒品还要高。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尝试戒烟,能成功摆脱其害的却寥寥无几。事实上,如果仅凭自身的意志力,那么只有3%~5%的吸烟者可以一举戒烟成功。
在成瘾性如此强大的尼古丁面前,即便是医生也不得不败下阵来。事实上,虽然医生们对于吸烟危害的知晓率很高,但是鲜有医生了解标准戒烟治疗的诊疗规范,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医院是否开设了戒烟门诊。
在降低医生吸烟率的努力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一些国家便开展了针对有效控烟的一系列活动,包括禁烟法规的出台、健康宣教的普及、医生培训的加强以及戒烟治疗的规范指南等,这些得当的方法和有效的控制手段使得这些国家的吸烟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整体人群的吸烟率从42%下降至23%,减少了近一半。同时美国医生的吸烟率也从70年代的38.9%下降到如今的5.8%,由此不得不佩服美国的控烟工作确实卓有成效。
医生吸烟,除了对自身健康造成危害外,对患者的健康也是相当不利的。在吸烟的医生中,有三分之一的医生曾经在患者面前吸烟,使患者直接面临“二手烟”的威胁,此外,他们更少问及患者的吸烟情况,也绝少劝说患者戒烟。即使是象征性地劝说患者戒烟,吸烟的医生往往使人感觉没有说服力,更缺乏可信度。客观来说,医生吸烟的危害反而大于一般人群,因此降低医生吸烟率的工作更为迫切,如果白衣烟民能坚决地扔掉烟蒂,便能为更多的烟民做出表率和示范,从而为控烟工作添砖加瓦,并将更多地获益大众。
在控烟的过程中,医生吸烟率的下降也成为控烟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当他们真正认识到吸烟的危害并将戒烟认真落实到行动上,继而加入到控烟专业人士的行列中来,整个社会大众的吸烟状况才能得到更明显的控制和根本性改善。在此呼吁,除了医者的先行、政策的支持、世风的转变,戒烟更应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于千秋的人类事业,获得更多积极的响应和赞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