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工作和生活,有的还在中国定居下来。他们出于什么机缘来到中国?他们在中国做了哪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实践了哪些属于自己的“中国梦”?请听三位“老外”在某演讲节目中所讲述的亲身经历。
绘一张中国方言地图
我是乡音苑的Steve Hansen,中文名字叫司圆直。乡音苑是一个收集汉语方言口述故事的网站,我们收集的故事有的来自中国各个村庄、社区,有的来自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华人移民聚居地。
为什么要创办乡音苑?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一直对口语很感兴趣。2007年,公司派我到北京工作,我的汉语还行,于是开始跟人交流,没想到这些交流让我有了完全出乎意料的体验。在北京你如果坐上一辆出租车,跟一位来自延庆的出租车司机聊天,你会发现,延庆虽然仅仅距北京城30公里,他们却有自己独特的方言,比如,他们不说“延庆”而是“燕(音)庆”。
中国的各地方言,很多都与普通话完全不同,彼此之间也完全不同,这样的情形在美国完全不存在,所以我太惊讶了。此外,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中国的语言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和我的搭档柯祎蓝觉得,我们应该收集每种汉语方言的录音。但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开始,我们觉得这不可能做到,因为中国的方言数量太庞大了。但我们遇到了一群和我们一样热爱方言、想与世界分享中国方言的人,因此我们建立了乡音苑这个平台。这是一个分享故事的地方,由用户创建内容,所以这个网站的内容都是由方言使用者创造的。
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划分,汉语语族包含十大类方言分支。汉语真的很庞大,而我们正在绘制的,是真正属于汉语的宏伟地图。
在香格里拉当农民
我的中文名字叫马三飞,我跟大家分享的故事,与香格里拉农场有关。
但我先要讲一讲我家族的故事。上世纪50年代我祖父就从美国来到中国,当时他是派驻中国的记者,写关于中国的报道,写中国的变化发展。工作之余,他带着极大的兴趣继续在中国行走,并且对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啧啧称道。
我小时候每次去华盛顿看他时,我们总是用筷子吃中餐,所以在我祖父的影响下,我开始慢慢熟悉中国。
2003年,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我们全家来到中国,那时我刚16岁,我在这里经历了成长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学习结束后,我决定去温哥华上大学。开始我打算选择生物学或自然科学,后来我还是挑选了我最感兴趣的学科——一门关于中国思想起源的学科,它教授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最终我获得了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学位。
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回到中国,和我的母亲有很大关系。是我的母亲最先决定在香格里拉生活。有一次她陪我父亲出差时,爱上了香格里拉。因为她出生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那里让她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她决定在香格里拉长住下去,并且创建了一家非政府组织“云南香格里拉手工艺中心”,旨在保护当地的手工艺,她还给当地的孩子和其他人免费上英语课。我和两个姐姐开始帮助她工作,不论她做什么,我们都支持她。
不久,我们创建了香格里拉农场。我大学毕业后也很快加入了农场工作。我开始学习农场技术,做农民真的很辛苦,全天都在忙活,没有休息时间,总是有一连串的事情在等着我们。我们只有准备充分,才能确保好收成。
初建农场时我们的预算很少,慢慢走到了现在,已经有70多种产品,在100多个地方有了自己的渠道,世界五大洲的市场都覆盖到了。
给流浪狗们找个家
我的中文名字叫柯瑞思,朋友们都叫我老柯。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领养小铺”的故事。
首先我要介绍一位陈阿姨,她是一位打扫卫生的工人。我认识她之前,她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去救助身边的动物。有一次,有一只狗妈妈生了9只小狗,它们所在的小区物业不允许它们待在那兒,陈阿姨很是着急。其实我家里也放不下那么多狗,我只能说想想办法。那个时候,我正想做一个项目叫“领养小铺”,也就是一个动物领养中心。因为北京以及其他城市虽然有很多收容小动物的基地,但是很难找到领养人,所以我想建一个“领养小铺”。
2011年4月,因为一件偶然的事情,我一下子成了80多条大型犬的救助人,我承担了这些狗的命运,从看病、喂养到养老送终。有很多人帮助了我,最终,剩下30多条狗实在没地方可去,我就租了一个院子,给这些狗一个暂时避难的地方。
我又想起了建“领养小铺”的事。非常巧的是,我在北京顺义发现有个餐厅要出租,刚好那几天我们收到了一笔数目比较大的捐款,于是我们就把那个餐厅进行了简单装修,换了个招牌,第一家“领养小铺”正式开张了。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好多次想放弃,因为觉得开销非常大。但我发现“领养小铺”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地方,每天有很多人进来看那里的狗,他们也许根本不想领养狗,然而他们可能是这辈子第一次在这么和谐的环境里去接近动物,所以我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
(《解放日报》2018.3.2 徐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