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广州电化教育馆) 钟 毅
伴随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技术在教学过程被积极运用。由此可见,对虚拟技术在电子信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利用虚拟技术进行电子信息课程教学时,其主要优势体现在:
第一,可实现资源的高效集约化,提升课堂的开放性。利用虚拟技术可实现异地在线检测,依托网络技术利用现代化设备对教学系统进行完善,进而实现远程教育与监控。实现对管理成本、采购成本、建设成本的节约,通过模拟技术,实现传统课堂时空的局限性,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使用条件,打造开放型课堂学习环境。提升教育活动的高效性,实现跨地域、多空间的教学模式,充分实现资源的高效集约,促进开放型课堂有效进展。
第二,不断优化教学平台,提升教学的质量,在进行电子信息课程教学时,常常采用实验、理论相分离的教学方式,因此采用虚拟技术可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有效的将两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脱离传统教学认识的限制,同时可为学生提供自行实验的平台。通过提供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平台的影响下可实现自拟实验环境、自选实验题目、自行实验。进而激发学生参与电子信息实验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第三,完善教学模式,培养新型人才。利用虚拟技术可实现电子信息教学的现代化发展,进而增加教学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通过人性化、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方案,可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通过虚拟技术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完善。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独立设计能力、思维逻辑能力,进而培养创新型、实践性人才。
在现代化新课改的要求下,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此时利用虚拟技术可实现对电子信息课程的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合作化的思维意识,引导学生在现代化科技的影响下转变传统认知,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参与实验课程。通过虚拟技术的应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合作化学习模式,督促学生在网路环境中学会探究自我,研发针对性学习计划。在虚拟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多媒体的组织形式为非线性网络结构,因此其所提供的环境较为真实,可满足人机交互功能需求,在此技术构建基础上,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知识框架进行主动学习,进而实现“我要学”的教学目标。
学科知识结构的设计就是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知识结构的体现,此时学科间的智力信息源对教学内在结构的影响极大。传统教学方案中教材及实验材料间结构常表现为线性结构,此时以教学顺序为核心确定知识顺序安排与结构内容,对教学顺序结构要求较严,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教学,缺乏对知识点的自我理解、自我认知性,更缺乏探索精神,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以结构迁移为主。而虚拟技术的应用,使知识点结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与人类认知方式相同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进动态化的设计,使得教学内容内在结构,既包括学科知识内涵,又包括学科间的逻辑关系,在强调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利用非线性结构实现教学启发性,对学生进行思维扩散。利用虚拟技术进行教学,可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多感官刺激式教学,使学生在视听资料的影响下,实现信息的多元化传递。通过虚拟技术的运用,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形象的思维资料,使学生在不断的观察中,形成对知识点的认识。
在虚拟技术的影响下,教学空间不受课堂的局限,可在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教学空间中,实现对教学资源的利用,通过虚拟技术为教学提供可移动式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学资源成为共享资源。在电子信息课程中,通过虚拟技术为远程教学提供交互式网站与教学目录,实现由局域网链接校园网站,并以此为基站,为各个相关行业提供开放性、远程性的教育资源、技术支持,同时可为行业提供课程安排、提供新技术、职业培训机会等,进而提升教育质量。
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实验学习资源的锻炼。部分学校在教学资源中投资较大,但是实现资源较为匮乏,设备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此时引入虚拟技术可大大改善教学实验环境,为实验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在电子信息课程中利用虚拟技术,可实现对网络化实验训练基地的构建,在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中,生成全新设备,根据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设备,将实践训练协调统一于技术发展中,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
利用虚拟技术可实现全方位的实训训练,利用人机交互式的多媒体技术完善传统教学中只利用录音、录像等辅助教学方式,在电子信息课程中实现静态、动态等多媒体化资源类型、为满足课程需求提供超级链接,通过计算机对信息资源进行集成处理。此外,利用虚拟技术,可为电子信息课程提供抽象的信息资源、概念性的理念结构、三维图式虚拟景象,进而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环境中,针对性的进行情景构建,引导学生利用信息环境辅助获取更多信息。
总而言之,虚拟技术伴随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在我国诸多行业领域得到广泛推广,而虚拟技术在电子信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从而进一步实现有效研发,积极促进电子信息课程教学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