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松青
我国实现PPP模式主要是实现社会资本与政府的深入合作,我国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对PPP模式进行利用,并在多种国家公共项目建设当中扮演重要角色,针对这种状况国家审计部门需要加强对PPP模式的有效审计,目前国家审计在该方面存在很多不足,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研究国家审计在PPP模式下的实现路径。
PPP融资模式就是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因为某个特定的项目而实现两者之间合作关系的有效建立的形式,其反应的政企合作长期关系更加广义。政府与社会资本通过建立PPP融资模式,可以有效实现两者各自专长的发挥,各自都能实现自身投资的目的,在利益共享的同时共同承担风险与社会责任。在PPP融资模式之下,政府角色实现有效转变,并使社会资本能够深入的参与到相关项目建设中,在市场经济的运行利用下,实现政府项目的建设。
在PPP模式当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企业可以有效的融入到政府相关传统领域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政府资金的短缺问题可以有效实现缓解,促使政府能够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促使运行效率与经济效益有效提高。企业参与政府基础建设之后,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经营经验与资金优势,弥补单纯由政府建设出现缺陷导致工期拖延或者投资超额等问题,这样有效的降低了政府投资方面的风险,实现两者的双赢[1]。
1.审计能力弱,审计资源不足。由于PPP模式在具体工程项目立项、施工以及后期评估阶段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其中复杂的合同关系也会保持较长时间,而对相关PPP模式工程实现国家审计,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对PPP模式当中的所有参与方的风险意识以及风险分配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与监督。审计人员需要关注PPP模式当中涉及到的多种问题,比如编制招标文件、项目各方面的结构和条件以及税率政策的变化等等方面。要实现此就要求审计人员在税收、工程以及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具备,而目前情况下多数审计人员并不能满足相关要求。
2.相关法规不健全。由于PPP模式在我国应用的时间较短,很多项目中的地方与问题并没有实现国家审计的有效开展,甚至存在一些审计盲区。同时国家针对相关审计尚未出台有效的法律法规,实际上现在很多PPP项目的审计工作仅仅是根据国家审计准则当中的一些规定在实现具体审计,而那些原则与规定并不能有效的涉及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审计,对PPP模式实现国家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有效性的法律法规。
3.对PPP项目进行风险评估难度较大。PPP模式实施的一个重点就是政府与社会资本的风险共担,目前风险共担主要是按照合同与约定来实现对风险以及相关利用的合理匹配。而任何一个项目实施,风险都是最重要的,PPP模式也是如此,而对PPP工程进行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国家审计部门要实现对PPP项目风险的有效评估,需要从项目准备阶段到结束,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相应的审计工作,这就导致审计难度较大[2]。
1.对审计人员加强培训。在PPP模式下,要实现国家审计的有效进行,就要对审计人员加强培训,促使其在税务、财务以及工程等方面加强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实践操作能力,促使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为了有效降低审计风险,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聘请相关专业人员来协助审计。同时,要注意将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实现结合,促使对PPP项目相应建设成本实现真实有效的掌握。
2.国家审计要完善PPP模式项目的相关法律。对PPP模式项目相关的国家审计方面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为相关审计工作提供法律依据,确保PPP模式下的国家审计工作可以健康有序的实现。与此同时,要针对PPP模式建立相应的建设制度,在完善制度配合下促使社会资本与政府更好的发挥自身功效,全面推进PPP模式有效进行,并在提高效益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投资风险。
3.加强审计工程建设相应的管理能力。为了有效实现国家审计,要对PPP模式相关工程的建设管理能力加强审计,加强关注工程技术、概预算以及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进行工作能力的审计。
4.对PPP项目进行实时审计。一方面,国家审计部门在审计PPP模式相关项目的时候,要注意对施工项目的大数据进行动态了解与监控,全面掌握项目各个阶段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要对工程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并着重对隐蔽工程进行审计,在实时监控中实现有效审计[3]。
在我国目前公共工程发展建设过程中,PPP模式已经有效促进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针对PPP模式全面发展与有效应用当中,国家审计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审计当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加强重视,针对性的进行解决,促使对PPP模式相关项目实现更加有效的审计。
[1]刘贵斌,孙焱,赵娜.地方政府PPP融资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路径选择——以晋中市为例[J].华北金融,2016(5):28-30.
[2]王树文.“一带一路”PPP模式中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路径选择[J]. 东岳论丛,2016, 37(5):68-75.
[3]曾虹,李昌霖.PPP项目国家审计的难点和重点研究[J].江苏商论,2016(3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