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茹 盛彤彤 孙 敏 张向荣 张 宁 邵海亚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生活节奏加快,现代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显,社会对精神卫生专业人才需求增大,精神医学专业发展迎来春天。有研究表明,目前在精神科医师培养上,存在教育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学位教育与专科培训不对接、培训内容不统一、培训方式不够规范等问题[1],急需探索符合社会需求、具有专业特色并切实可行的精神医学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精神医学专业的课程、专业实践、技能训练、考核等培养体系建设尚在探索[2,3],本研究从专业吻合度方面对南京医科大学历年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探究精神医学专业培养体系的特色和重点。
1.1 对象 南京医科大学自1990年招收精神医学专业学生,2007年停招后2015年恢复招生,期间专业名称也跟随国家卫生事业改革方向几经变更,2015年恢复招生后定专业名称为临床医学(精神医学方向)。本研究选取了1990年以来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回收问卷324份,另选取了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负责人、南京医科大学精神医学负责人、毕业班班长或团支书进行访谈。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要研究形式,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专业满意度及就业意向、培养模式现状等内容;访谈主要是根据提纲询问了专家及毕业生对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培养方面的建议。
1.2.2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使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软件,进行一般性的描述性分析。
2.1 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179人,占55.25%;女性145人,占44.75%。籍贯为农村的174人,占53.70%;城镇的150人,占46.30%。最高学历为本科的249人,占76.85%;硕士64人,占19.75%;博士相对较少,11人,占3.40%。职称为初级的64人,占19.75%;中级133人,占41.05%;高级127人,占39.20%。工资及奖金收入范围在5 000元以下者92人,占28.40%;5 000~8 000元之间者145人,占44.75%;8 000~10 000元之间者41人,占12.65%;10 000元以上者46人,占14.20%。
2.2 就业现状 目前仍从事精神医学专业者141人,占43.52%。进一步分析发现,仍在精神医学岗位上的毕业生,在综合医院精神科(心理科)者31人,占21.99%,精神专科医院精神科110人,占78.01%;三级医院工作者82人,占58.16%,二级医院者53人,占37.59%,一级医院者6人,占4.26%。
对坚持留在精神医学专业工作的毕业生分析发现,46.81%认为“没有其他好的选择”;23.40%选择“精神科医生工作较其他科室医生轻松,工作环境相对轻松”;“个人感兴趣”的有20.00%;“精神科容易做出成绩,发展潜力好”以及“精神科竞争压力较小,工资待遇好”两个选项没有人选。见图1。
图1 坚持留在精神医学专业工作的动机调查分析
在对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生转行原因进行分析时发现,“精神科医生专业认同感低”、“精神科医生社会地位较低,风险大,得不到应有尊重”以及“精神科医生待遇较其他医生较低”是排在前三位的原因。见图2。
图2 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生转行原因分析
2.3 对专业所持观点 在录取专业意向选择方面,通过“专业调剂进此专业”的人数最高,共151人,占46.60%;其次为“自己感兴趣”,为122人,占37.65%;“父母意愿”和其他因素(莫名其妙进了这个专业、没考好、工作需要、没有多想)共分别有17人和34人,占比5.25%和10.49%。
对精神医学专业的满意度调查发现,对此专业非常满意的有41人,占12.65%;比较满意104人,占32.10%;一般145人,占44.75%;不满意29人,占8.95%;很不满意5人,占1.54%。
对于现在精神医学专业就业形势的评估中,认为“易就业,但工作不满意”者196人,占60.49%;认为“易就业,工作满意”者59人,占比18.21%;认为“不易就业,且工作也不让人满意”者35人,占10.80%;认为“不易就业,但工作不错”者34人,占10.49%。
2.4 对培养模式的观点 在“是否有必要开设临床医学(精神医学)5+3一体化培养模式”方面,认为非常有必要者103人,占31.79%;认为有必要者125人,占38.58%;认为无所谓者42人,占12.96%;认为没有必要者54人,占16.67%。
对现阶段该校采取精神医学专业学生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一起培养所持看法方面,认为“形成公共基础课与临床学生共同培养模式,增强精神科医生对其他学科的了解,形成学科交叉培养,以提升精神医学专业同学的素质”者191人,占58.95%;认为“应加大精神医学方向同学就业选择面,可自由选择其他科室”的91人,占28.09%;认为“加速了精神医学专业人才的流失,开设本专业形同虚设”者37人,占11.42%;选择其他者5人,占比1.54%。
在精神科医生对全科医学知识的掌握对今后从事精神医学专业是否有帮助方面,认为非常有帮助者201人,占62.04%;认为有帮助者101人,占31.17%;认为帮助效果一般者22人,占比6.79%;认为没帮助者0人。
在精神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最大弊病是什么的探讨分析中,认为“精神医学专业课教学往往以各类重性精神病为重点,却忽略了患病率更高的神经症、人格障碍、智能缺陷、社会适应等问题的防治”者125人,占38.58%;认为“简单模仿临床医学生‘基础、临床、实习’的三段式培养模式,没有体现精神医学专业特色”者101人,占31.17%;认为“临床实习见习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前三年公共基础课程的‘渗透’与后两年专业课程的‘融合’没有做好衔接”者83人,占25.62%;选择其他原因者15人,占4.63%。
精神医学专业应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将精神卫生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上[4],逐步将“疾病-心理-社会”的临床思维贯彻到精神医学专业培养中去[5],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精神卫生综合人才[6]。
此次调查显示,324人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生中仅有141人仍从事精神医学相关岗位,47%的人表示留在本专业是因为没有其他好的选择,不到一半的调查对象对精神医学专业满意。37.96%的受调者认为精神科医生专业认同感低是离开岗位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深入调查发现,在专业选择方面处于被动调剂以及对专业就业形势评估的不乐观是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生专业认同感较低的主要原因。可见,职业发展前景预期差与工资待遇水平低是影响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生职业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注重精神医学专业的早期专业兴趣引导[7],通过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开设“精神病学导论”、“精神病学早期专业实践”双导课程,有关精神医学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讲座,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激发其对精神医学专业的兴趣与热爱,明确并树立自己的专业目标从而增强精神医学专业同学的专业认同感,提升专业思想稳定性[8,9]。
在对是否需要开设临床医学(精神医学)5+3一体化培养模式的问题上,70%左右的受调者认为非常有必要、有必要,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对此都持赞成态度。其中,有58.95%的人员认为通过5+3一体化培养模式,可增强精神科医生对其他学科的了解,形成学科交叉培养,以提升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的整体医学素质。在教学上可以以社区为基础的学习方法(CBL)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PBL)为主,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训练学生临床医学(精神医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10]。同时强化临床技能教学,实施“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与“以病例讨论式”教学(Case-based Learning)[11]。在课程设置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本学科科研情况与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相结合,使学生积极主动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和能力,为进入临床工作或研究生教育阶段打好基础[12]。
过去的精神医学专业,把人才培养定位为“专业”上,使得毕业生“强专业,弱综合,人文知识缺乏,创造力差”[13]。调查显示,38.58%的受调毕业生认为精神医学专业课教学往往以各类重性精神病为重点,忽略了患病率更高的神经症、人格障碍、智能缺陷、社会适应等问题的防治。目前,在国内精神卫生教学领域影响最大的当属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其教学内容上除讲授经典的轻重症精神疾病,还增添了某些新出现的精神卫生问题,如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另外,对越来越常见的儿童期精神障碍和随着现代人社会压力增大而需求增多的心理治疗也予以强化。可以看出,现代精神医学的专业思维培养也越来越讲求“疾病-心理-社会”的临床思维模式[14]。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自主学习,构建一个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学生成长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的“混合式”教学模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