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方法及应用

2018-04-14 20:54:13刘玉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8年35期
关键词:因果关系污染源载体

◎刘玉

在对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进行判定时,应明确污染物的来源,污染物从污染源向土壤和地下水迁移的路径,并进行相应的验证。结合实际的调查情况,进行技术框架的构建,从而对土壤地下水的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进行判定。

一、环境损害因果关系的判定

在进行判定时,通常需要进行污染源到受体途径的构建,从而对污染源和损害二者间存在的关联性进行明确。针对该项原则并与土壤地下水实际的调查评估相结合,进行对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框架的构建,其中包含污染源与受体二者污染物同源性的分析、污染物载体传输方向与污染浓度方向等的明确,还包含具有完整性与连续性的污染物在污染源、受体间迁移的途径等。可通过同位素、指纹图谱等对同源性进行分析,对地质情况、水文情况等进行实地考察,并通过调查识别出污染的手段,通过相应的空间模拟技术对载体与污染物的迁移方向进行判断,并对路径的连续性、完整性等进行分析。当前阶段在土壤、地下水中环境受到损害较为常见的损害类型有废弃物、废水、工业遗留、矿区等。因此在对环境损害进行评估时,应提高对该几种类型的重视。

二、因果关系判定的原则

因果关系具有一定的哲学性,通常指的是在事物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污染事件在对土壤地下水等产生的损害,与对人的身体、财产等产生的直接性作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通常是通过空气、水等进行传递的。可将土壤地下水的环境损害的因果链条用以下进行表示:污染物A-从污染源向外部排出B-利用相关媒介进行扩散C-与损害受体进行接触D-产生损害E,在对因果关系进行判定时,需要对该链条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证明。环境受到损害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且产生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反复性、长期性,在进行相应的查证时具有较大的困难。因此当前阶段盖然性因果关系说和疫学因果关系说等占据主流地位,并主张通过推定原则对因果关系进行判定。即无需在因果关系证明中进行科学论证,仅需在某种程度上实现盖然性。

对此美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局等在相应的导则中指出,在判定自然资源损害因果关系时,需要对油料等危险废物向受损资源进行传输的途径进行明确。可通过模型等对千亿路径中存在的污染情况进行模拟,从而证明传输的确切路径。欧盟资源在对环境损害进行量化评估的导则中,表明在对因果关系进行评价时,可充分应用逻辑分析、相关文献的研究数据、模拟以及演绎推理等。近年来我国的法律法规中也增加了涉及因果关系判定方面的内容,如判定原则、判定要求等。如在某评估推荐方法规定中,指出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环境损害进行因果关系的判定时,需要判定环境暴露和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以及判定环境污染物从污染源到受体的传输途径,并进行相应的验证。在判定环境暴露和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即环境的暴露和环境的损害二者之间在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且二者间的关联性具有合理性的同时,还具有一致性等。应对污染源的实际排放情况进行有效掌握,还应掌握区域环境的质量情况等基础性资料,与此同时还应建立污染来源的假设并进行途径的验证。当出现环境侵权纠纷时,应按照相关法律提供以下材料:其一便是污染者进行污染物的排放,其二为被侵权人受到的实际损害,其三为污染者所排放的污染物、次生污染物等和被侵权人所受到的损害,二者之间的关联性。

三、因果关系判定技术的框架

结合判定因果关系的相应原则,可知在进行关系的判定时需要进行污染源到受体暴露途径的构建,还应进行相关验证,明确污染源和环境损害二者间具有关联性。所以在对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的判定中,需要对以下几方面问题有效解决:其一为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是否来自污染源。其二为污染物通过哪种路径迁移到土壤和地下水中。结合实际的调查,构建了相应的技术框架,其中包含以下几方面:

1.同源性分析。

对受损环境的污染和潜在污染源的污染进行同源性分析,即通过分析潜在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与受损环境中的污染物组成及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的异同,来初步判定受损环境中的污染物是否来源于污染源。对事故发生地排放或泄漏的污染物成分进行检测,并对受损环境的污染状况开展调查,分析受损环境中污染物与事故发生地废弃物、废水、废气中污染物是否具有同源性。同源性分析可采用的方法包括指纹图谱技术、多元统计方法、同位素分析、地理信息技术等。

2.载体与介质识别。

在证实受损环境中污染物与污染源中污染物的同源性之后,需要对污染源和受损环境之间的传输途径进行分析,即污染物是如何从污染源到达受损环境的。污染物的空间传输需要具备两类要素,即传输介质和携带污染物进行传输的载体,因此,传输途径分析包括介质识别和载体识别两部分,从而初步建立污染源到受损环境之间的联系。污染物传输载体和介质的识别可借助场地概念模型进行,场地概念模型是在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污染调查等多项工作的基础上构建的,是以"污染源-迁移途径-受体"为核心,不仅包括场地的污染情况,还包括地质、土壤、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性质与环境背景、场地现状与规划利用情况等。

3.传输方向判断。

只有当传输载体的运动方向与污染物浓度梯度方向一致,才能认为污染物迁移是由该传输载体的运动所致,也才能说明迁移途径在空间和时间上是合理的。传输载体的运动方向包括地表水渗流方向、非水相液体对流和弥散方向以及地下水流向等。地表水渗流方向和地下水流向可以通过对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进行确定,地下水流向的测定方法还包括解析法、抽水试验法、同位素稀释示踪法、高密度电法仪、地下水流向流速计等多种方法。非水相液体传输方向可以通过试验测定和模型模拟等方式获取。污染物浓度梯度方向的判断主要依赖于对污染物空间分布情况的调查,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地质三维可视化分析系统等对介质或载体中的污染物浓度进行空间插值分析,以判断污染物的浓度梯度方向。

四、结语

可通过同源性分析、污染物从污染源到损害受体进行传输时载体和介质的识别、传输方向的判断等,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进行判定。在判定的过程中需要对多种具有先进性的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合理的应用,如指纹图谱、同源性分析等,从而保障判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猜你喜欢
因果关系污染源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 01:02:44
玩忽职守型渎职罪中严重不负责任与重大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
南大法学(2021年6期)2021-04-19 12:28:02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华人时刊(2020年15期)2020-12-14 08:10:36
持续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全覆盖
做完形填空题,需考虑的逻辑关系
基于污染源解析的空气污染治理对策研究
十二五”期间佳木斯市污染源排放状况分析
看不见的污染源——臭氧
帮助犯因果关系刍议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