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国信
在2017年的电视行业新品发布会上,倘若不提起人工智能,就等于没有开新品发布会,人工智能电视已经成为“风口上的猪”。
事实上,自2016年7月份长虹发布全球首款人工智能电视Q3R以来,小米、TCL、乐视、联想、海尔、微鲸等电视厂商都已加入到这场“人工智能”争霸赛之中,2017年上半年人工智能电视集中爆发,越来越多的电视都打上了“人工智能”的标签。2017年3月,小米推出了加入语音识别技术的小米电视4A;联想推出了主打智能语音互动的联想电视17TV 65i3;2017年4月,微鲸推出了微鲸智能语音电视2.0产品;2017年5月,暴风推出人工智能电视X5 ECHO;2017年7月18日,京东与国内互联网电视行业的新锐品牌风行互联网电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并发布了人工智能量子点电视……国内电视厂家基本都已迈入人工智能电视的新赛道。
中国电子商会针对彩电新技术的消费认知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彩电市场比较热门的OLED、量子点、激光、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中,消费者认知度排序分别是人工智能(38%)、OLED(22%)、量子点(12%)、激光(8%)。然而,在新技术不断应用的今天,电视市场依然充斥“概念忽悠”。比如蓝光宣传好多年,用户却很少能够看到真正的蓝光节目,4K高分辨率已经成为当下电视的标配,可不少用户发现,能看的4K节目却寥寥无几。因此,拒绝概念炒作,踏实做好产品才是本真。
由于人工智能电视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定义不明、界定不清晰,并非所有打着“人工智能”标签的都是人工智能电视。人工智能电视中语音功能是必备的,然而人工智能电视接收指令并非只能依靠语音识别,还有体感识别、面部识别、情感识别等更为深入的交互方式。而目前有的人工智能电视只是具备了语音识别能力,仅仅能实现简单的语音交互,与之前的智能电视并没有明显的提升,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仍有一定的距离。
2017年发布的《2017人工智能电视白皮书》全面介绍了国内人工智能电视的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重新定义了人工智能电视,让消费者有了明确的选购标准。《白皮书》中定义人工智能电视的本质是能够“通过传感器接收用户指令,依靠基础应用和基础数据平台识别、理解用户的意图并进行反馈与处理。同时依托完善的技术逻辑和大数据运营,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分析用户使用习惯,掌握用户偏好和行为逻辑,以实现更精准的交互及个性化内容推荐”。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电视需要的算法、硬件、技术等都需要时间的不断积累。
从最初的浅尝辄止到如今的大行其道,显然业界都非常看好人工智能电视市场的前景。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三年间,互联网电视渗透率持续走高,实现了从50%~84.7%的大幅度增长。据京东大数据显示,2016年7月,人工智能电视占到京东平板电视SKU(库存量单位)的13.3%,到2017年7月已经提高到26.5%,一年内几乎翻了一番。
目前,人工智能电视仍然以深化语音技术为突破口,并不断寻求体感识别、面部识别、情感识别等更为深入的交互方式,多边拓展技术外延,进一步完善人机交互技术与机器深度学习能力,创造更多的服务场景和更自然的人机交互体验,从而提高电视个性化服务的效率,提升电视在家庭场景中多任务、多碎片化的处理能力,实现电视价值和服务的重构。通过人工智能实现精准预判用户兴趣,为用户提供主动服务,推动电视回归家庭中心。
业界专家表示,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人工智能逐渐从学术化转为产业化,渐渐渗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当前人工智能电视刚刚兴起,就目前来看,电视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还达不到预期,尚需要一个技术提升与普及的过程,或许真正的人工智能电视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人工智能电视将会把客厅经济之火烧得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