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兽药监察所 012000
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秋末至春初舍饲条件下发病较多。在我国农村,黄牛、水牛、猪及马属动物发病较多。而在城市则是奶牛、猫和兔发病较多。刺猬和许多野生动物有感染的报道,人也易感。许多种皮霉菌可以人与动物间互相传播,或在不同种动物之间互相传染。常见于病、健动物(人)接触,或使用污染的刷拭用具、挽具鞍具,或系留于污染的环境中,通过搔痒、摩擦或蚊蝇叮咬,从损伤的皮肤发生感染。
霉菌孢子污染和损伤皮肤后,在表皮角质层内发芽长出菌丝,蔓延深入毛囊。由于霉菌产生的角质蛋白酶能够溶解和消化角蛋白而进入毛根,并随毛向外生长,受害毛发向外长出毛囊后很容易折断,使毛发大量脱落形成毛秃斑。由于菌丝在表皮角质中大量增殖,使表皮很快角质化和引起炎症,结果皮肤粗糙、脱屑、渗出和结痂。
(1)牛。多数是由疣毛癣菌、须毛癣菌及马毛癣菌所致。病例变化常见于牛(特别是青年牛)头部(眼眶、口角、面部)、颈部和肛门等处。以痂癣较多,病初为小结节上面覆盖有癣屑,逐渐扩大为呈隆起的圆斑,形成灰白色石棉状痂块,痂上残留少数无光泽断毛。在病早期和晚期都有剧痒和触痛,患病动物不安、摩擦、减食、消瘦、贫血以致死亡。也有的病例开始皮肤发生红斑,继而发生小结节和小水疱,干燥后形成小痂块。有的毛霉菌还可侵及肺脏。
(2)猪、鹿、羊。与牛相似,以猪发病较多。石膏样毛癣菌是猪的主要病原菌。
(3)兔。皮肤霉菌病的病原主要是石膏样毛癣菌,在被侵害部位呈圆形结痂,痂块下疮腔呈鲜红色,深入饥层。有痒感,严重者全身皮肤均可受到侵害,最终衰竭而死。该病在进口兔中流行严重。
(4)猫、犬。主要由犬小孢霉引起。病理变化多发生于脚爪、头皮、耳廓等处,癣斑圆形,覆有灰色癣屑,被毛折断或脱落,有痒感。
(5)鸡、火鸡及野鸟。多由鸡毛癣菌和猿猴毛癣菌引起,主要在鸡冠、肉髯等无毛处产生灰白色小结节,逐渐扩大至小米粒大,并不断蔓延,以致整个鸡冠、肉髯和耳、尾部都覆盖有石棉状白膜。
根据该病的临床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但是应注意疥癣和过敏性皮炎等病相区别。确诊需做微生物学检查。可刮取爪甲碎屑,拔取脆而无光泽、粘有渗出物的被毛,剪下癣痂或刮取皮肤鳞屑置于玻片上,加入10%氢氧化钠1滴,盖玻片覆盖(必要时微加温使标本透明),用低倍和高倍镜观察有无分枝的菌丝及各种孢子。被小孢霉菌属感染的动物,常见菌丝及小分生孢子沿毛根和毛干部生长,并镶嵌成厚鞘,孢子不进入毛干内。毛癣菌属感染者,孢子在毛干外缘,毛内或毛内外(大部在毛干内)平行排列成链状。必要时可进行人工培养和动物实验。人工培养时可将病料接种在沙堡弱势培养基上,置25~28℃培养7~12小时出现菌落,培养2~3周时进行镜检。对致病性皮肤霉菌属的鉴定,应根据生长状况、菌落性状、色泽、菌丝、孢子及其特殊器官的形态特征来确定。
(1)预防措施。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圈舍及动物体表的卫生。挽具、鞍套等固定使用。发现患病动物应进行全群检查,对患病动物进行对症治疗。病厩用2%热氢氧化钠或0.5%过氧乙酸消毒。饲养人员应注意自身的安全防护,以免遭受感染。
(2)治疗方法。对病畜局部剪毛,用肥皂水清洗痂壳,或直接用药物治疗。10%水杨酸酒精或油膏,每天或隔天外用;5%臭药水外用;用3%来苏儿清洗后涂擦10%浓碘酊;硫酸铜粉25g、凡士林75g混合外用,每天1次,共用3次,用后即用清水洗掉,涂擦氧化锌软膏;10%福尔马林软膏外用,可治疗鸡癣;水杨酸6g、苯甲酸12g、石碳酸2g、敌百虫5g、凡士林100g混合外用;水杨酸、鱼石脂各50g,硫磺400g,凡士林600g,混合制成软膏,用时先将痂皮清除,再用肥皂水洗净,然后每隔3天涂药1次,一般经过4次治疗痊愈。
参考文献:
[1]白爱梅,闫占平.奶牛真菌皮肤病的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05):30.
[2]高爽.羊脱毛综合征的病因分析[J].养殖技术顾问,2013,(06):05.
[3]王宁.生皮肤霉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现代畜牧兽医, 2007,(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