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辉
(台州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台州 317000)
英美20世纪初期的自由诗运动,不仅受到过法国象征主义诗学的影响,而且也受到过象征主义之后新生代诗学的启发。*新生代,这里指的是1900年之后法国诗歌界涌现出的新一代诗人,庞德罗姆在《巴黎之路》中名之为“诗歌新生代”(New Poetic Generation),本文采用庞德罗姆的术语。这个术语接近纳雷摩尔所用的“The Younger Generation”。弗林特在《当代法国诗》中曾用过“当前一代”(Present Generation)的提法。虽然英美自由诗与法国象征主义的渊源关系,已成学界共识,但英美自由诗与法国新生代诗学的联系一直缺乏研究。拜尔斯(Chris Beyers)2001年出版的《自由诗的历史》一书,根本没有论及法国新生代诗学;2012年第四版的《普林斯顿诗歌与诗学百科全书》仍然祖述旧说,认为英美自由诗源头是法国象征主义。虽然仍然有零星的论著拾遗补阙,但是它们往往单纯从影响研究出发,关注的是法国新生代诗学和英美诗人之间的“授受”关系,因而接受的动机、观念的冲突和调整,都被极大地忽略了。比如托潘(Renè Taupin)指出,意象主义诗人对法国新生代诗学“没有增加任何新的东西”[1]。无独有偶,庞德罗姆(C. N. Pondrom)也高度强调法国资源的重要性,在他眼里,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好像只是法国新生代诗学的影子。
这种平行的研究模式,不仅遮蔽了英美自由诗的发展史,同时也模糊了法国新生代诗人影响的特殊性。人们容易产生这样的误解:新生代诗学和象征主义都是英美自由诗的决定力量,它们同属于法国渊源,只不过前后相承,英美自由诗亦步亦趋的状况并无区别。
文章试图说明,不同于象征主义的影响,新生代诗学促使英美自由诗发生了转型,从而显著地与英美早期的自由诗理论区别开来,不同于照搬法国自由诗理论,英美自由诗在转型期间,有意识地进行了理论的调整,从而与法国诗学有了一定的差异。
英美自由诗运动,滥觞于1908年。这一年,弗林特(F. S. Flint)在《新时代》杂志上开设专栏,常常讨论自由诗问题。休姆(T. E. Hulme)也在该年的“诗人俱乐部”上提交了他的《现代诗讲稿》,呼吁“废除音律和固定数量音节的统治地位”[2]71-72。随后休姆和弗林特、斯托勒等人成立了“脱离俱乐部”,商讨自由诗问题。
但是在草创期,一方面出于攻击诗歌音律的需要,有时不免矫枉过正,另一方面出于对法国象征主义自由诗有意无意地误读,弗林特和休姆都夸大了自由诗的自由。弗林特要求“诗行必须从规则反复和方框结构的一切约束中解放出来”[3],他甚至否认诗律的本体地位和价值,认为规则的音律或诗节,无非是一种“灵巧的把戏”,形式是一个“荒唐之物”[4]。休姆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他主张“寻求个性的、个人的表达的极致”[2]71-72,认为自由诗和散文没有区别。
这种认识也确实能在法国象征主义理论中找到一些根据。弗林特和休姆受到了古尔蒙(Remy de Gourmont)、卡恩(Gustave Kahn)、博尼耶(André Beaunier)的影响。卡恩和博尼耶都曾主张诗人创造自己的节奏,打破旧的规则。尤其是古尔蒙,弗林特曾引过他这几句话,“我们不再有任何原则,不再有任何模式;一个作者在创造他作品的过程中,也创造自己的美学;我们必须向感受呼吁,而非向判断力呼吁。在文学中,就像在一切事物中一样,必须中止抽象词语的统治”[5]。
在这些观念的示范下,弗林特和休姆提倡绝对的自由形式也就可以理解了。弗林特和休姆的自由诗强调形式的自发性,反对任何外在的规范。正如弗林特所说的那样,“当节奏自由的时候,一种更加自发的、纯粹的诗就产生出来”[4]。这种纯粹的诗是任何规则无法凑泊的,它不假人力,完全是激情的自然产物。
但法国象征主义自由诗理论在韵律上并不是形式的无政府主义,它有积极的主张。卡恩在《论自由诗序》中,认为他的自由诗,或者说个人的节奏,有“不可或缺的重音和步法”[6]。卡恩虽然致力于打破亚历山大体,但是并没有废除韵律、节奏体系,而是用一种与意义和情感相对应的可变的韵律,来代替以前固定的韵律,所以卡恩认为自由诗仍然不离以前的韵律,“古代的韵律学仍然是一种新韵律学的特例,新韵律学包含了它,也超越了它”[6]16。在自由诗的韵律中,固定的音步和语顿被取消了,但是音步还有必要存在,而且在卡恩看来,甚至每个自由诗诗行在时值上都有可能是相等的,换句话说,每个诗行的重音和音步(卡恩称之为诗行的单元)数量也可以有一定的一致性。不仅诗行中的音步和重音数要有一定的规则,而且音步与音步之间的联系,也须依赖其他韵律要素,以让它们“联姻”。卡恩利用了双声、半韵(Assonance)等技巧来联结音步,音节和谐的要素不但没有降低,反而上升到更高的程度。所以卡恩说:“在诗的解放上,我寻求一种更加复杂的音乐”[6]17。这种论述恐怕是弗林特和休姆没有注意到的。另外,卡恩在1912年还说过这样的话:“自由诗必须要有一种韵律吗?是的,这毋庸置疑,因为这符合习惯,也紧靠着传统(这是我们的责任)”[7]。虽然从语境上看,卡恩并不想很快让自由诗确定它的韵律,但是卡恩对韵律技巧的强调是没有疑问的。
另一位象征主义自由诗理论家维内-格里凡(Vielé-Griffin)的观点也值得参考。维内-格里凡被称作是和拉弗格(Jules Laforgue)并驾齐驱的自由诗“大诗人”[8],他也是最早的自由诗理论家之一。格里凡在1899年曾经这样解释自由诗,“自由诗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它凭此与散文明确地区别开来……因为只有在这种严格的、明确的条件下诗才会存在:诗人的词语,在一个有节奏的秩序和有意的排版下安排起来,它们没有改变这种状况的自由”[9]。格里凡强调,自由诗有着“节奏的秩序”,不同于散文。与卡恩相似,格里凡也维护韵律体系的适用性,他认为亚历山大体“作为节奏的组成部分”[9],也能加入自由诗的诗行之中。
法国自由诗理论中确实有虚无主义的自由诗观念。比如雷泰(Adolphe Retté),他像博尼耶一样,呼吁焚毁与自由诗对抗的韵律论著,“打倒诗歌技法和大师权威”[10],但是这毕竟是例外。总体来看,法国自由诗理论家是注意自由诗的韵律的。他们不仅重视诗行内部的音步技巧,而且也主张利用多种音节和谐的韵律技巧,来联结、修饰诗行。法国自由诗理论家清楚地意识到自由诗要与散文区别开,这与休姆、弗林特早期把自由诗与散文揉成一团是不一样的。
法国象征主义自由诗的发生,背后有文化虚无主义的作用。休姆和弗林特在英国经营自由诗,并非与文化虚无主义毫无瓜葛。文化虚无主义延伸到形式上,就会造成形式虚无主义。休姆和弗林特草创期的自由诗理论,就带有形式虚无主义的印迹,但是虚无主义的理论难以久持,因为打破传统诗律是一回事,建立新形式是另一回事。形式虚无主义无法满足诗歌本体特征的需要。
休姆和弗林特在草创期着眼于破的一面,对立的一面有极大的忽略,这就为随后的自由诗的反思和转型留下了空间。1912年之后,休姆的兴趣转向了抽象艺术,不再关注诗歌问题,自由诗转型的任务落在了弗林特身上。这一年,弗林特应邀为一个新创办的杂志《诗歌评论》著稿,介绍法国当前的诗歌。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弗林特和法国的许多新生代诗人取得了联系。法国新生代诗学一方面继承了象征主义的自由诗理念,另一方面又去除了它过于自由的倾向,更注重形式的建设。弗林特通过法国新生代诗人寄来的诗集和论著,得窥法国自由诗理论的堂奥。
弗林特成形的文章《当代法国诗》,发表于1912年8月。其中介绍迪阿梅尔(Georges Duhamel)和维尔德拉克(Charles Vildrac)诗学的部分,非常重要。1908年至1909年,迪阿梅尔和维尔德拉克合著了一本书,定名为《诗歌技巧评论》(下文简称《评论》)。书中有一些思想,是弗林特所熟悉的,比如《评论》批评古代诗体的规则“变成了束缚”[11]1。弗林特可以轻松地接受这些观点。但是可能令弗林特感到意外的,而且改变弗林特诗学发展轨迹的,是书中的新形式理论。迪阿梅尔和维尔德拉克作为自由诗批评者的角色,并不弱于作为自由诗维护者的角色。二人都对当时法国新诗的形式心怀不满。维尔德拉克认为以前的很多自由诗诗人是“不守法纪的拙劣诗人”,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形式,用原话来说,“他们可能非常轻视技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拥有自由诗的原因”[12]11-12。自由诗无非是想实验一种新音律,但维尔德拉克认为这种实验是很糟糕的,“我认为用更坏的东西来代替坏的东西毫无用处”[12]16。自由诗这时成为一种比音律“更坏的东西”,维尔德拉克似乎胸中憋着许多火,他挖苦自由诗诗人说:“他们似乎相信诗神古老的飞马已瞎了一只眼,我们说新马,即他们的马,双眼皆瞎,一点也不强健”[12]16。
维尔德拉克这么义愤填膺的原因,是想给自由诗确立新的规则,即“在某种尺度中改革诗体”[12]18。换言之,维尔德拉克想减少自由诗自由的成份,增加自由诗规则的元素。他注意到卡恩也曾作过努力。卡恩试图寻找一种声音和意义相统一的节奏单元。但维尔德拉克对此并不满意,他认为卡恩的理论“模糊不清”,而且是一种构想,并不真实。卡恩在主张自由诗的时候,认为诗人要用他个人的节奏,“而非令他披上早经剪裁的制服”[6]28,休姆也曾重复过类似的观点,但现在维尔德拉克来了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说卡恩自由诗的主张“不是拿礼服来配人的身段,这绝对像是在人群中找一个能穿这种礼服的人”[12]13。
解决自由诗危机的办法,是让自由诗获得节奏,这种节奏主要是调子(cadence)。*调子(cadence),来自拉丁语cadere。cadere指的是“下降、倒”。因而调子(cadence)本义为降调或者起伏。考虑到法语自由诗中轻重音已经不重要,起伏并不明显,所以这里采用“调子”的译名。迪阿梅尔和维尔德拉克把调子与诗行中的节奏常量(constante rythmique)联系起来,“在现代的形式中,我们发现一个诗节或者诗段的调子,归因于每个诗行中固定数量的音节群的重复存在,我们可以称这种音节数为节奏常量,它在持续的旋律中击打着节拍”[11]13。
节奏常量在汉诗中与赵毅衡提到的音组比较接近,*参见赵毅衡:《汉语诗歌节奏初探》,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赵毅衡提到的音组,与孙大雨、闻一多的音组、音顿并不一样,它是音节和语意的统一。是由诗行中的语音和意义的停顿所形成的音节组合。在现代法国诗歌中,四个、五个音节左右的节奏常量比较常见。在法国自由诗中,诗篇有时是由一个节奏常量附加其他字数不同的音节组成,有时是由两种节奏常量组合而成,甚至节奏常量还可以中途变换。因而节奏常量在实际运用中是不可为典要的,这体现了新生代诗人的新理解:自由诗的自由是在节奏常量的基础上的自由。弗林特注意到了节奏常量的理论,他用英文的术语“rhythmic constant”来对译法语词,他还注意到了法国自由诗中节奏常量的灵活性,“传统的亚历山大体有一个六音节的节奏常量,一个诗行由两个常量构成。但是现代诗体是由任一数量音节的一个常量构成,并加上一个在数量上有变化的要素,这让现代诗体有了切合意义的个性”[13]。弗林特注意到这种节奏常量赋予了诗行旋律和调子,其实,上面《评论》的引文中,已经出现过调子。弗林特的调子理论还有另一个来源:法国新生代批评家苏札(R. de Souza),苏札是法国20世纪比较活跃的理论家,他1912年出版的《论法语节奏》对英美诗人也有很大影响。
《论法语节奏》将自由诗分成很多小类,它们分布在散文和音律这两极之间的不同的位置上,这些小类有自由音律(Le mètre libre)、诗节节奏(Le rythme strophique)等。所谓的自由音律类似于霍普金斯的“弹跳节奏”,这种节奏主要依赖诗行中固定数量的重音,轻音的数量可以多少不拘。苏札在谈自由音律的节奏时说,如果“遵从着押韵或者重音数量上多少具有的一致性的调子”[14]34,这样诗行与诗行就有了一致性,就可以建立起稳定的诗节。这里也出现了调子,虽然这里的调子意义与迪阿梅尔和维尔德拉克的不同,主要指重音组织的节奏,但是无论如何,它能让弗林特把调子与诗行联系起来。
弗林特随后把调子看作英国自由诗最基本的节奏特性。他在《另一个世界·序》中提出“无韵的调子”的概念。这种调子即来自法国新生代诗学。弗林特不仅采用调子来建造自己的新理论,而且也从前期提倡自发的形式,转为强调自觉的形式。外在规则的适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肯定。他注意到了自觉的节奏的一个标志:分行。分行是诗人自觉的行为,它“标示出调子及其速率的运动”[15]vii,因而分行是诗人有意发展调子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诗人对诗行的调子是留意的,诗人最终促成了节奏的外显。
1920年,弗林特在迈向自觉的自由诗理论上走出了更大的一步。他承认调子或节奏不但散文有,诗体(verse)也有,调子并不是散文和诗体的不共法,这更加肯定了外在规则的价值,因为现在格律诗不是比散文少,而是比散文多,它不仅有调子,还有押韵和音步。这种论述缓和了自由诗与音律的关系,而且并不完全否定格律诗中个性的调子的存在。弗林特还取消了将格律诗与散文、自由诗对立起来的做法:散文和诗体没有种类上的差别。因为它们都是具有秩序的词语,都有节奏,很明显,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但诗体不但有节奏,而且也有步拍。它也可以有押韵。“自由诗体”没有拍子,因而,准确来说,它不能被称作“诗体”。“调子”是对它的一个更好的称呼[16]18。
将格律诗(即诗体)、自由诗、散文三者视为一体,这就弱化了自由诗与格律诗的自发节奏之争。三种形式都需要利用语言中的调子。当然,弗林特的这个认识,也与苏札有些关系。苏札《论法语节奏》中说得明白:在人们所称的散文和人们所称的诗体之间,没有创作上的对立。散文和诗体没有本质的区别;有的只是状态的区别。散文是语言,因而有运动,因而有节奏。但是为了构造一种艺术、一种明确的技巧,怎么利用这种材料呢?通过强调它的自觉的效果[14]31。
弗林特也强调自觉的节奏,他认为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会“创造出于节奏本身的原因取悦于我们的节奏”[16]19。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是“创造”,它说明诗人进行的是自觉的活动;第二是“出于节奏本身的目的”,这表明诗人有意要创造出某种节奏来。
但弗林特也并未完全袭用《笔记》和苏札的理论。《笔记》和苏札的理论都曾强调过音律在自由诗中的适用性,比如在苏札的理论中,音律在一种叫做“音律的诗节”(la strophe métrique)的自由诗小类中起着作用,这种诗体里有“节奏音步的一致性”[14]39。但是弗林特在这一方面仍旧维持了草创期的思想,继续轻视或拒绝音律和押韵。他坚称音律是“人工的、外在的诗歌附加品”,是“死掉的或者濒死的技巧”[15]ⅷ, 他将押韵视作“愚蠢的装饰”[16]19。这种状况,说明弗林特的调子理论,与法国人的相比,是狭义的调子理论,它更多的承认音节、双声、类韵等元素形成的调子,拒绝重音、音步、押韵等元素的参与权利。另外,在弗林特的理论中,自由诗与散文的亲缘性更强,远超过《评论》和苏札所主张的程度。
弗林特不仅在理论上提倡调子,在创作中他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他的《十一月》,诗中占主导的是六音节的“节奏常量”。他另一首译自雷尼耶(H. de Régnier)的《颂诗》,节奏常量非常规则:
4+4 If I have loved with a great love,
2+4 In sad or joyous wise,
4 It was your eyes;
4+4 If I have loved with a great love,
4+4 It was your mouth so grave and sweet,
4 It was your mouth;
笔者译为:如果我深深地爱过/怀着痛苦或者快乐/那就是你的眼/如果我深深地爱过/那就是你如此低声的、甜蜜的嘴/那就是你的嘴。
这几行诗的后面,还有一些诗行,在音节数量上出现了一些小的变化,但是整首诗中4音节的节奏常量仍然是清楚的。
总体来看,1912年后弗林特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自觉进行了自由诗调子的尝试。不仅如此,弗林特译介的法国新生代诗学也对后来的意象主义诗人产生了影响。
庞德1909年4月加入休姆和弗林特的圈子。根据弗林特的回忆,此时的“脱离俱乐部”经常讨论自由诗问题,庞德在场,自然会得到启发。但是庞德本人否认从该活动中得到过益处,“我对1909年(俱乐部)的印象是,那儿极少有共识。我似乎记得休姆徒劳地试图劝说人什么。那儿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章程”[17]。庞德1912年之前的文章极少提到自由诗,“脱离俱乐部”有关自由诗的讨论好像没给他什么印象。
弗林特的《当代法国诗》刊发后,庞德注意到了文中有关《评论》的信息,并进一步看到了《评论》原书。在《一个意象主义者的几个戒条》中,庞德建议“让学诗的人脑海里充满他能发现的微妙调子”[18],这里就采用了《评论》和苏札的术语。庞德还学习了《评论》有关双声、类韵的技巧,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强调这些技巧的重要性,而且还补充道,“更多内容,请参看迪阿梅尔和维尔德拉克《诗歌技巧评论》”[18]。《评论》中批评旧诗学过于强调固定的节拍数量,明言不要采用节拍器(Métronome)来组织调子[11]13。庞德和弗林特合作的《意象主义》一文,明显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至于节奏,以乐段之序而非以节拍器之序作诗”[19]。
纳雷摩尔(James Naremore)注意到庞德不时学习《评论》的创作经验,比如他1913年发表的《舞者》[20]中,有些诗段中有比较规则的五个音节的节奏常量:
5+3 I have not found thee in the tents,
5+1 In the broken darkness.
5+4 I have not found thee at the well-head,
5+3 Among the women with pitchers.
笔者译为:我没有发现你在帐篷里/在破晓的黑暗中/我没有发现你在井口边/在提着水罐的女众中间。但确实像纳雷摩尔所说的那样,庞德没有过多地使用《评论》中的技巧[21]。
《评论》对庞德影响更大的,是对自由诗的批判态度。《评论》中对一些自由诗诗人进行了嘲讽,这些人“一心固守着它”“不放下死板形式的幼稚的细枝末节”[11]4。虽然《评论》对自由诗的调子进行了探索,但是它对形式持开放态度,并不认为自由诗是最优越的,每种形式都有利弊。它建议在自由诗已经流行的时代,对自由诗的泛滥要更加提防。《评论》说:“我们不会出于偏见要么沉湎于自由诗,要么沉湎于格律诗。格律诗也是我们自由的一部分”[11]17。这种话一定鼓舞了庞德。因为在较早的文章中,庞德对自由诗的态度可以说是不冷不热。但是在弗林特的文章发表之后,庞德明显变了一种面孔,他常常流露出对自由诗的轻视之意,认为自由诗连古希腊诗人也创作过,无所谓新与不新,又认为诗坛出现了许多“坏的自由诗”,这些坏的自由诗像其他诗体一样“非常糟糕”[22]。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诗人李白,也被庞德卷进自由诗与音律优劣论的旋涡之中。庞德将李白看作是中国最早的自由诗批评者,“在十一个世纪之前,李白抱怨屈原的模仿者无法将任何潜在的节奏放入他们的自由诗中,他们得到的只是‘水沫而非浪花’”[22]。不知道中国诗人李白这个来头,能否震慑住低劣的英美自由诗诗人,但是庞德从日语文献中拿来的引文引错了。李白的原文是“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庞德所引的文献将“荡无垠”,误解为没有开出浪花。另外,李白所谈的是骚体诗的风骨问题,与自由诗没有关系。但无论如何,李白让庞德有了一个外国的根据指责自由诗的泛滥,并肯定“美丽而规则的音律”[22],这都使诗人们反思诗歌的形式问题,使人们更多地注意自由诗的技巧。
但庞德也并非完全模仿《评论》,他持有强烈的有机形式主义的观念,认为“情感是形式的组织者”[22]。《评论》偏于自觉的节奏,而有机形式的观念偏于自发的形式。从这里可以看出,庞德的形式观与柯勒律治(S. T. Coleridge)比较接近。庞德的形式观还与他的漩涡主义有联系,他认为情感力量就像是一个漩涡,它不断创造形象,也创造形式。自发的形式是庞德漩涡理论的组成部分。
奥尔丁顿(Richard Aldington)也注意到了弗林特译介的新生代诗学,他曾说在英国弗林特和弗莱彻是现代法国诗涉猎最广的人,而且向弗林特请教过阅读书目[23]。他认同调子的提法,认为当诗人的调子自由流淌时,诗人就写得自然而且准确,能表达他全部的风格。他还采纳了《评论》中的“节奏常量”的术语,说自由诗与散文的区别,在于“它的调子更快,更富特征,它的‘节奏常量’更短,更有规则”[24]。节奏常量和调子促使奥尔丁顿思考自由诗与散文的具体区别,他得出的结论是自由诗在节奏频率上比最好的散文大约高5倍,在情感强度上大约高6倍。这种数据是当不了真的,但是它说明自由诗与散文在形式和情感上有浓淡之别,而调子提供了观察这种差别的角度。
洛厄尔(Amy Lowell)出道稍晚,她1914年开始思考自由诗的问题。因为弗林特、庞德等人已经思考过自由诗的新原则,所以洛厄尔一开始就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在1914年的一个序言中,她沿用弗林特的术语,称自由诗为“无韵的调子”。稍后,她还这样定义自由诗:“建立在调子上的一种诗体形式”[25]。在她和奥尔丁顿合作的1915年《意象主义诗人们》的序言中,迪阿梅尔、维尔德拉克、苏札等新生代诗人的名字作为形式理论的参考,赫然在列。文中还同奥尔丁顿一样,认为自由诗的调子要比散文更加明确,联结的也更为紧密。
洛厄尔同样也发展出自己的见解,她将“曲线”或者“摆动”引入到形式中,认为凡是诗体都有一种节奏的回返(return),这种回返源于节奏的“环状摆动”(circular swing)。“环状摆动”说,虽然也构成了调子,但是具体来看,又不同于“节奏常量”说。节奏常量指的是诗行中固定存在的音节群,“环状摆动”更强调整个诗节的内部平衡运动。“环状摆动”只是一个譬喻,它说明诗节内部存在着均衡的呼应关系。为了配合“环状摆动”说,洛厄尔甚至修改了调子的含义,“诗中的‘调子’,我们指的是一种节奏的曲线,它含有一个或多个强调的重音,大约与呼吸需要的时长相当”[26]。“环状摆动”说的特色在于放弃了自由诗节奏单元的论述,代之以诗节的宏观原则。
1912年8月之后,通过弗林特的译介,法国新生代诗学的形式理论进入英国,弗林特和后来的意象主义主要诗人,认可并接受了新生代诗学的理论主张。新生代诗学给英美自由诗带来的改变有这些:第一,开始清算形式虚无主义的立场。诗人们不再认为诗歌的形式只是一种无用的把戏,而是恢复了形式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诗歌创作不再以自由为尚,一些坏的自由诗受到了批评。第二,开始建构自由诗的本体特征。自由诗产生于对音律的脱离,对散文的靠近,而自由诗本体特征的建构,却要反其道而行之,即要对散文远离,寻找音律和散文之间的中间地带。以调子、曲线为基础,弗林特、庞德、奥尔丁顿、洛厄尔等人以不同的方式,加入到这场形式建设的大潮之中。这两种改变使1912年之后的英美自由诗理论,明显有别于早期的了,这说明英美自由诗的转型已经发生。
英美自由诗的转型,法国新生代诗学的传入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个问题出现了:假如没有法国新生代诗学的传入,这种转型会不会仍旧发生呢?这涉及到对法国新生代诗学影响价值的评估。虽然历史不容许猜测,但是根据对诗学背景的调查,还是可以做出肯定的判断的。如果没有法国新生代诗学的传入,英美自由诗仍旧会发生转型,只不过转型的时间可能会推迟,转型的推动力可能会有损益。其原因如下:第一,英美新诗人内部,已经出现了独立的反思自由诗无形式的声音,其中,庞德和弗莱彻(J. G. Flectcher)所起的作用不容低估。庞德在弗林特《当代法国诗》刊出之前,就已经肯定过音律的价值,而且强调艺术家要利用任何形式。弗莱彻虽然后来以自由诗诗人著称,但是在意象主义成立初期,他自认为自己不是自由诗诗人,还指责自由诗诗人不采纳音律,认为诗需要精巧的声音特质。这些现象说明,英美新诗人内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式的自觉,一旦自由诗泛滥之至,这种声音必然会发出来。第二,在英美新诗人外部,渐渐出现了对自由诗无形式的批判。比如奥尔登在1913年批评意象主义诗人,认为他们是病态的浪漫主义,“放弃所有的形式准则”[27]。奥尔登之后,自由诗诗人一直不缺乏批评者,菲克(A. D. Ficke)、艾肯(Conrad Aiken)、伊斯门(Max Eastman)等人一度扮演着反派角色。这种反作用力存在自由诗的发展进程之中,必然会在适当的时候促使自由诗发生转型。因而从因缘论来看,法国新生代诗学可以看作是英美自由诗转型的缘,英美自由诗发展由破格迈向创格的内在动力结构,才是英美自由诗转型的因。这种认识可以纠正托潘和庞德罗姆的缺失,英美自由诗并不是法国自由诗的影子,形式本体的寻找存在于任何语言的诗歌中。这种认识也并没有贬低法国新生代诗学的作用,它们在恰当的时候,被译介到英国,契合了当时英美自由诗新变的时势,因而发挥出最佳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TAUPIN R.The Influence of French Symbolism on Modern American Poetry[M].New York:AMS Press,1985:110.
[2]HULME T E.A Lecture on Modern Poetry[M]// HYNES S.Further Speculations.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55.
[3]FLINT S F.Verse[J].New Age,1910,6(10):233-234.
[4]FLINT S F.Scorn not the Sonnet[J].New Age,1910,6(12):286.
[5]FLINT S F.Remy de Gourmont[J].New Age,1909,5(10):219.
[6]KAHN G.Une Étude sur le Vers Libre[M]// KAHN G.Premier Poèmes.Paris:Société dv Mercure de France,1897.
[7]KAHN G.Le Vers Libre [M].Paris:Euguière,1912:31.
[10]RETTÉ A.Le Vers Libre[J].Mercvre de France,1893,8(43):205.
[11]DUHAMEL G, VILDRAC C.Notes sur la Technique Poétique[M].Paris:Chez Champion,1925.
[12]VILDRAC C.Le Verlibrisme[M].Ermont:La Revue Mauve,1902.
[13]FLINT S F.Contemporary French Poetry[J].Poetry Review,1912,1(8):387.
[14]DE SOUZA R.Du Rythme,en Français[M].Paris:Librairie Universitaire,1912.
[15]FLINT S F.Preface[M]// FLINT S F.Other World Cadences.London:The Poetry Bookshop,1920.
[16]FLINT S F.Presentation:Notes on the Art of Writing[J].The Chapbook,1920,2(9):18-19.
[17]HARMER J B.Victory in Limbo:Imagism 1908-1917[M].London:Secker & Warburg,1975:34.
[18]POUND E.A Few Don’t by an Imagist[J].Poetry,1913,1(6):202-205.
[19]FLINT S F.Imagisme[J].Poetry,1913,1(6):199.
[20]POUND E.Dance Figure[M]// POUND E.Personae.London:Farber and Faber,1975:45.
[21]NAREMORE J.The Imagists and the French “Generation of 1900”[J].Contemporary Literature,1970,11(3):363.
[22]POUND E.Affirmations:IV[J].New Age,1915,16(13):350.
[23]ALDINGTON R.Some Recent French Poems[J].Egoist,1914,1(12):221.
[24]ALDINGTON R.Free Verse in England[J].Egoist,1915,1(18):351.
[25]LOWELL A.Preface[M]// LOWELL A.Some Imagist Poets:1916.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16:ix.
[26]LOWELL A.Some Musical Analogies in Modern Poetry[J].The Musical Quarterly,1920,6(1):141.
[27]ALDEN R M.The New Poetry[J].Nation,1913,96(16):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