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兴盛成就国家繁荣

2018-04-12 10:11熊鸿儒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2018年2期
关键词:双创企业

熊鸿儒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Edmund Phelps)在他撰写的《大繁荣》一书中最早提及了大众创新与现代经济体系确立、国家长期繁荣的关系。菲尔普斯指出,国家层面的“繁荣”源于每个个体“生活的兴盛”——即“对事业的投入、迎接挑战、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这种个体的兴盛有赖于一种“现代经济”体系的形成——这种体系是以保护和激发个性、想象力和自我实现的社会文化与制度安排为基础。在他看来,“创新”并非只是依靠少数人的、精英的、自上而下的推动,而是一个大众的、草根的、自下而上的社会进程。实际上,从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到上世纪初的法国、德国,再到上世纪60年代后的美国、日本,这些领跑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起飞或再度繁荣,都是广大民众对创新过程普遍参与的结果。

从国际经济格局视角来看,尽管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仍占据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正在依靠大规模的创新创业活动深刻改变着全球竞争版图。一方面,新科技革命的加速到来驱动全球进入高强度研发、分布式创新时代。无论是研发投入、科研人员、风险投资,还是专利产出、创新企业以及创业活动,都呈现出显著的多极化趋势。许多后发经济体的技术能力实现了快速追赶和突破,传统发达经济体的技术领先优势相对下降,全球科技力量对比悄然生变。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预言,当今世界乃至未来二三十年都将处于转型期,其核心标志是财富和经济实力从西方向东方转移。伴随全球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的新一轮再配置加速,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多个新兴创新增长极快速崛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分布也正出现历史性的更替和转移。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日渐完善

无论是从历史视角还是国际视角观察,我们都可以发现:中国正在进入依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迈向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伴随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催生源于要素生产效率提升的新动能,不仅要以全面深化改革来开放更多的市场领域和投资机会,更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激發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创新潜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发掘来自基层的“草根”智慧和民众力量,鼓励和包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也是增加就业和实现机会公平的有效方式。从历史规律来看,创新创业活力的激发根植于有效的市场机制,需要依靠广大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需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而这一切离不开必要的政府干预,即政府在新时期正确地发挥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科技与经济活动的特点,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启动科技体制改革和提出科教兴国,到2006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再到2012年以来陆续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6),中国已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科技与创新政策体系。近些年来,政策目标设定上还呈现出从“体系建设、扶持主体,激励创新活动”向“营造环境、培育创新生态,重视激励、发挥市场机制”的转变;政策内容从科技政策为主转向综合配套政策体系;政策工具从点对点支持创新主体的“优惠政策”转向激励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同时,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创新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增强。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支持“双创”的制度框架不断优化,一系列配套政策为广大创业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促进国内经济转型的同时也正在影响世界。

仅以中央层面出台的创业扶持政策为例,至少包括六个方面的重要政策或改革举措。第一,改革商事制度。如,实行证照分离、先照后证、多证合一,大幅减少办理证照的前置审批,将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建立企业信用公示系统等。第二,促进创投、小微贷款、担保、融资租赁等金融发展。如,许多地方政府设立、补贴风险投资基金与引导基金,支持高新技术领域的创业活动。第三,支持发展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集聚区等创业基础设施。第四,着力为小微企业减免税费,包括了所得税、增值税、政府性基金等主要税费。第五,努力为各类创业人群的自由流动提供方便和支持。第六,积极开展创业培训,重视倡导创业文化。如,各级政府直接举办或者利用财政资金支持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创业基地、孵化器、大学等机构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大赛和创业展示活动。

各地地方制度环境也在竞相优化。在中国,很多地方结合区域禀赋,在促进创新创业上亮点频出。北京市积极营造创业创新氛围,构建创新资源、要素、服务、主体高效聚集的良好双创生态体系,在中关村核心区打造“一城三街”,即创新创业孵化一条街、科技金融一条街、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一条街,助力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海市通过双创快速推动“四新”经济发展,以3D打印、互联网教育、个性定制、车联网等为代表的一批“四新”创业项目快速成长,成为推动全市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约化转型的重要力量。政府还通过修订地方法规支持市属创业园建立为留学人员提供创业资本支持和融资担保的种子资金、担保资金。广东省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逐步实现同一事项同等条件无差别办理,推广“一门式”“一网式”便捷办理政府服务管理模式;深圳市依托本地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推进“四创”联动,打造集专业孵化、创业投融资、种子交易市场于一体的深圳湾创业广场。成都市着力打造菁蓉镇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实现“政府提供政务数据,基地运营机构提供核心技术,创客负责应用研发”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实践表明,双创已成为各地培育新动能、壮大新经济的重要手段。

改革创新带来强大市场激励

一系列的制度变革与政策利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激励效应和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2015年以来,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根,双创环境不断优化,“创客”群体不断壮大,双创氛围不断向好,双创对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作用日益显现。总体来看,多个领域取得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这包括:新增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初创企业用工需求迅猛增长、大型企业双创支撑平台大幅增长、技术市场交易明显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增长、新三板挂牌企业翻番增长等。美国全球创业监测(GEM)2016年初发布的《全球创业年度报告》称,在“政府政策对创业影响”排名中,中国位列62个受监测国家的第三位。

各类市场主体快速增长

随着简政放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落实,全国各类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快速增长,市场活力迸发。2014-2016年短短3年间,市场主体总数年均增速达到12.7%,远高于之前5年9%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新增主体数量接近4500万。2016年,中国新登记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企业,其中私营企业约占95%。到2016年6月底,中国私营企业数量在内资企业中的占比首次超过90%。以2016年一季度为例,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301.1万户,各级工商登记部门平均每分钟要给37家市场主体签发“出生證明”,新增市场主体的增速明显快于经济增速。其中,第三产业的新增企业数量最多,尤其是“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为经济结构调整注入了新活力,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小微企业发展也呈现出良好势头,开业率达71.4%,其中初次创业企业占84.6%;八成开业企业实现创收,超半数开业企业实现纳税;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由开业时平均每户7.7人增加到8.5人,为高校毕业生和失业再就业人员提供了大量岗位。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近年来中国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尤其是在信息、生物、新材料和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中小企业的创新活跃度更高。

企业创新规模大幅上升

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比重快速增长。国家统计局2015年完成的全国企业创新调查结果显示:2013-2014年间,调查64.6万家企业中有26.6万家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占比41.3%。这与十年前的规模相比,有了大幅的提升。以工业领域为例,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从十年前的28.8%增长到了46.8%。同时,企业创新活跃度高的领域大多分布在技术密集型行业。

投入创新直接带动了企业新产品的市场扩张。2013-2014年,实现产品创新的工业企业100%都有“本企业新产品”,超过六成的企业有“市场新产品”,超过两成的企业有“国际市场新产品”,新产品的市场扩张成为当前企业创新的直接成效。同时,企业2014年的新产品销售总收入超过了23万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3.1%。

新一代企业家群体快速崛起,普遍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特征。50岁以下的中青年企业家占比接近八成;在一些高技术或新兴产业领域,30岁以下企业家占比超过15%。学历方面,拥有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的企业家占比也超过八成。多数企业家重视创新的作用。认为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和“起一定作用”的合计占比接近九成。

创业投资领域持续活跃。2015年,中国创业投资各类机构数已达 1775 家,较2014年增长14.4%。全国创业投资管理资本总量达到6653.3 亿元,占GDP总量的0.96%,较 2014 年增长31.7%。全年披露新募基金 197 家,较上年增长16.6%。全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累计投资项目数达到 17376项,其中投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数8047项,占46.3%。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一直是创业投资机构集聚的地区,这些地区的风险投资机构数量达到1130家,占全国总量的 63.7%。依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分析,创业投资市场投资阶段前移趋势明显,初创期、早中期的投资接近八成。创投机构主要投资领域仍集中于新兴产业领域,其中互联网领域居首位。

实际上,过去以大企业(如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企业创新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伴随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相对于大公司而言,中小公司更具竞争力,初创企业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在我国一些代表性科技创新中心中,改变传统规则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独角兽”企业)正逐步成为驱动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新时代进一步激发创新动力

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将处于技术追赶和创新跨越的后半程,进入世界前沿的科技领域将逐步增多,创新方式逐步从跟踪、模仿走向跟随、并行与引领并重,将更多依靠原始创新和技术累积发展。作为一个新兴创新大国,中国的崛起还将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创新全球化和治理体系升级等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在创新投入、科技产出、创新效率、创业质量以及产业竞争力都多个关键指标上将实现质的飞跃。中国的快速崛起将对全球创新创业格局产生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对政府而言,应利用好当前创新创业活力不断迸发的有利形势,进一步加快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着力提升创业质量,改进创新治理方式、培育创新文化。特别是要进一步着力弥补制度短板,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创新体系,建立促进要素高效配置的新体制,优化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如,要通过改进创新资源在不同部门间的配置方式和加速要素的流动性,减少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间的企业因制度壁垒造成的创新绩效差距,提升整体创新效率。又如,积极顺应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背景下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的大趋势,进一步提升监管水平和规制能力,积极构建与新技术革命相应的产业发展制度,促进创新扩散和成果转化,加快新一轮技术革命在我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制度设计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真正让“大众的兴盛”成就我们“国家的繁荣”。

猜你喜欢
双创企业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商业企业品牌信用认证企业认证组织
2018上海企业100强
工信部:五措施打造制造业“双创”升级版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