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保有量不断攀升,到2020年,动力电池报废问题将逐渐显现。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已相继出台可以约束和规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文件,部分企业也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积极布局。然而,目前规范化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尚未形成,产业发展模式、标准、技术等方面均有不小的完善空间,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成为动力电池产业链乃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绿色发展的薄弱环节。考虑到废旧动力电池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规范化发展已是迫在眉睫。
密集出台回收产业政策
2014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布局和筹划动力电池回收工作,地方政府也在大胆探索废旧动力电池的补贴奖励机制。比如,在上海,车企回收动力电池政府给予1000 元/套的奖励。深圳要求整车企业负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强制回收,并由整车企业按照每千瓦时20 元计提动力电池回收处理资金,地方财政给予不超过50%的补贴。
产业尚未规模化,但市场空间巨大
我国从2009 年开始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2015—2016 年新能源汽车销售数量快速上升,目前保有量约110 万辆。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规划,到2020 年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由于车用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为5~8 年,我国车用动力电池还未进入大规模报废期。预计到2020 年,报废量将超过24.8万吨,大约是2016 年报废量的20 倍,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产值将超过100 亿元,到2025 年产值将超过250 亿元。在企业层面,深圳格林美、赣锋锂业等成立了专业动力电池回收公司,比亚迪、沃特玛、国轩高科、中航锂电等企业也积极开展动力电池回收,迎接即将爆发的动力电池回收业务。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尚待完善
目前,《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余能检测》《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汽车动力蓄电池编码规则》等标准已经发布,动力电池的拆卸要求、包装运输等规范也在积极制定中,这些标准的发布实施,将使我国动力電池回收利用初步实现有章可循。但是,由于不同汽车厂家的动力电池结构差异较大,材料体系和应用载体也不同,其回收利用过程也不一样,还需要从动力电池生产、回收流程上设定更完善的标准体系,为回收作业和经营管理提供安全、环保、高效、系统的指导规范,便于废旧动力电池规模化重组和拆解回收,减少回收过程中的污染。
动力电池回收存在的问题
回收利用体系尚不规范。完整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涉及电池设计、电池制造、电动汽车制造、汽车消费、废旧电池收集、电池运输、电池评价、电池二次利用、拆解回收等环节,我国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还需要系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