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芃
“罗马:1950 ~1965艺术展”展览现场
荣宅位于陕西北路186号,上海的繁华地段,意大利Prada基金会用了6年时间修缮这座老宅,2017年10月开始对公众开放。上几级老派的木质台阶,穿过新古典风格的门廊,进入宅子主人曾经的起居室,展览开始。
出现在眼前的第一件作品是一件抽象的综合材料架上作品,来自意大利起源派(Gruppo Origine)成员阿尔贝托·布里(Alberto Burri)。画布上拼贴着各种麻布碎片,还留有白胶的痕迹。如果在1930年的荣宅里放上这样一件“作品”,会不会被人理解?这是两个格格不入的文化形态下的产物。这次展览的布展对策展团队而言,的确是很大的挑战。将这些抽象、前卫的作品放置在一个本身有内容的空间中展示,而这个空间本身又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如何不造成视觉上的突兀感?这一点很难。
最终,策展人看似用竹子解决了这个难题。荣宅的墙壁不能打洞挂画,于是布展采用了大面积的竹展板,由一根根竹子拼接而成,以屏风形式直立在房间内,上面再悬挂作品。“你在看画的同时,或许还可以透过竹子之间的缝隙,去看荣宅墙面上华美的图案,与这些作品形成极大的视觉反差,这或许也是一种有趣的体验。”Prada基金会展览项目总监阿斯特丽德·韦尔特(Astrid Welter)说。
展览从起源派开始。“Origine”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1950年11月的《AZ》杂志的一篇文章里,相当于这个艺术团体的成立宣言,作者马里奥·巴洛科认为当时的抽象主义“是一个已经解决、结束了的艺术问题”,并且越来越倾向装饰性而违背了初衷,他打算重新开始,就起了“起源”这个名字。这个团体曾在1951年1月举办过一次群展,把他们当时最前卫的艺术理念放到作品中,比如通过材料的选择,来传达从生到死的过程,又用从工业残骸中提取出来的材料,来传达对工业化大生产的反思。可惜,起源派团体成立不过半年,巴洛科就在转年4月的《AZ》杂志上宣布团体解散了,或许是由于團队意见不合,又或许是他们自己对当初的宣言产生了质疑。
走过起源派的展厅,进入形式派(Forma)和八人小组(Gruppo Degli Otto)展区。形式派的规模比起源派大,他们自己就创办了一本杂志《Forma 1》,来发表艺术主张和刊登作品。他们不太在乎艺术创作的材料,而是更在乎色彩、构图、笔触这些形式本身的元素。形式派的作品中透着意大利未来主义和俄罗斯构成主义的特点,作品的面貌都是图形体块和色彩的无限变幻,这种纯形式的探索也很快走到尽头,最终成为罗马战后艺术的一段记忆。
在上世纪50年代的罗马,这类小型的艺术团体很多都是昙花一现,带着一股创造新艺术的冲劲和叛逆心,却最终还是用游戏的态度走向下一个阶段。每一个不同的艺术团体,虽然不足以影响整个艺术史发展的走向,但他们同时涌现,办展览、发表宣言、试验创作,足以让人看到一个时代充满生气的艺术面貌。
展览中数十位艺术家没有一个是名声大噪的,甚至都很难出现在一部世界艺术史的书写中。罗马的1950至1965年就是这样一个时代,很多年轻人异常活跃,他们留下过非常多的思想痕迹和艺术作品,共同构成一个文化整体。他们中很多人还在世,展览的总策展人杰曼诺·赛朗(Germano Celant)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意大利当代最著名的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也曾是上世纪70年代意大利“贫穷艺术运动”的发起人。
论及意大利战后艺术,自然是“贫穷艺术”和超前卫画派的“3C”[山德罗·基亚(Sandro Chia)、弗朗西斯科·克莱门特(Francesco Clemente)和恩佐·库奇(Enzo Cucchi)三位艺术家,简称3C]更有影响力。那么,为什么此次展览要选择1950至1965这15年的罗马艺术呢?展览项目总监韦尔特认为,这是一个想令观众“出其不意”的选择。“我们想做的这个展览很特殊,我们要关注战后第一批活跃的艺术家,他们是意大利当代艺术的源头。”
上海荣宅,原是清末民国初企业家荣敬宗私宅,2017年10月经6年修缮后面向公众开放
他们也是罗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罗马,文化氛围格外活跃,相比于冷僻的当代艺术领域,电影的繁荣更有代表性。当时,有不少好莱坞的电影在罗马拍摄,因为便宜,也因为活跃的气氛。韦尔特说,那时的罗马就是一个巨大的电影生产工厂,大明星、摄影、导演,他们时常出没在罗马的大街小巷。除了美国电影,1958至1968年,也是意大利电影的黄金时代。“二战”创伤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经济复苏后生机勃勃的资本主义和现代流行文化,意大利人开始学会消费电视、汽车,外出就餐,去海滨度假。富裕后的罗马变得比从前更为慵懒。50年代后期,教会的权威也比从前衰落了,狂欢的气氛开始在这座城市的夜生活中弥漫。赛朗在评价这个时代的文章中写道:“罗马从战争的废墟中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集美丽与痛苦、沉沦与虔诚、感官享受与辉煌为一体的城市,如费里尼在电影《甜蜜的生活》中所描绘的所有矛盾一样。”
电影的发展如此蓬勃,并不意味着前卫艺术也能走向主流。大众所能接受的意大利艺术始终是文艺复兴时期定下的基调,端庄的、古典的、具象的,通过画面可以讲述故事和情感的,但很明显,起源派、形式派都不符合这些特质,但这并不妨碍这些前卫艺术在小范围内的影响力。韦尔特向我讲述了一段小故事:1957年,米兰某画廊办了一个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画展,首次展出他的蓝色系列。在此之前,克莱因画了《橙色》,但没人懂他,画也卖不出去。但在米兰的这个展览让克莱因几乎一夜爆红,就连当时已跻身大师行列的意大利画家方塔纳(Lucio Fontana)也买了他的画,这让他开始有了国际声誉。但这样的名声只限于艺术圈,有一个喜欢前卫艺术的律师看展览时买了三幅克莱因的作品,带回去给朋友们看,朋友们都感到震惊:“你疯了吗?你买的这些都是什么东西?!”
现在,这三幅作品早已价值连城。但在当时,连克莱因也受到如此对待,罗马几个年轻艺术团体的影响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前卫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被大众所认可的,甚至大众都看不见,但这些团体的存在,丰富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形态,也成为意大利20世纪艺术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