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董铭 本报记者 张雪婷 ●陈文
在“俄罗斯前特工中毒”风波席卷欧美各国时,谁能想到英国广播公司(BBC)与美国AMC公司联合出品的电视剧《戈德曼家族》竟被俄罗斯电视台引进?这部曾被俄使馆批评为“把英国塑造成俄罗斯黑手党的游乐园”、充满争议的英剧10日被俄“星期五!”电视台确认引进。英国《泰晤士报》评论称,“俄罗斯观众可以自己确认该剧对俄罗斯人的塑造是否准确”。冷战时期苏联“冰冷又强硬”的形象一直延续至今,西方流行文化也一直无法从这种刻板印象中脱离开来。
黑帮,特工,和战士
熟悉欧美影视剧的观众大概清楚,俄罗斯人在大多数作品中的形象不外乎黑帮、狠角色或“蛇蝎美人”女特工。如果总结近10年美剧中出现的俄罗斯人,基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光头、高大健壮的样子,往往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在英雄智慧的美国主角反击下不堪一击的角色;另一种则是真正“老大”级别的强硬角色。
早在《007》系列中,前苏联特工就多次作为反派出现。这种传统被延续到当代大部分美剧中,无论是经典的《双面女间谍》《尼基塔》《反恐24小时》,还是NBC新剧《卫国勇士》,顶级美国特工遇到最难对付的对手,大体都是训练有素的俄罗斯特工。俄罗斯“坏人”,或是苏联时代的将军,或是情报人员。他们有时被美国孤胆英雄独自击败,有时则是被多国组织联手制服。
即使在科幻作品中,俄罗斯人也经常是反派或强硬战士的重要选择。创造《复仇者联盟》的漫威公司旗下知名角色“黑寡妇”和“冬日战士”,都是设计成苏联时期精英特工的形象,由斯嘉丽·约翰逊扮演的黑寡妇,更是成为近些年欧美流行作品中俄罗斯女性的模板式形象。与纯粹的反派塑造不同,这类角色通常亦正亦邪,冷静且不苟言笑,即便身处火热的战场也自带北国的严寒气质。
符合观众想象的偏见塑造
欧美流行作品“黑”俄罗斯当然不仅限于特工。美国网飞公司拍摄的《纸牌屋》第三季在预告片刚放出时,就引发俄强烈批评。剧中由丹麦演员拉斯·米克尔森出演的“俄罗斯总统”佩特罗夫被设定为外形硬朗、离异、参加过阿富汗战争、性格强硬,特点酷似俄罗斯总统普京。
早些时间上映的电影《斯大林之死》改编自法国作者法比安·努利的同名漫画,其中的情节与正史记载多有出入,不少来自法国出版的野史和传说。作者并未考察其真实性,只是作为历史爱好者,挑选并杜撰出颇为戏剧性的“内幕故事”,其阴谋论的基调和嘲讽的口吻,很符合西方观众对神秘的俄罗斯帝国的想象。
在一些法国影视剧中,如果涉及俄罗斯场景,也常会采用“冒险”的方式来呈现。2015年凯撒奖得主《青春的三段回忆》中,男主角在年轻时曾有一段前往苏联的冒险,他在帮助一名犹太人逃亡时,整个段落被处理得清冷、萧落,让西方观众对这个国家留下并不美好的偏见。
另一部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影片《永别事件》中,克格勃特工在法国情报人员的掩护下走进美国大使馆,影片在处理西欧和俄罗斯社会氛围上也有不小的差异。该片开拍前还出现意外,饰演叛逃者的俄罗斯演员迫于压力辞演,前南斯拉夫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临时救场,将自己对东欧的不满全部融入影片中。
“硬”与“软”共存
并不是所有电视剧中的俄罗斯人都“铁面无情”。曾拿下多个重磅奖项的经典谍战剧《美国谍梦》根据2010年俄间谍网曝光事件改编,讲述上世纪80年代被安排在美国的克格勃特工夫妻,以家庭为掩护开展情报与暗杀工作。男主角在老实木讷的中年男子和冷血无情的间谍之间反复变身,女主角不时从贤妻良母变成不择手段的女特工。他们像普通人一样为孩子的抚养问题争执,面对伴侣的不忠,还要对付烦人的邻居。这对“间谍夫妻”超越了俄国人在欧美影视剧中一贯的刻板形象,拥有更人性化的一面。
一些欧美流行作品也会展现俄罗斯人民的热情。在法国笑星丹尼·伯恩的喜剧《私奔B计划》里,他带着心仪的女神去感受圣彼得堡的美景和伏特加,体验在西欧玩不到的空间失重游戏。
近几年全球流行、曾推出“魔兽”系列的美国暴雪娱乐公司出品的热门游戏《守望先锋》也带来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俄罗斯战士。游戏中的“查莉娅”(图二)出生在西伯利亚的偏远村庄,她本是一名运动员,身材强壮不输男人。在战火席卷家乡时,她放弃运动员的荣誉,加入军队保卫同胞。在战斗之外,查莉娅也喜欢小熊玩偶,涂指甲油,让这个强壮女孩也有柔软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