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迎春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017000白 琳 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 017000
梁建荣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017000
吕颜枝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6
在野生动物的饲养管理上,疾病防治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因为野生动物的种类繁杂、数量较少、种族特点明显、应激反应严重,以及国内兽医技术水平较低等因素,导致野生动物疾病防治工作不够完善[1]。有的学者把圈养野生动物疾病系统和致病因素分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和生殖系统、神经和肌肉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被皮系统、四肢、眼部等共9个系统,把致病因素划分为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和营养性因素等6个因素[2]。野外环境下野驴需要满山遍野地觅食果腹,还要快速奔跑躲避肉食动物及长途迁徙等,这些运动足以磨损蹄子,使得蹄子的新陈代谢达到平衡。而圈养的野驴有人喂食,没有大的场地运动,而且只走不跑,导致只磨后面不磨前面,所以要定期为他们修剪蹄子。蹄变形是影响野驴健康和生产的常见病,圈养情况下发病率较高,如果不加以重视,轻则引起跛行,重则引起瘫痪。为了减少野驴蹄病的危害,可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
(1)营养因素。日粮配合不平衡。饲料中过量增加精饲料,粗饲料采食过少、品质太差,饲料精粗比例失调、酸中毒等状况,使蹄变形的发病率增加。
(2)日粮营养水平不均衡。矿物质饲料中钙、磷供应不足或比例不当,正常情况下动物机体的钙磷比例为1.5~2.0∶1.0,如果钙过多会影响机体对磷的吸收,磷过多则影响钙的吸收,所以日粮中钙磷比例不当,容易导致磷钙代谢障碍,从而引起蹄变形。锌是许多金属酶类和激素的组成部分,与皮肤健康有关,而蹄是皮肤的衍生物,饲料中如果缺锌则影响蹄的健康,容易引发蹄变形。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为调节钙磷代谢,所以其不足时会引起钙磷代谢障碍,从而引发蹄病。霉变饲料的有毒成分能引起过敏反应,产生蹄病。
(2)环境因素。畜舍环境是保证家畜健康生长的重要基础,有研究表明[3],混凝土地面的冷、硬、潮等问题不但降低了动物的生产性能,而且容易引起肢蹄病和感冒等疾病。对于圈养的野驴来说也不例外,运动场泥泞、潮湿,粪尿清扫不及时,野驴长期在粪尿和泥水中浸渍,致使蹄角质变软、变形,抵抗力降低。饲养生产中不重视蹄部保护,蹄部外伤,不定期修蹄,也容易引起蹄变形。饲养管理不当、防疫措施不严,致使传染病和寄生虫等病的流行和传播,常引发蹄病。
(3)其他因素。有研究表明[4],奶牛的肢蹄病与遗传有关,奶牛肢蹄病可能与品种和遗传有关。对于野驴来讲,也会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一些蹄形状具有一定的遗传力,如果公驴有先天蹄变形,则后代也极易患该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蹄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
野生动物腰肢蹄病 (腰部、四肢及蹄部疾病)种类很多,由于致病原因、发病部位和性质的不同,表现症状也不—样,但其共同的特点是都有跛行和蹄变形等。
(1)蹄部疾病。蹄温高,指诂脉亢进,蹄部疼痛,着地负重异常。常见疾病蹄叶炎的表现为蹄壁增温,蹄尖壁剧痛,驻立姿势改变,步样急速短促或紧张步样,腹向上紧收。蹄或下部关节的疼痛性疾病,可见蹄落地时病肢内收,不能平均负重。蹄底挫伤过削,走硬地跛行明显。
(2)蹄变形。长蹄:即延蹄,由于长时间不修蹄,造成蹄的两侧支超过了正常蹄支的长度,蹄角质向前过度伸延,外观呈长形;宽蹄:蹄的两侧支长度和宽度都超过正常蹄支,外观大而宽,故又称为“大肢板”。此类蹄角质部较薄,蹄踵部较低,在站立和运步时,蹄的前缘负重不实,向上稍翻,返回不易;翻卷蹄:蹄的内侧支或外侧支蹄底翻卷。从蹄底面看,外侧缘过度磨损,蹄背部翻卷已变为蹄底,靠蹄叉部角质增厚,磨灭不正,蹄底负重不均,往往见后肢跗关节以下向外侧倾斜呈“X”状。严重的病驴两后肢向后方延伸,病驴弓背、运步困难,呈拖曳式,称之为“翻蹄亮掌、拉拉跨”。
根据蹄的局部病变和变形情况即可确诊。
在蹄病防治中,必须贯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一整套措施。药物治疗不可能使变形蹄恢复正常,临床上常采用修蹄疗法,根据蹄变形的程度不同采用相应办法给予修整。
(1)饲养方面。平衡日粮,根据营养配制符合野驴需要的日粮,特别要注意的是精粗比例一定要得当,优质的粗饲料是野驴必须的。必须保证饲料中钙磷的含量和适当的比例,还要保证微量元素铁、铜、锰、锌、钴、硒和碘的含量,定期在日粮中添加0.01%~0.02%硫酸锌。注意日粮中阴阳离子的平衡。必须保证维生素A、D、E和烟酸的含量,特别是维生素D的添加。
(2)管理方面。搞好场馆的环境卫生,定期消毒,保持运动场和圈舍的清洁干燥,每天及时清除圈舍及运动场的粪便、污水和硬物,可有效预防蹄病的发生。给予充足的运动空间,增加有纹路的水泥地面,以便于磨蹄,减少蹄变形的发生。定期正确地修蹄是蹄病防治的关键。每年春秋应对全群普查蹄形,建立定期修蹄制度,凡变形蹄一律进行修整,每年2次,对严重的蹄病可以多次修蹄。在修蹄过程中忌用力过猛、磨蹄出血,对出血严重者要用鱼石脂纱布包扎,刚修过蹄的野驴在最初两个星期内不应在水泥地上运动,为了防止蹄部感染,修蹄不宜在雨季进行。
(3)其他方面。建立严格的防疫制度,杜绝一切传染病侵入,保证野驴蹄不受可能引发蹄病的传染病侵害。切实加强种公驴的选育工作,以考察凡是驴蹄变形与公驴有关者,可考虑不再使用该公驴配种。
参考文献:
[1]常亮.圈养野生动物疾病及发病原因分析[J].兽医导刊,2017.8:120.
[2]张成林,夏茂华,罗毅等.圈养野生动物疾病及发病原因分析[J].野生动物,2013,34(5)6:267-269.
[3]李正双.不同畜舍地对肉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养殖技术顾问,2005.6:13.
[4]王建梅,徐天梅,黄铭等.规模化奶牛场奶牛肢蹄病发病原因调查分析[J].新疆畜牧业,2010,(8)49-53.
[5]赵庆龙.野生动物腰肢蹄病的诊断[J].野生动物.1997,96(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