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多维协同

2018-04-12 17:18:38贾兆帅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育人时代政治

□贾兆帅 张 洁

[1.西南交通大学 成都 611756;2.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1]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更是完成新时代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的根本保障。

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要瞄准“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这一根本目标,关键解决好青年大学生对全面发展的美好成长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矛盾。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复杂的内外形势,西方各种思潮交织并通过互联网向青年学生群体渗透,各类社会问题也在通过互联网呈现并发酵,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现实诉求也日趋多元。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来分析,主要还是表现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需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切实抓好各方面基础性建设和基础性工作”[2],促进和实现多维协同。

一、坚持促进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之间的协同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底气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3]。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坚定“四个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还应该坚定中国高等教育自信。现代意义的中国高等教育自近代产生以来,在很长一个时期处于模仿追赶的发展阶段,从旧中国模仿欧美、日本高等教育模式,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效仿苏联模式,到改革开放初期学习借鉴的目光再次回归欧美高校,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欧美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在较长一个时期都是在模仿、追赶、摸索中前行,没能旗帜鲜明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树立教育自信,不再跟着欧美等西方高校亦步亦趋,更不要跟着西方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起舞”,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4]。中国高等教育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具体体现,也是青年大学生最容易感同身受的“中国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就是坚定中国高等教育自信的具体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统一的,只有扎根中国才能更好走向世界[5]。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要植根中国土壤、坚持中国方向、回答中国问题、培养中国人才、制定中国标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其中也蕴含着要坚持中国方向,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与借鉴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并不冲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需要吸收西方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所积累形成的经验性做法,但绝不是照搬照抄。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石,更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二、坚持促进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之间的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1]。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职能,更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应该处理好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之间的关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努力实现青年大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坚持把精神成人放在首位,精神成人与专业成才实现有机统一。精神成人与专业成才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是新时代人才培养不可分割的整体。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更加需要高校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1]。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要的就是确保人才的培养方向,培养方向是培养质量的第一决定要素,培养方向偏离甚至错误,人才培养质量也就无从谈起。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就是要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要为新时代中国培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卓越人才。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新时代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一是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教育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尤其是要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帮助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价值引领与行为引导有机统一。

三、坚持促进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之间的协同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云计算时代。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已经面临互联网海量信息的严峻冲击,多元思想、多元文化、多元制度通过互联网渗透进大学校园、渗透进青年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更有甚者,一些敌对势力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对高校进行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渗透。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面对的严峻现实,更是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必须要承认的是,多元共存目前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可能通过生硬的屏蔽手段杜绝其进入大学校园,封锁信息在今天这样一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不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养成较强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道德判断力、文化自信与文化定力。

提升青年大学生的鉴别力、判断力、定力,就是要在高校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荡涤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和消极腐朽思想的入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方案,用马克思主义大浪激荡各种外来和腐朽的思想文化,消除这些非主流思想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进而在高校校园中高高扬起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

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就必须要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和高校党委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把高校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发挥好高校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新时代党对高校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尤其要重视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提升学生党员队伍质量,用学生党员这一先进群体去做好整个青年大学生的朋辈教育,探索构建青年大学生成长共同体。

四、坚持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间的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重要论述实际上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主渠道传统认识的突破和创新,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涵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类课程。这实际上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所有课程都应该承担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要指的是青年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阵地就是网络思政,网络思政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所进行的是显性教育,用显性教育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1]。

显性教育是进行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隐性教育对于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优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深入拓展和加强的领域。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两翼”,缺一不可,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润物无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5]。这一重要论述就很形象地阐释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包括校风、学风在内的大学文化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隐性教育的重要手段。文化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带动力,大学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个性,与高校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阐释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文化与青年大学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更容易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五、坚持促进教师队伍与专门力量之间的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高校广大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责任,是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不明道、不信道,自然也就无法正确地进行传道。高校中有个别教师自身不明道、不信道,在课堂上或者在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过程中满口胡言、传播负能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应该始终坚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这一重要底线和原则,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以及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都应该有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广大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言”严格要求,同时还要对自己的“行”严格要求,用良好的师德师风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个统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这为新时代高校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着力点。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战线上,有一支思想政治工作专门队伍,矢志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1]。从这一重要论述中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包含了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这充分体现了“大思政队伍”的工作理念。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工作,确保他们工作有条件、生活有保障、发展有平台,让他们安心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实现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之间的平衡,就是为了将思想政治工作贯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

六、坚持促进普遍要求与分类指导之间的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抓作风、反“四风”,中央有规定动作,但必须分类指导,不能上下一般粗[6]。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如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统一要求,这些普遍要求对全国所有高校都适用,但不能不加分析地搞一刀切。不同类型的高校其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高校不同类型的学院、专业,其思想政治工作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不同类型的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需要做好分类指导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普遍要求与分类指导之间的关系,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只强调无分类指导基础上的普遍要求,也不能只强调无普遍要求下的分类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就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普遍要求,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普遍要求可以解决各类高校的所有问题,也不能用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去衡量所有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成效,需要各有侧重。

普遍要求下的分类指导,一方面是坚持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是鼓励各类高校在新时代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方式方法,充分调动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这就意味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没有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模式和方法,需要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做人的工作,其本身就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常做常新、与时俱进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遵循。

猜你喜欢
育人时代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