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慧敏
(上海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234)
21世纪以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福康尼尔·吉尔斯和马克·特纳(Fauconnier Gilles & Mark Turner,1994,1998)等学者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1][2]“整合”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对长期以来科学研究中“分析”的一种反思,已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主流倾向,概念整合理论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在语言学研究中的体现。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语言成分的整合效应依赖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整合的“框架”,比如各类句式是一种结构框架,配价关系是一种语义框架,节律模式是一种韵律框架;另一个是输入的“元素”,即参与整合的语言成分。在“框架”的作用下“元素”产生整合效应,浮现新的意义(emergent meaning)。[3]
本文首先对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进行综合考察,弄清语言事实,确定鉴别依据,然后确定并展示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的整合度高低及层级分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解释。
1.1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的形成
按照陆俭明(1989)的界定,汉语量度形容词有13个,具有反义聚合关系,它们可以用来表示生活中某些实体的量度性特征,因而在实际使用中经常会同现对举。[4](P46)例如:
(1)常言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这也是很无奈的事。
(2)这些棍子有的粗,有的细,规格很不统一。
(3)这两幢楼并排在一起,一幢高,一幢低,颇有意思,似乎想告诉人们什么。
量度形容词的对举使用都出现在同一语境或同一格式,如果量度形容词的对举使用紧邻出现,构成两字组,那么在双音韵律框架的作用下,就会随着语义的融合而逐渐趋向词化。[5]例如“长短、粗细、高低、大小、多少、贵贱、厚薄、快慢、宽窄、轻重、深浅、远近、早晚”13个。
1.2对举两字组的句法语义属性
上面列举的13个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从句法语义属性来分析,内部关系松紧不一。有时两个单字体现的是原型义,如“国无论大小,一律平等”中的“大小”,表示国家“大或小”的意思,是两个形容词;有时两字组体现的是整体融合义,如“大小是个官儿”中的“大小”,表示“无论大小都算得上”的意思,是一个典型的副词。
量度形容词单独使用时凸显的都是某类实体的性状特征,具有描写功能;一旦作为语素构成对举两字组,某种性状特征的两极对举构式激活了自身蕴含的可量度性,语义整合发生了转指,特指某类性状特征全量幅中的某一点,[6](P448)表示某类性状特征相对合适的程度。语义表示相对合适的程度,就不再是描写性的,而是指称性的,属性转化为名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列举的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的第1个义项,都表示相对的“度”。如:“高低:高度;厚薄:厚度;快慢:速度;宽窄:宽度。贵贱:价钱的高低;多少:数量的大小;轻重:重量的大小。长短的程度;粗细的程度;大小的程度;深浅的程度;远近的程度。”
1.3对举两字组的句法表现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为单字的量度形容词,一旦构成对举两字组,功能就会转化为名词,这就决定了它们的句法表现。语料显示,它们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但一般不能直接充当句子谓语和补语。
1.3.1作主语、宾语
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作为名词,是典型的指称性成分,因此它们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例如:
(4)煤气中毒程度的轻重,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和接触时间长短等情况有关。
(5)声音的高低很重要,善于把握好,演讲才有感染力。
(6)能否完成这样的项目,取决于主持人能力的大小。
(7)你去打听一下这里河水的深浅,能不能蹚水过去。
1.3.2作定语
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作为名词是典型的指称性成分,还能充当定语限定中心语。语料表明,常见的主要出现在两类格式中,第一类格式是一般的定中结构(一般加“的”)。依据中心语的属性又可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中心语是抽象名词。例如“快慢的速度、远近的距离、早晚的景色、轻重的标准、深浅的颜色、长短的差别、高低的差距、大小的类别、粗细的差异、厚薄的原因、贵贱的区别、宽窄的尺寸”。
另一种情况中心语是具有指称功能的动词,意念上能支配修饰语。例如“快慢的控制、远近的观察、轻重的衡量、厚薄的校正、深浅的把握、长短的区分、高低的测量、大小的选择”。
第二类格式是四字格,即吕叔湘(1963)指出的现代汉语中A1A2BB四字格形式。[7](P10-22)如“大小河道、长短兵器、远近邻居、轻重武器、高低楼房、早晚气温”。
不过进入此类格式在语义组合上有一定的条件,不是所有对举两字组都能进入的,主要是“大小、长短、远近、轻重、高低、早晚”,而它们正是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中最常用、最活跃的成员。
1.3.3作状语
从上面展示的13个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的语义分解,可以看出其中有4个已经高度整合为副词,即“大小、多少、高低、早晚”。正因为它们已经整合为副词,所以可以充当状语,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性语气。例如:
(8)别太固执了,人家大小是个官,你得给人家面子。
(9)平心而论,她这句话多少有点道理。
(10)他高低要补上昨天的菜钱,真挚之情使我感动。
(11)这笔账早晚得算,没有免费的午餐。
词语的整合,基于“家族相似性”原理的衍生,使得单义演变为多义范畴,从而显示出整合度的高低及层级分布。不过词语整合度高低的鉴别首先涉及对象的类型。吴为善(2007)[8](P3-11)曾以现代汉语中最典型、最敏感的动名述宾两字组为对象,考察内部整合度高低及其层级分布,颇有示范效应。从他的研究可以看到,词语内部整合度高低的甄别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同一范畴的甄别;语素更替的甄别;同形多义的甄别。
本文论述的13个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个性化特征很强,具有指称功能,但是它们与一般名词没有可比性,无法甄别它们与一般名词的整合度高低。同时,参与对举两字组整合的单字有规定性,不能随意替换,所以也不可能进行语素更替形式之间的整合度甄别。因此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的整合度高低甄别,只能属于这第三种类型,即同形多义形式之间的整合度高低。
张云秋、王馥芳(2003)认为,参与整合的单词是以义项为单位的,因而具有层级性。如果两个概念在其本义或基本义基础上进行整合,是一种相对低级的整合;如果两个概念在其引申义(包括隐喻义或转喻义)基础上进行整合,是一种相对高级的整合。[9](P47)我们认为这个思路是符合语言事实的,但是我们还要强调:整合度高低的层级确认不能仅仅依据参与整合成分的语义分析,还要有句法表现和话语功能两个层面的佐证。也就是说,词语内部整合度高低的考察,要充分顾及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的差异和变化,作为鉴别的依据。解析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内部的整合度高低也一样,必须具备三个层面的依据,即语法表现、语义范畴、语用功能。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2.1语法表现
甄别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内部的整合度高低,涉及语法表现,主要指该两字组内部结构的松紧,结构松就能分离,结构紧就无法分离。例如:
(12)声音高低1要控制好,该高的时候要高,该低的时候要低,抑扬顿挫,演讲也有感染力。
(13)单杠的高低2正合适,轻轻一跳就能抓到杠子,玩起来很爽。
例(12)的“高低1”可以分开单述,可见“高”和“低”是临时组合,内部结构比较松散,可以插入关联词,替换为“高和低”“高或低”“高还是低”,等等。而例(13)的“高低2”指的是高低的程度,已经是典型的两字组,内部结构紧密,不能插入其他成分。深入分析,结构上的松散其实取决于两者语义指向的差别。例(12)中的“高低1”是“高”和“低”的合二为一,指向从高到低这个量幅上的所有可能的高度,是泛指的;而例(13)中的“高低2”表示高低的程度,指向从高到低这个量幅上的某个高度,是确指的。根据上面分析,从整合度高低来看,显然“高低2”高于“高低1”。
2.2语义范畴
甄别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内部的整合度高低,涉及语义范畴,主要指该两字组表示的是本义还是引申义。例如:
(14)这5公斤的哑铃轻重1适中,你练起来正得力,以后再慢慢加重吧!
(15)孙子年纪小,说话不知轻重2,爷爷眉开眼笑,毫不在意。
例(14)中的“轻重1”表示的是本义,即指物体的轻重。而例(15)的“轻重2”指的是说话的分寸,属于引申义,就引申的认知方式来看,是从实体域(物体的轻重)隐喻映射到了事理域(说话的分寸)。与本义相比,引申义显然虚化了,更具有词化倾向。从整合度高低来看,显然“轻重2”高于“轻重1”。
2.3语用功能
甄别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内部的整合度高低,涉及语用功能,主要指该两字组的词类归属。例如:
共享是在一定的政策体制、激励措施和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的所有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使用彼此资源的一种机制。
(16)这件皮夹克贵是贵了一点,不过我穿大小1正好,还是买了吧!
(17)算了算了,人家大小2是个经理,亲自来赔礼道歉,也算给面子了。
例(16)中的“大小1”指的是物体大小的程度,具有指称功能,因而被归入名词。而例(17)中的“大小2”表示“或大或小还能算得上”,具有典型的主观性评述功能,因而被归入副词。功能转化的基础是语义转指,“大小2”形式上看覆盖了从大到小的量幅,实际上是偏向指“小”,具有让步语气,与“好歹”同义。可见“大小2”的语义进一步抽象,已经整合到认识情态层面,属于元语言成分。根据上面分析,从整合度高低来看,显然“大小2”高于“大小1”。
以上分析也确定了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整合度高低的鉴别依据,按照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的鉴别依据,我们把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的整合度分为四个等级,即:A级低整合度、B级次低整合度、C级次高整合度、D级高整合度。下面分别加以阐释和分析。
3.1A级低整合度
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A级低整合度层面的区别性特征可以归纳为“结构松散,可分可合”八个字。也就是说,这个等级的区别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句法表现上,实际表征是两字组内部结构松散、量度形容词可分可合,导致该两字组结构不稳定,这是初级整合阶段必然存在的特征。这就说明,虽然两字紧邻共现处于双音韵律框架中,但语义融合还不充分。
3.1.1应用实例展示
从句法形式来看,A级低整合度层面的实例可分为A1、A2、A3三类,分别列举如下:
A1类
(18)兵器有长短,配合有讲究,长的用来攻敌,短的用来护身。
(19)声音高低要控制好,该高的时候要高,该低的时候要低,抑扬顿挫,演讲也有感染力。
(20)不同方言区的人也许性情不同,说话有快慢:广东人说话像打机关枪,又快又急;苏州人说话却慢条斯理,吵架都慢悠悠的。
(21)天天在码头扛包,不论给钱多少,他都不在乎,钱给多了就去喝点小酒,钱给少了就填饱个肚子,活得潇洒自在。
(22)棍子倒有一大堆,可粗细全无标准,有的粗,有的细,都不合适。
A2类
(23)大小河道纵横交错,水乡真是名不虚传。
(24)早晚两场跳广场舞,莉莉外婆是雷打不动的,活得开心,人也健壮了。
(25)这个设计不错,深浅颜色互相映衬,既大气又美观。
(26)远近村落炊烟袅袅,分布在这片山林之中,真有世外桃源的感觉。
A3类
(27)院子里摆着一排轻重不同的石锁、石担,都是练武时要摆弄的东西。
(28)一个小门,影壁上挤着一排宽窄不同、颜色不同、字体不同的木牌……
(29)各个锣的厚薄不一,所以发出的声音不同。最上面的一个不常用,因此也叫九音锣。
(30)为了确立尊卑有序、贵贱分明的着装制度,清朝曾先后八次制定或修订与服饰有关的律法。
上面列举了三类13个实例,应对了13个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它们都具有A级低整合度的表现。
3.1.2区别性特征描写
上述三类实例在句法上有不同表现,下面我们分别进行阐述。
A1类实例的句法表现是量度形容词对举,有分述,有合指,互相照应。如例(18)中“长短”是合指,“长的用来攻敌,短的用来护身”是分述;例(19)中“高低”是合指,“该高的时候要高,该低的时候要低”是分述;例(20)中“快慢”是合指,“广东人说话又快又急;苏州人说话却慢条斯理”是分述;例(21)中“多少”是合指,“钱给多了就去喝点小酒,钱给少了就填饱个肚子”是分述;例(22)中“粗细”是合指,“有的粗,有的细”是分述。要注意的是合指和分述时量度形容词的功能差异,比如例(18)中“长短”是合指兵器的长度,“长的用来攻敌,短的用来护身”是分述长短两类兵器的作用。此类实例中分述的量度形容词依旧是形容词,所以能构成“的”字结构“长的”和“短的”;而合指的“长短”充当“有”的宾语,是指称性的,功能向名词漂移。这正是此类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初级整合阶段的典型表现,可分可合说明结构不稳定,形容词向名词漂移说明功能有转化,语义开始融合了。
A2类实例是量度形容词对举复合四字格“A1A2BB”,是“A1B和 A2B”整合的结果。如例(23)中“大小河道”是“大河和小河”的整合,例(24)中“早晚两场”是“早一场和晚一场”的整合,例(25)中“深浅颜色”是“深颜色和浅颜色”的整合,例(26)中“远近村落”是“远的村庄和近的村庄”的整合。在汉语中此类四字格的整合力度很强,原型构式中都有“和”连接,是一种隐性的“分述”,整合后是“合指”形式。A2类实例和上述A1类一样,“大小”“早晚”“深浅”“远近”整合在双音韵律框架中,语义上是合指的,所以指称性激活了,功能开始向名词漂移。
A3类实例中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指称性凸显,后边有“不同”“不一”“分明”等区别性述语。如例(27)中“轻重不同”、例(28)中“宽窄不同”、例(29)中“厚薄不一”、例(30)中“贵贱分明”。此类格式句法上属于主谓结构,因此合指的“宽窄”“轻重”“厚薄”“贵贱”都趋向指称性功能,而“不同”“不一”“分明”之类的区别性述语暗示了分述的概念。
根据上述解析,A级低整合度层面的区别性特征主要是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内部结构不稳定(可分可合),这就决定了内部语义融合不充分。这种整合初始状态使得整体的语义指向属于“泛指”,即对举两字组所指的性状特征不是确定的,而是概括了对举两极之间量幅上可能存在的若干“点”,而且凸显的是某类性状的相对性,而不在于可量度性。比如例(18)中“长短”是合指兵器的长度,概括的是十八般兵器的长和短,凸显的是长度的相对性,并非确指某类兵器的长短。又如例(23)中“大小”合指河道的规模,概括的是“纵横交错”的众多河道的宽和窄,凸显的是宽度的相对性,并非确指某条河的大小。再如例(27)中“轻重”合指石锁、石担的重量,概括的是这“一排”练功道具的轻和重,凸显的是重量的相对性,并非确指某个石锁或石担的轻重。上述对举两字组的语义指向很重要,它同样是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初级整合阶段的重要特征。
3.2B级次低整合度
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B级次低整合度层面的区别性特征也可以归纳为八个字“本义融合,指向确定”。也就是说,这个等级的区别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语义融合上,既然量度形容词可以对举组合,那么这种高频紧邻共现的两字组就会产生整合效应。B级次低整合度都是在本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用来确指量度形容词对举两极之间量幅上的某个“点”,凸显的是可量度性,功能是指称性的。语义融合导致结构稳定,它们当然不能再被分离,这就充分证明B级的整合度高于A级。
3.2.1应用实例展示
实际语料显示,从句法形式来看,B级次低整合度层面的实例可分为B1、B2两类,分别列举如下:
B1类
(31)红一军团行军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我军能否顺利拿下安顺场,保证大部队强渡大渡河,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32)单杠的高低很重要,跳一下能抓住是最合适的,你们一定要把握好。
(33)年终奖金的多少是大家最关心的,这是一年辛苦的报酬。
(34)大会横幅的长短要与主席台的宽度相吻合,这样才协调,看上去也舒服。
(35)太巧了,这块布的宽窄做窗帘正合适。
(36)其他的都没用,只有这些板子的厚薄符合标准。
B2类
(37)我试图丈量一下这棵树的粗细,可伸展两臂竟然抱不拢。
(38)传我命令,叫侦察员在地图上精确测量这里离秃鹫山的远近。
(39)他劝说楚庄王:不必去打听那些鼎的轻重,国家强盛主要靠德行服人。
(40)时间紧迫,你们快去测量一下这条河的深浅,看看部队能不能蹚水过去。
(41)你先告诉我发动机体积的大小,我好安排合适的汽车运载。
上面列举了两类11个实例,“贵贱”“早晚”无此类用例。这是因为在B级次低整合度层面,上引11个用例的对举两字组都能表示某类性状的“程度”。而“早晚”指时间序列,无法像其他性状一样概括出程度;“贵贱”本义指价格的高低,是可以概括出某种程度的,但因为历时的因素,“贱”在现代汉语中被“便宜”替换,“贵贱”对举指社会地位的高低,属于引申义范畴。
3.2.2区别性特征描写
上面所举实例无论B1类还是B2类,在句法形式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对举两字组都是充当句子中某个定中短语的中心语。如“红一军团行军速度的快慢”“单杠的高低”“年终奖金的多少”“大会横幅的长短”“这块布的宽窄”“这些板子的厚薄”“这棵树的粗细”“这里离秃鹫山的远近”“那些鼎的轻重”“这条河的深浅”以及“发动机体积的大小”。这样的句法形式至少说明了三点:
其一,这些定中短语的限定语表示的都是单一或单一标准类的实体义,如例(31)是专有名词,例(32)(33)(34)(41)都是确定的“类指”成分(英语中须加定冠词),例(35)—(40)都冠有“这/这些”“那/那些”指示代词,属于“有定”成分。这说明充当中心语的对举两字组的语义指向单一或单一标准类的实体,表示的是某类性状特征的程度,即确指对举两极之间量幅上的某个“点”,因而语义指向属于“确指”。此类“确指”凸显的是可量度性,都与某个确定的量度值有关联。比如例(31)中“红一军团行军速度的快慢”,中心语“快慢”指的是行军速度,可以“×公里/小时”来标示;例(37)中“这棵树的粗细”,中心语“粗细”指的是某棵树合围的长度,可以“×米”来标示。
其二,上面针对此类对举两字组的语义指向分析说明,作为中心语的对举两字组表示的语义范畴都是在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本义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因而表示的还是基本义,并没有通过隐喻映射引申到其他认知域。比如例(31)中的“快慢”指的是速度,例(32)中的“高低”指的是高度,例(33)中的“多少”指的是数量,例(34)中的“长短”指的是长度,例(35)中的“宽窄”指的是宽度,例(36)中的“厚薄”指的是厚度,例(37)中的“粗细”指的是树围的长度,例(38)中的“远近”指的是距离,例(39)中的“轻重”指的是重量,例(40)中的“深浅”指的是深度,例(41)中的“大小”指的是体积。
其三,这些对举两字组充当定中短语的中心语,而且构成的定中短语在B1类实例(31—36)中充当句子的主语,在B2类实例(37—41)中充当句子的宾语,可见这些对举两字组的功能是指称性的,属于名词范畴。据上面针对此类对举两字组的语义指向分析可见,对举两字组表示的语义范畴是单一的、确指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些对举两字组已经融合成一个整体,结构稳定,不可能再分离。
上述三个特点充分展示了B级次低整合度与A级低整合度的区别,同时也充分证明了B级的整合度高于A级。
3.3C级次高整合度
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C级次高整合度层面的区别性特征也可以归纳为八个字“隐喻映射,语义引申”。也就是说,这个等级成员的区别性特征主要体现在语义的隐喻引申,对举两字组的语义不再表示原型的基本义,而是通过隐喻映射的途径进入抽象的事理域,产生了虚化的引申义。
3.3.1应用实例展示
在13个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中,达到C级次高整合度层面的只有4个,它们是“深浅、轻重、高低、长短”。这4个对举两字组能达到较高的整合层级,是因为在所有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中,它们的特征较显著,因而我们感知较深、关注较多。典型用例如下:
C1类
(42)他一个毛头小子,初涉江湖,不识深浅,有得罪之处,还请前辈多多包涵。
(43)在市党部当差可要谨慎,说话办事得弄清关系,识得深浅,才能混得下去。
(44)他很能干,只是年轻气盛,行事处世,有时轻重还把握不好。
(45)进了内务府可不比在外头混,得明事理,知轻重,不然小命丢了还不知道怎么丢的!
(46)一个姑娘家,非要在外头逞能,说话做事不知高低,把乡亲们都得罪光了。
C2类
(47)大妈人挺好,就是嘴碎,喜欢背地里说人长短,也时常惹出些是是非非来。
(48)她可是区里有名的民事调解员,小区邻里间的是非长短,她了解得一清二楚,调解起来得心应手。
上面所举例中,C1类用例包括“深浅、轻重、高低”3个对举两字组,语义相当于“分寸”,C2类用例中对举两字组只有“长短”1个,语义虚化为“是非”。
3.3.2区别性特征描写
先阐述C1类用例。根据上文分解,B级次低整合度层面的对举两字组的语义在本义的基础上融合,表示的还是基本义,语义指向单一或单一标准类的实体范畴或抽象范畴,凸显的是某类性状特征的程度,即确指对举两极之间量幅上的某个“度”,因而蕴含了可量度性,与某个确定的量度值有关联。而C级次高整合度层面,在原型性的本义或基本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映射的思维途径进入了事理域,语义指向还是确指对举两极之间量幅上的某个“度”,但已虚化为“分寸”。“分寸”也是一种“度”,但指的是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做事该审度、遵循的“度”,不再与特定的量度值产生关联。此类用例的话语功能主要集中在两种类型上。一种是对人的训诫,表达都是肯定形式,如上述例(43)(45)。另一种更常用,是对某人的责备,表达都是否定形式,如例(42)中的“不识深浅”,例(44)中的“轻重还把握不好”,例(46)中的“不知高低”。其中“高低”只有否定用例,未见肯定表达式。探究说话人的语用心理,训诫是担心对方“可能做不好”,责备是因对方“事实上做得不好”。总之,说话人有一个相同的预设:把握好说话做事的“分寸”不容易。这就是说话人的发话动因,具有主观性,属于认识情态。
再解析C2类用例。C2类用例只有1个对举两字组“长短”,语义虚化为“是非”,从上述两个用例中可以看出,这个“是非”不是逻辑意义上的“真与假”,也不是原则意义上的“对与错”,而是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纠纷,也就是平常所谓的“说长论短”的意思。不论这个“是非”是什么内涵,从“长短”到“是非”,从语义引申的途径来看,还是在原型基本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映射的思维途径进入了事理域,而且形式上还保留了对举两字组的格式,可以窥见其中的内在关联。
3.4D级高整合度
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D级高整合度层面的区别性特征也可以归纳为八个字“语义虚化,功能转化”。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在“分久必合”之后,初步整合为两字组;经过两字基本义的融合,确指对举两极之间量幅上的某个“度”;而后又通过隐喻映射的思维途径,从实体域、状态域映射到事理域,表示说话做事的“分寸”。由此,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跨越了A级、B级、C级三个由低到高的整合度层级。最后,这些对举两字组的某些成员进一步通过转指,虚化为主观评述性,进入状位转化为副词,属于元语言成分。这其中的机制,无非是遵循了“语义→语用→语法”这样一个演化途径。
3.4.1应用实例展示
在13个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中,达到D级高整合度层面的只有4个,它们是“高低、大小、多少、早晚”。这4个对举两字组能达到最高整合层级,也是因为在所有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中,它们的特征最显著,因而我们感知最深、关注最多。典型用例如下:
D1类
(49)更叫老爹为难的是,儿子庆海,尤其是媳妇阿苗,对这事高低不依,总以桂凤名声不好来阻挠老爹给他们讨这个后娘。
(50)可是走了已经有十五里地了,王二虎高低不让人换他,累得呼嗤呼嗤大口地喘粗气。
D2类
(51)自己在市里大小也是个头面人物,怎么好同他们混在一起呢?
(52)人家在动员抗日捐款,咱们又是镇上的大户人家,多少得捐点钱财,表示个态度。
(53)这事可不是小事,瞒不了的,早晚大家都会知道的,还不如自己早点承认了还主动些。
以上,D1类用例中对举两字组只有“高低”1个,语义虚化为“无论如何”;D2类用例包括“大小、多少、早晚”3个对举两字组,语义相当于“或X或Y”格式,如“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早或晚”。
3.4.2区别性特征描写
先阐述D1类用例。D1类用例只有1个“高低”,不过通过对一个案例的“解剖”能解析同类的所有成员。上文说过,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在“分久必合”之后,初步整合为两字组,并经过两字基本义的融合,确指对举两极之间量幅上的某个“度”。这可以说是对举两字组语义引申的一个维度,而多义范畴的形成遵循“家族相似性”原理,可能是“辐射型”范式,还有另外的引申途径。另一个引申途径同样起源于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的初始义,即对举两极形成的全量幅性状特征,但不是由“泛指”到“确指”(即上述引申维度),而是从“实态”到“虚义”。也就是说,语义从对举两极形成的全量幅性状(包括全部任意“点”的集合),直接虚化为“任何情况”。“高低”就是通过这个引申途径产生了“无论如何”的含义,上述例(49)(50)中的“高低”都可以用“无论如何”去替换,具有等义效应。而这样引申带来的后果是对举两字组从指称性功能蜕化为主观评述性功能,转化为副词,句法上进入状位,成为元语言成分。在现代汉语中,“高低”这个典型案例具有代表性,凡对举两字组都有可能通过这样的引申途径发生类似的演变结果,比如“好歹、死活、横竖、反正”等。
再解析D2类用例。有了上面对“高低”的解析,我们也就理解了“大小、多少、早晚”3个对举两字组的语义虚化、功能转化的演变机制。之所以将“高低”与这3个对举两字组区别开来,主要是语义倾向。“高低”标示“无论如何”,语义上没有什么偏向,而“大小、多少、早晚”3个对举两字组就不同,具有显著的语义倾向,而且都偏向后一个语素。“大小”语义偏向“小”,如例(51)中“大小也是个头面人物”,语用义意为“至少也是个头面人物”,因为如果“自己”显然是个头面人物,这句话也就不必说了。“多少”语义偏向“少”,如例(52)中“多少得捐点钱财”,语用义意为“可以少捐点,但不能不捐”,因为这涉及对抗日的态度,如果该大户有爱国心而慷慨捐赠,那么这句话就是多余的。“早晚”语义偏向“晚”,如例(53)中“早晚大家都会知道的”,语用义意为“只能瞒得一时,最终得暴露”,因为假如很快就会暴露,这话就没了发话动因。上述3个对举两字组的语义具有偏向,这是高度整合的结果,“对举”的含义被打破了,其中一个语素义隐退了,形式上类似于“偏义复词”,此类现象在汉语词法中很普遍。
3.5整合度层级分布
上面我们对13个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的整合度分布分别做了解析,如果将上述解析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下面的整合度层级分布矩阵图(表1):
表1 整合度层级分布矩阵图表
(续表)
关于表1,有两点需要说明:
一是表1中列举了13个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其中“+”表示该对举两字组具有该整合层级语义辖域的义项,可以成为该整合层级的成员;而“—”则表示该对举两字组不具有该整合层级语义辖域的义项,不能成为该整合层级的成员。也就是说,本文阐述的量度形容词对举两字组的整合度高低及其层级分布,属于“同形多义”类型,甄别对象以“义项”为个体。
二是表1下端的“区别特征”体现了A级、B级、C级、D级4个整合层级之间的区别性特征。可以清楚地看出:首先,A级与B级、C级、D级之间的区别性特征集中体现在语法表现,即“结构能否分离”;其次,A级、B级与C级、D级之间的区别性特征集中体现在语义属性,即“是基本义还是引申义”;再次,A级、B级、C级与D级之间的区别性特征集中体现在语用功能,即“是指称性还是评述性”。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illes.Mental Space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Fauconnier,Gilles & Mark Turner.Conceptua lintegration net Works[J].Cognitive Science, 1998,22(2).
[3]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陆俭明.说量度形容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3).
[5]董秀芳.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6]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J].中国语文,2000,(5).
[7]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中国语文,1963,(1).
[8]吴为善.述宾两字组的整合度高低及其层级分布[J].汉语学习,2007,(5).
[9]张云秋,王馥芳.概念整合的层级性与动宾结构的熟语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