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笑笑 鲁长国
专家简介:杨兴科,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矿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获西北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他坚持科研创新与找矿紧密结合,在秦岭、新疆东天山、东昆仑祁漫塔格、羌塘、楚雄、鄂尔多斯盆地等不同地区单元进行科研找矿。教学科研足迹遍布西部多省区,合作发现了东天山康古尔塔格一带的石英滩、西风山、白干湖、红石岗等十几处金铜矿床,潜在经济价值数百亿元。获有多项教学科技奖励。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千百年来,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和研究从未停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知程度正在不断深化、不断提高。
多年来,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地质矿产系教授杨兴科就在构造与成矿、构造地质与区域构造、矿田构造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等学科专业方向上孜孜不倦地探索与发现。
1961年,杨兴科出生于陕西省岐山县。从小就勤奋好学的他,对科学充满了无限向往。1978年,他考入西安地质学院地质系,开始了4年的大学生活。从本科开始,他真正与地矿结缘,并在科研之路上越走越远。
杨兴科对科研的执着不在于一朝一夕,更不求一朝千里,相反,他更看重的是实干与创新。对此,他一直强调:要坚持科研创新与找矿紧密结合。找矿的过程极其艰辛,找矿思维急需科学逻辑和持久弥新,地质找矿中经历到的风吹日晒、雨淋雪冻、潮湿井洞等,都是常遇之事。但杨兴科丝毫不在意,他全心全意投身于地质找矿的世界里,在我国西部相对艰苦的秦祁昆、天山、楚雄、鄂尔多斯盆地等不同地区、不同单元的科研找矿中,承担起了地质找矿的科研之责。
“积极实践、勇于吃苦、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突出找矿、发挥专业优势”,这是杨兴科在科研找矿中始终践行着的准则,他明白找矿这条路的艰苦,在实践中,他也时刻谨记在心中埋下“积极思考”的种子,这样才能找到创新的希望和路径,实现科研与找矿的紧密结合。
在参加国家科技攻关“305”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及新疆专项中,他着实体验了一把地质找矿的“火热”。据杨兴科回忆,当时在吐鲁番“火盆”南部的东天山戈壁,气温可高达42℃以上,地表温度都可以把生鸡蛋摊熟。但就是在这种高温酷暑、日日暴晒、荒芜人烟的东疆戈壁滩上,团队不怕苦、不怕累,充分发挥大无畏精神,历时20多年、年均3个多月,天均工作10多个小时,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加班加点完成了多项任务,始终心系为国家和自治区“多找矿、找大矿、找富矿”,并发挥多学科有效方法的优化组合。
工夫不负苦心人,机遇也常光顾有心人。将“科研创新与找矿紧密结合”放在心上的杨兴科,很快通过对西北地区新疆东天山一带的积极找矿实践,以控矿构造、矿田构造为先导、构造—原生晕地球化学做支撑、矿床地质研究和快速找矿方法跟进,响应国家地质—科研—找矿—探采一条龙思路,创新提出了韧性剪切带脆—韧性变形转换带成矿与控矿模式,将康古尔塔格一带东天山西段的快速找矿思路和模式,如快速发现康西、石英滩等金矿推广应用到天山东段哈密境内,也相继取得西风山、红石岗、白干湖等金矿的快速发现和开发,带动了东疆找金矿的热潮。团队还结合东疆戈壁区找矿经验,总结出戈壁基岩露头区和浅覆盖区隐伏矿定位预测的快速有效方法,将矿田构造与地物化遥结合、新技术方法组合使用、快速分析测量。通过科研创新确定找矿优先靶区,率先提出康古尔塔格—黄山韧性剪切带南缘脆—韧性变形转换带不但控制富金矿,而且越过库木塔格沙垄向新甘边界一直延伸,指明了东疆地区找金矿的方向,体现了强烈的创新协作、奉献求实的科研精神。
他参与发现和评价的新疆石英滩、康古尔、西风山、红石岗、白干湖等金矿床,对带动东疆金矿找矿热潮作用重大。这些金矿床的找矿发现,意义非同小可,其潜在经济价值超达数百亿元。仅石英滩金矿床作为浅而富的金矿床代表,从1992年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队(和宝地公司)对其开采开发以来,年均产值超3500万元,30多年的开发,累计产值达10亿元以上。金矿的开发使新疆鄯善县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迅速摆脱贫困县帽子,跨入全国万两黄金县,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近年来,团队又创新提出盆地热力作用、矿田岩浆—热力构造类型、矿田构造—岩相填图缩小找矿靶区、圈定找矿富集中心等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方法,再创辉煌。
在杨兴科心中,科学研究固然重要,但“传道”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学和科研同时,他注重传播地质科技新理论知识和新方法,注重科学普及和科技咨询,每年参加西部省区地勘单位的地质理论与技术方法咨询培训多达十余次。
他要求团队不能只看到在找矿中取得的突出成果,还应对合作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技术人员在地质研究、找矿过程中的积极性和情商,使其及时掌握地质找矿的新理论、新方法。“我希望这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能对更多的技术人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杨兴科团队曾多次受到多部门单位领导表扬鼓励,如课题团队曾被国家“305”项目办称为“一支苦干实干的科研队伍”,被地矿部评为“八五”科技攻关有突出贡献先进集体。近年专业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矿产系被省教工委评为优秀单位、先进集体等。
繁重的科研工作之余,在学生培养上,杨兴科也丝毫不含糊,且成果突出。他在教学改革上煞费苦心,成绩显著。35年来他坚持教学科研并重,教学一线爱岗敬业、求实奉献,一直为本科生承担相关课程教学和实习。他吃透课程内容,精细筹划设计多个环节,改革授课方式,比喻式讲透概念,采用多媒体技术,熟练使用CAI课件,启发式教学,分解重点和难点,制作为小程序段,师生双向互动有序、快速理解控制教学环节。
在杨兴科看来,教书育人,最看重的应该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重点突出实践环节,创建了四层次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其中,《认识我们的地球》获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十分明显,所取得的一系列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
针对家庭困难学生,多年来杨兴科用补助费予以资助和关怀。在专业教学中,他常融入爱国主义和地学前辈做人与科研创新并举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踏实做人、勤奋学习,为国强民富做贡献。杨兴科主持承担的陕青新等地十余幅1∶5万区调和矿调项目,为学生野外实习实践提供了优良的锻炼场所。他已累计教授本科生3500名,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多数已晋升为高职或项目负责。其中,硕士研究生陈虹在地科院博士毕业后已连续4次参加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和南极填图工作,受到南极科考队和地科院的表彰。
杨兴科承担完成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已取得诸多成果,并发表系列论文。曾获得陕西省教学名师、张伯声地学科技奖、地矿部科技攻关先进集体等荣誉。此外,在新疆“358”项目、地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学会等科技奖中,都能找到杨兴科的身影。
科研创新,杨兴科正在坚持;科研找矿,杨兴科也在努力超越。正是有了如杨兴科一样竭尽一生将科研与教育做到极致的科研工作者,教学科研的精髓才能传承,科研的花朵才能持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