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片断

2018-04-11 05:26
大众摄影 2018年4期
关键词:风景摄影生活

从追求瞬间效果,到希望拍出温度、深度、广度,由“打比赛”而开始接触摄影的樊豹声,他的经历和思考大概更能贴近并给普通摄影爱好者提供一些借鉴。

这里展示的两组作品.都是关于我们身边没那么戏剧化的平淡生活.一组是人,一组是景。两位摄影师——樊豹声更注重通过瞬间的刻画来展示生活本身.孙敏则更多的是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他本人的观看方式。

我们经常听到摄影人有些焦虑的问题:我该拍什么?我拍什么才能成功?看过樊豹声和孙敏的影像.在他们“捡拾”起的这些被我们经历又忽略的瞬间中.在这些碎片化的影像以及他们关于拍摄、关于思考的字里行间中.经常困扰我们的问题似乎有了答案。而著名摄影理论家李树峰.著名摄影策展人刘宇的评析,也为我们提出了更清晰的思路。

——编者

樊豹声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

爱摄影,拍生活

谈谈我的“打比赛”

爱生活、爱艺术的我,小时候喜欢美术,上中专时练过书法,那时的涉猎对后来的摄影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2009年我第一次接触到数码相机,非常有感觉,2011年正式开始摄影。2012年,我第一次投稿就得了个全国铜奖,奖品又是一台数码单反套机,从此摄影的爱好一发不可收。

最初,我喜歡拍美美的风光,一个人拍,一个人享受大自然。后来我周围的摄影人多了起来,和大家一起交流时接触到更有意思的人文摄影,并开始以“拍人文、全身心打比赛”为主投入摄影。从中我得到了极大的乐趣和自信。

我的拍摄思路、技法是求新、求奇、求异、求与众不同,但“打比赛”的意味太浓,所以拍得不系统、不深入。因此,我也在边投稿边反思,想着如何突破自我。这种反思的收获就是促使自己去拍一些系列的东西、有生活深度甚至有史料价值的专题,而不是片言只语、蜻蜓点水的东西。生活记录点要有,更要有线、面、时空,要有温度,也要有深度、广度。

具体的拍摄中,我不断从身边的生活中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可以深入持久拍下去的几个主题例如儿童、集市、劳动者等,平行拍下去,边拍边力所能及地开始寻找新主题。我相信,大量的影像积累会带来题材的质变。

拍摄的时候我一般会选择用长焦镜头在远处抓拍、连拍,这样不会影响被摄者。有时也会广角近距离盲拍,追求的是真实自然没有距离感。在选择拍摄对象时,我会选择脸上有表情、有故事的人,开心的、难过的、哭泣的……只要耐住性子跟拍一会儿或一段时间,一般都能拍到有故事的精彩瞬间。当然背景及环境要选择不杂乱的,光线要尽量找合适的角度,这样会让照片更精彩、更耐看、更感动人。光在远处默默抓拍可能还不够,在拍摄孩子这个题材时,我会经常真诚地上前和孩子及家长交谈,夸夸孩子,了解一下孩子学习生活及家庭情况,取得信任后继续拍,拍摄内容会更精彩更全面。

把生活记录下来,把记录拍成艺术,把艺术拍成经典,这是我目前的重要信条。聚焦生活之美,感受生活之暖,这样的瞬间也在感动着我自己。只是,限于一些主、客观原因,自己还是深入生活太短浅,生活之美的定格太少,质的飞跃还有待时日,更没有像摄影名家那样形成自己明显而独特的摄影风格。

追求完美瞬间,追求经典影像,这种参赛式的摄影创作,让我提升了鉴赏水平,增强了摄影技法,拓宽了创作思路,更增加了摄影实践创作的自信。但这样的实践略有刻意,易存片面,不够自然,还没有达到返璞归真、信手拈来的境界。

我也在思考,是不是不必那么刻意追求经典环境、经典人物,要不要忽略甚至放弃形式的框架而注重内容,该不该彻底摒弃投稿参赛的念想而倾心去拍多姿多彩的生活……好在我热爱生活,好在摄影之路还长,我会不断反思,完善自己,让自己的摄影之路走得更远。

喜欢寻找和拍摄大家不认为是风景的“风景”,孙敏用自己独特的观看方式,为时间、空间留存写真,并拓展着自己内心的风景世界。

吾乡空间

我的手机风景观

以手机作拍摄工具,缘于步行上下班,为不漏掉路上的“风景”,为不打扰拍摄对象,手机无疑是首选之器。从此,便有了《下班路上》《平平淡淡的日子》《宅之祭》《父老乡亲》《白屋》《吾乡空间》等系列的积累。

孙敏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艺委会主任

2014年出版个人手机摄影作品集《平平淡淡的日子》。

吾乡吾这空间之二 孙敏摄

我不是专职摄影记者,也不是职业摄影师,我的时间决定了只能靠碎片化的积累和坚持。我也不知道下一个“风景”在哪里、什么时候出现。我能做的只是——“时刻准备着”!

我习惯把自己的一切观看、感受、呈现,统统称之为“风景”,这跟理论上的讨论没关系。我也从来不给自己定位,什么纪实的、艺术的,什么传统的、当代的……当然,作为影像的制造者,从理论上要理清这些影像之间的区别和特性,但在具体实践中,为什么非要把自己框死呢?

宽泛概念的“风景”,包括风光摄影、风景摄影、景观摄影。从理论上来讲,三者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就如同文学里的散文、小说、杂文之区别,体裁虽有差别,但没有高低之分。简单讲,风光摄影是表现自然风景的唯美抒情,风景摄影则更多的是在于主观叙事,景观摄影则在纪实的基础上、更注重了批判性、反讽性、哲学性、幽默性、象征性和隐喻性。我不喜欢大多数人都认为是风景的“风景”,我喜欢寻找和发现大家不认为是风景的“风景”一一那就是社会生活不经意间留下的,与社会、时代有着密切关系的、烙印式的“风景”!它虽是真实的记录,但已脱离了摄影的物理记录性,跨越了现实的羁绊,建立起一种与现实若即若离的视觉艺术。

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那些有才能的艺术家对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对当下文化及环境高出常人的认识,又是善于将思想转化为艺术语言的人。

要搞好这一类的摄影,首先要对当下社会生态有深度的了解和领悟,脑子里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其次,要随时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要有敏锐的发现能力。第三,就是“忠实地记录,艺术地表现”,需要较强的审美取舍能力,甚至把一些看似“不搭界”的事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另一种或多种的言说。最终完成人与景的对话,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好照片是用来凝视的,好照片都是奇迹”。

对艺术进行分门别类,那是理论家的事。作为摄影师,怎么顺手怎么来。像我这类“不三不四”的东西,应该算是传统纪实摄影的延续和拓展吧。其实,纪实摄影的概念非常宽泛,当下早已形成了丰富多彩、多元表达的新局面。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纪实摄影的题材、思维、语言极具“时代性”,摄影师应该站到时代的现场、时代的视角,讲述时代的故事。

摄影需要积累和坚持,但我又极不希望若干年以后,回望我的作品时,只看到时间的长度和艰辛的付出,而是能看到我的思想和智慧,看到我的内心与不同时代间的对话!

劉宇

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

羡慕别人,不如审视自我

在我看来,要分析一个人的摄影作品,首先应该先了解这个人。因为,摄影创作与作者的成长背景和对生活的认识分不开,照片就是他生活的影子。然而,我没有见过樊豹声和孙敏,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年龄、职业以及所生活的地域。摄影师是在照相机后面说话的,也许我们可以从作品中试着读懂他们。

据说樊豹声拍摄的场景很常见,常见到被许多摄影人视而不见,但作者总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为之心动的一刻。在他镜头下,许多是为生计奔波的小人物,但是再庸常的生活也是生活,欢笑伴随着泪水,艰辛蕴含着希望。他们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有享受快乐的资格。相机在他手中,不再是冰冷的金属,而带着人的体温,温暖是可以传递的,他心有所感,观者或许能感同身受。

孙敏的作品则透出一丝幽默和荒诞。在他的照片中找不到“典型瞬间”的视觉奇迹,醉心用手机拍照的他用一种更平和、更细腻、更朴实的心态来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幽默是智慧的闪光,也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能帮我们过难关。我不知道作者本人是不是一个幽默的人,但我相信他的内心一定是有幽默感的。不同人的幽默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语言、肢体或文字。而孙敏则找到了摄影作为他的出口。有意思的瞬间常常不期而遇,当然看到才能拍到,然而很多时候,只有那些心有灵犀的人才能看到。这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笑对人生,实在是生活的高境界。

很难评价,在摄影路径的选择上,他们两人谁的更好。因为每个人喜欢摄影的原因不同,目标各异。作为一项健康的爱好,只要真诚以待,任何选择都是应该鼓励的。

对于摄影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没有思想,而是满脑子标准答案。尽管他们的选题不同,使用的工具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但他们都在诗和远方之外,找到了发现身边影像的心境和方法。不是安排好的生活才是生活,也不是长枪短炮才可以拍摄。正如爱德华·韦斯顿所说“将寻常的题材变成不寻常的作品。”

我越来越觉得,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无论是以前还是未来,没有谁的生活是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每个摄影人的优势恰恰是自己的生活。我们常常羡慕别人,但我们终究成为不了我们所羡慕的人。有些人过着一种生活,却又想着另一种生活,然后错过了现在的生活。羡慕别人,不如审视自我。认清自己的短长,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看见别人看不见的,然后找到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当我们认清了自己,或许就成了新的自己。

我们常说,摄影人不要错过时代,其实生活并不会因为摄影人的错过而停在原地。个人充其量只能捡拾一些碎片,但当无数的碎片重新拼贴在一起,就能构成一幅相对完整的画面。如果在此基础上,能把感性动机转化为理性探究,把个体表象上升为深层思考,把零散经验转化为系统逻辑。我相信,他们的影像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李树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视觉思维与拍攝超越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工具,视觉思维在观看认知中体现规律。

孙敏、樊豹声,一位拍景,一位拍人。他们所看的不一样,寻找的也不一样。

孙敏,近些年一直在用手机拍摄身边的小景,内容很有意思,完成度也相对较高。他是在随时随地的所见所闻、各种现实存在中,寻找能构成意义关系的两种以上的元素,并把他们构成在一个画面里,让画面整体产生第三种意义、甚至第四种意义。这是摄影带来的超出了事物本身意义的一种认知,同时又具有可欣赏性、可审美性。这其实就是他的摄影路径,其有趣之处也在于此。在这些影像里,互相对比,互相生发,互相支撑都是常见的。同时,他会用虚实、远近、大小、色彩等对比手法来为这些影像提供技术支撑。狄德罗的美学观点——美在关系,美在关系的内部,美在关系的提炼中……孙敏的影像对于关系的体现可以说很丰富、很有趣味。

对于广大摄影爱好者来说,孙敏的拍摄是一种可借鉴的摄影路径——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大量可拍摄的内容,但这需要你能够从中发现、发掘。这种方式的摄影,其可贵之处不在于器材和技法的运用,而在于你有足够的“眼力”能“看”出东西来。这需要有一种视觉思维原理在其中起支撑作用——提炼、组织眼前元素,将其组成一个整体,然后再分出其中的主骨架、次骨架,决定性要素、辅助要素等等。

很多摄影人身处一个环境中时,常常会感到没什么可拍,其实是因为没办法与环境形成一种比较主动的关系,被环境所左右。再者就是不能把自己想拍的部分跟周边流变不停的环境区分开来,无法很好地提炼出主题。即便是能够进行主题提炼,也常常因为视觉思维能力不够强大,会在表现力上拖泥带水、不妥当、有欠缺,以至于真正有意思的东西被屏蔽掉或湮没了。所以,视觉思维能力,是一个摄影人应该具有的核心能力,是所有的摄影人都应该重视的。

如何提升视觉思维能力?到路上、车上,随时随地去拍吧,拍出有自己内在规则的,超越事物具体意义之上的那种影像。当然这种训练需要有意识地去做,而不是漫无目的、只求数量的拍摄。可以为自己设定不同的主题,例如拍线、面、色彩……但这些绝非教材上那种关于点线面、色彩、构成的八股式训练,而是需要摄影人主动解放自己的头脑——当你看到一座庙时,庙本身是正方形,你就拍成正方形——这样的拍摄就太过被动了。我们要做的是一种大幅度的,更加自由和开放的处理,摄影的生产力也就体现在这里。

樊豹声的影像更侧重于百姓生活,瞬间、人物关系也是他观看的重点。在拍摄中也有运用虚实、远近等对比,但作者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有时清晰,有时不够清晰。拍人本身就是摄影的难点,摄影史也一直如此。拍人,一方面容易混同于生活,不容易产生审美距离,拍得不精彩就会被认为稀松平常。再者,人最善于伪装,即使不伪装,也是在扮演一个社会角色、职业角色,我们本来想不打扰对方就拍到最精彩的影像,却发现我们根本避不开这种干扰。所以我们拍到的常常只是“记录”而已,很难作为一种人性的发觉、作为一种美的形象来树立。但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恰恰应该是一种超出了角色、职业的,需要有人性的光辉在里面的,一种古典的、一直照耀着我们艺术前进的灵光。

量子力学中提到,一个物质如果没被人观察的时候,他有无数个状态,而一被人观察时,就变成了某一种状态,装给你看,而我们摄影恰好掉在这个量子规律的陷阱里。

孙敏、樊豹声的拍摄,应该都是一种自然生成的过程。拍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且在不断反思、不断寻找,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一个专题。这也是给我们带来启发之处——作为普通摄影人,拍摄时并不用给自己强加太多的目标,有空闲、有兴致的时候就拍,拍得多了,自然会从中提炼出不同的系列。也有很多摄影家一辈子就主拍一个方向上的题材,而恰恰就是这“一以贯之”最后成就了他。所以,坚持是最可贵的,有了时间的支撑,那种有底色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来,也才能形成自己影像的独特力量。

无论是拍景还是拍人,拍摄的过程就是一种收藏生活的过程。拍的过程本就是一种提炼,而当你进一步把几十年的影像编辑整理时,就是进一步的提炼。

这一步一步的过程,很有意思,足以成就一个人,急不得。

猜你喜欢
风景摄影生活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