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本溪市溪湖区委员会党校,辽宁 本溪 117002)
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它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起来。辽宁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的魔掌伸向了本溪湖地区,掠夺这里的煤铁资源,诞生了本溪最早的产业工人。1941年秋,本溪工人阶级队伍中增加了特殊工人这个新成份,本溪的特殊工人主要集中在本溪湖煤矿。特殊工人确实特殊,这些工人不是当地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当中多数是被俘的有着戎马生涯的抗日军人和平民百姓。特殊工人受到的压榨和剥削,其悲惨程度在世界劳工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本溪煤矿特殊工人中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以坚定的无产阶级党性和必胜的革命信念在本溪煤矿特殊工人中建立党组织,领导特殊工人采取各种形式与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把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在抗战胜利前夕成立了特殊工人纠察队,成功举行了武装暴动,保卫了本溪湖煤矿,在东北工运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永远值得后人纪念和学习。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为了支撑长期侵华和太平洋战争,急需大量的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战略物资,东北地区劳动力不足成为日伪当局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掠夺我国东北更多的资源,生产更多的军需物资,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把关内战俘和其他被俘人员作为特殊工人押到伪满的工矿企业和日本军事要塞,迫使他们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日本人在青岛、石家庄、天津、太原、保定等地设立"劳工教习所"等机构,对华北战场上的我八路军被俘人员以及国民党投降官兵进行奴化教育,进行所谓"大东亚共存共荣和王道乐土"的政治欺骗。在进行这种所谓"教化"三、五个月后,由日本军方向伪满洲国的大把头索取重酬后,分别编队押送东北各地服苦役。
1941年以后,由关内押送到辽宁的特殊工人大约有15700人[1],押来本溪的特殊工人主要集中在本溪湖煤矿的茨沟、柳塘两大矿区,大约有4000多人。据伪工矿商3427号卷记载:首批1498名特殊工人于1941年7月押到本溪。原我建屏县大队管理员王庆锁等200多人是1941年底由石家庄押来本溪;原晋察冀三分区二团三营十连副指导员张凤翔等300多人于1941年10月由保定教习所押来本溪;原晋察热辽二分区五台县游击队支部书记吕效荣等400多人是1942年春由太原集中营押来本溪;同年8月又有晋南招待所工作人员雷鸣等200余人由石家庄劳动教习所押来本溪;原我山东省平度县委书记陶守崇等20多人是1943年初由青岛押来本溪。押运特殊工人都是乘坐闷罐车,锁上车门,火车一走多少天,车厢内卫生条件极差,夏天臭气熏天,传染病流行,不等到达就有不少人死亡,冬季运送,工人冻饿而死也是常有的事情。这些优秀共产党员的到来,为本溪湖煤矿的工人运动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特殊工人和大批被骗劳工的到来,本溪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由1930年的不到10000人猛增到1944年的62000人。本溪湖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给本溪党组织的恢复和建立做了思想、人员上的准备,也给沉寂的矿山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日伪当局对本溪湖特殊工人的残酷压迫。为了防止特殊工人逃跑和反抗,日本殖民当局在本溪湖煤铁公司设立了特高系、警备系、劳务系、警察所、宪兵队、监狱、矫正辅导院、狼狗圈等庞大的监管系统。日本军警和汉奸把头采取一切手段对特殊工人进行统治压迫。
一是剥夺人身自由。特殊工人被押送到本溪湖煤矿以后,日本宪兵和汉奸把头立即对特殊工人进行身份备案。“50”“70”是八路军被俘人员的代号,“02”是解放区抓来的老百姓的代号,“01”是国民党被俘人员的代号[2]292。特殊工人被圈在层层铁丝网内,由日本人直接控制,完全失去人身自由。特殊工人住在空气污浊、跳蚤满屋、阴暗潮湿的大房子里,连上厕所都要受到严格限制。每个大把头手下都有一批小把头,这些狗仗人势的小把头如狼似虎地对待特殊工人,用皮鞭和棍棒随意打骂特殊工人。特殊工人的生活极为悲惨,劳动更为沉重,简直如同生活在人间地狱,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特殊工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上下班被押送监视、每天在日伪军警、特务、封建把头的皮鞭、棍棒监督下,从事着10到16小时的繁重劳动。
二是经济上残酷剥削。特殊工人每月只发给极少工资,连吃饭都不够,汉奸把头对工人们这点工资也挖空心思地盘剥,他们通过设赌抽头的手段,让特殊工人手中难攒分文。把头们认为特殊工人攒钱容易逃跑,囊空如洗就寸步难行。
三是生命没有保障。特殊工人在矿井内缺乏安全生产的基本条件,伤亡事件接连不断。加上卫生环境差、瘟疫流行、牛马般的劳动、恶劣的居住条件,使特殊工人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患病得不到及时治疗,不死就得干活,有的工人没死就被扔了出去,无数工人被夺去了生命。死亡的劳工连棺材都没有,尸体被扔到荒山野岭任凭野狗啃咬。日伪统治下的本溪煤矿到处尸横遍野,白骨累累、万人坑迅速形成。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时,整个本溪湖矿区特殊工人将近半数死亡,仅1942年4月26日本溪湖煤矿发生的世界上最大的一次瓦斯爆炸,特殊工人就死亡276人[2]294。
特殊工人党组织的建立。特殊工人面对日伪的残酷统治,不断进行逃跑和怠工斗争。这些斗争既分散且规模较小,导致许多工人在斗争中被日本军警和汉奸把头折磨而死。因此,本溪湖煤矿工人阶级迫切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把工人团结起来,同日伪反动当局进行斗争,身陷绝境的特殊工人,面对残酷的现实,除少数人悲观失望,大多数人是宁死不屈。特殊工人中的共产党员虽然和原来的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他们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自发联合起来,建立起特殊工人的党组织,成为领导特殊工人展开斗争的核心力量。一是建立了茨沟煤矿特殊工人党支部。1942年,茨沟煤矿特殊工人中原五台县七区区委书记吴英、基干游击队支部书记吕效荣、工会干部武春年在相互了解考查后,秘密建立党小组,吴英同志任组长。特殊工人中原静乐县八区区长郝振光和原建屏支队管理员王庆锁,在工人中秘密活动,于1943年5月1日成立了有王庆锁,赵登录、李金波、赵壁、李运等同志在内的党小组。到1945年,根据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成立了茨沟煤矿特殊工人党支部,王庆锁任支部书记,共有180多名特殊工人恢复了党组织关系。二是建立柳塘煤矿特殊工人党组织。1942年秋,柳塘煤矿特殊工人中原中共冀东五分区地委书记王伯生和武邑县县委书记信孟卜先后结识了田宝林、张顺,他们经常在一起研究工人们的处境,开展积极有效的斗争,主要任务是组织工人们集体逃跑,到关内找八路军,在东北找抗日联军;教育特殊工人、不赌博、不嫖妓;设法照顾身体不好的工友,反迫害,争取合理待遇,设法破坏生产。不久,信孟卜病故,王伯生逃出本溪湖煤矿,找到了八路军,牺牲在战场上。特殊工人共产党员田宝林、张顺按照王伯生、信孟卜的指示,建立了临时党支部,张顺任支部书记、田宝林任支部委员。这时孙少勇、杨锡岳、张凤翔也成立了党支部。不久,杨锡岳与张顺、谭庆高、裴正国取得联系,经过商议,大家一致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有必要将各党支部组织起来统一行动。于是在张顺提议下,成立了柳塘煤矿共产主义领导小组指挥部,成员有孙少勇、张顺、裴正国、谭庆高、邓伯图、田喜文等。在共产主义领导小组指挥部的领导下,柳塘煤矿党组织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成立了6个党小组,雷鸣、裴正国、康正德等成立了工人联合会。这些党小组和工人联合会都与共产主义领导小组指挥部有着单线联系,并在指挥部领导下进行工作。由于逃出本溪煤矿这座人间地狱,寻找八路军和抗联部队是当时党组织领导工人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一些党小组成员逃出本溪煤矿后,剩下的党员又自觉组建新的党小组或参加到另一个党小组,继续坚持对敌斗争。本溪湖茨沟、柳塘煤矿特殊工人党组织的建立,给本溪人民和工人群众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指明了斗争的方向,充分展示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强大的历史作用。
1942年到1945年八一五光复,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和经济掠夺,党领导特殊工人与日本侵略者和汉奸把头进行了殊死斗争,在这种特殊的及其残酷的斗争中,茨沟、柳塘煤矿特殊工人中的秘密党组织成为领导本溪湖煤矿工人斗争的指挥中心。党组织领导工人阶级的斗争,争取和保护工人们的生存与人权,打击了日本军警和汉奸把头的嚣张气焰,破坏、阻止和减少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本溪资源的掠夺,给灾难深重的本溪湖煤矿带来了光明,把本溪工人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党领导特殊工人进行斗争的主要形式有:
一是组织特殊工人逃跑。虽然特殊工人被围困在电网之内,但是为了生存,党组织把工人们团结起来,想尽办法组织工人逃出本溪煤矿这座人间地狱,到关内找八路军,在东北找抗日联军,参加抗日斗争。有的特殊工人收买看守警卫和跟班把头,争取上小班和三班,上坑后借电网没电的机会逃跑。有的借亲属和朋友的关系掩护逃跑。茨沟特殊工人孙连甲等人将跳板晒干压住电网,保护工人们安全逃跑。
二是组织工人破坏生产。为了生产更多的煤炭,日本侵略者根本不顾特殊工人的死活。党组织工人采取磨洋工、放空车、泡病号,破坏设备、制造事故等方法,千方百计破坏生产,不给或少给日本侵略者出煤。磨洋工是工人们同日伪把头斗争经常采取的措施,二把头和监工用皮鞭棍棒督促工人挖煤,工人们便派人放哨监视鬼子和把头,他们来了就应付一会,他们一离开,工人们就不干活。工人们还故意结伙打架,减少采煤人数,影响入坑时间。他们破坏生产工具,经常割坏运输皮带,拆毁小铁道,造成翻车事故。向电机里扔沙子,造成停机。放空炮,只有声,不出煤。装煤车时放空车或故意把石头和工具装进去。有时虚报生产数字,应付日本监工和把头检查。
三是组织特殊工人开展争取人权的斗争。特殊工人每天从事极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吃的却是发霉的高粱米和橡子面。党员们就组织他们开展绝食斗争,工人们对日本监工说,这样的窝窝头我们不能吃,上不了班。你们能吃几个我们就吃几个,吃了再上班。你们要不吃我们也不吃,不吃饭我们就不能上班。日本监工拿起橡子面窝头咬了一口没有咽下去,苦得直咧嘴。工人们就此闹了起来,日本煤矿当局没办法只好让工人改吃苞米面掺橡子面的窝窝头,生活得到改善。
四是打击日本监工、汉奸把头的嚣张气焰。柳塘党小组长康正德带领吴全福在井下乘无人之机,将单身日本监工打死,埋起来,弄得煤矿当局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查不清,找不到,使日本人不敢单独行动。当汉奸把头殴打工人的时候,党员就组织工人故意打群架,借混乱之机狠狠地打把头。茨沟煤矿大把头张全清对工人心狠手辣,外号"张扒皮",工人们凑钱买通了日本人,告了他的状,让他蹲了一个月的牢,出来后对工人就不那么凶了,尝到了工人们的厉害。
党组织领导的本溪湖煤矿特殊工人的反日斗争,使工人们生存环境有了改善,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本溪湖煤炭资源的掠夺,有力支援了抗日前线的军事斗争。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本溪湖煤矿日本军警还掌握着武装,日伪军随时可能对特殊工人进行屠杀,破坏矿山。面对突变的形势,特殊工人党组织沉作应对,开展斗争。
一是召开会议,分析形势,做出决策。8月19日,茨沟特殊工人党支部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对原党支部做出调整,选举陶守崇为支部书记,邢房银为副书记、郝振光为支部委员。会议决定日本人在投降前夕很有可能铤而走险,屠杀工人,大家不要慌乱,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日本人如果销毁罪证,破坏工厂,要坚决阻止,等候上级来人接收,让上级了解特殊工人的生活和斗争情况;向日本人提出由特殊工人维持治安,保护工厂、矿山和一切设备,一切管理权交给特殊工人;将特殊工人武装起来,举行暴动,号召所有拿过抢的人都参加工人武装,每名工人准备一个镐把当武器,联系柳塘煤矿特殊工人共同行动。会后,在党支部统一领导下,各项工作迅速展开。
二是做好统战工作,成立工人纠察大队。特殊工人党组织首先面临的是如何把工人组织起来。本溪湖煤矿特殊工人中有一多半是国民党被俘人员,这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何将国共两党被俘人员统一到一个组织内,共同完成武装暴动,如何掌握对工人武装组织的领导权以及今后工人队伍发展方向,是摆在党支部面前的首要问题。党支部认为,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出发,吸收国民党有影响人员参与组织和领导工人暴动工作,这将对暴动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保证中国共产党在工人武装内的领导权,可实行政委制,在重要职位上安排中共党员干部。党支部研究了工人组织机构和各组织领导人选,并将工人组织定名为本溪工人纠察大队。特殊工人中有个管总务的叫贺觉民,此人原是国民党中校参谋,曾在杨虎城手下干过,受过共产党员影响,为人朴实,在国民党被俘人员中有一定威望,如果让他担任工人武装主要领导,必将争取更多人参加暴动。于是,党支部拟定他为工人纠察大队大队长人选,经过与贺觉民磋商,贺觉民同意担任大队长,但对实行政委制提出异议,反对由共产党员担任教导员和军事教员。经过斗争,贺觉民最终同意了党支部关于组织机构和领导人的安排。柳塘煤矿特殊工人也组织了工人纠察队,派人到茨沟联系,两个煤矿的特殊工人纠察队联合起来,组成4个纵队,人数达2000余人。本溪煤矿工人纠察大队成立大会在茨沟特殊工人辅导班所在地举行,会上发布《告全市人民书》,宣布工人纠察大队保卫国家财产,维护社会治安的宗旨。此事轰动本溪湖市区,市民们奔走相告,欢声雷动。
三是发动特殊工人武装暴动。工人纠察大队成立后,大队长贺觉民、副大队长陶守崇和副官傅树恩以保卫矿山为名向日本守备队和警察署要枪,遭到拒绝。1945年8月22日,纠察大队的工人们手拿棍棒和仅有的一支手枪,分三路举行了暴动,一路上不断有工人群众加入,工人队伍声势浩大,浩浩荡荡,沿途遇到的日本人和把头被打得抱头鼠窜。工人们首先缴了铁路警察的抢,然后将本溪湖煤铁公司株式会社大白楼包围起来,从地下室搜出1000多枝枪,工人们立即武装起来。本溪煤矿工人纠察大队的行动使日本驻本溪湖守备队惊恐万状,忙调兵对工人纠察大队进行镇压。特殊工人纠察队将日本守备队的三辆汽车团团围住,用镐把击打日本宪兵,最后迫使日本守备队将武器交给工人纠察队,工人们才允许他们逃回兵营。工人们在党支部的统一安排下,立即开赴矿山各重要部位,进行护厂护矿,维持社会治安,制止社会上有人乘乱哄抢物资的行为。党领导本溪湖煤矿特殊工人举行的武装暴动,粉碎了日伪残余势力垂死挣扎的美梦,保护了矿山,维护了社会秩序。1945年9月,工人纠察大队派人去沈阳与八路军取得了联系。9月18日,冀热辽16军分区21旅政治部主任张瑞林同志来到本溪湖,将本溪湖特殊工人纠察大队正式改编接收为军分区21旅62团,约2800人,部队的陈协同志任团长,邢房银任副团长,张瑞林同志任团政委,陶守谦同志任政治部主任。在本溪期间,62团发展到6000多人[2]308,这支英雄的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屡建战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一批入朝作战,为新中国的建立和保家卫国做出了贡献。
[1]中央档案馆.东北经济掠夺[A].北京:中华书局,1993.
[2]本溪市溪湖区政协第四辑文史资料[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