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栋,姚瑞平
(1.沧州师范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2.河北沙河市统计局,河北 沙河 054100)
新型城镇化强调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打造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模式,以取代资源过度消耗的不合理的传统发展模式,逐渐消除城乡协调发展在体制方面的障碍,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地区经济差距[1].
2016年沧州市城镇化率达到50.6%,比2015年增长2.14个百分点(2005-2016年年均增长1.27个百分点),增速排在全省第二位,但低于河北省的城镇化率2.72个百分点.要实现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的目标,还需年均增长2.35个百分点,压力仍然较大.2001-2016年沧州市城镇化发展迅速,但均低于河北省城镇化率.如图1所示,沧州市城镇化发展起步晚,发展快,但明显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图1 2001-2016年河北省和沧州市城镇化率趋势图
选取反映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四大类共14项指标[2],构建沧州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其中城镇化率、二三产业就业率、人口三个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4-2016年度的《沧州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余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04-2016年度《沧州市统计年鉴》.对初始数据做正规化处理,利用熵值法计算出14项指标的信息熵、冗余度和权重值[3],如表1所示.
表1 沧州市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体系
从14项指标最终权重值排序看出,城市建设用地占市辖区面积比重、万人拥有医生数、万人拥有床位数分列前三位,其它指标的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人口、人均建成区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人均GDP、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城镇化率、城市人口密度、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率、人均铺设道路面积、人均工业生产总值、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由此看出,土地城镇化和生活转变是沧州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因素,2004年以来沧州市城镇化进程以土地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进程中医疗水平的提高为主要特征;人口城镇化进程,特别是城镇化率逐年增长;经济城镇化进程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较弱.
表2 沧州市城镇综合发展与各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
分析表2及表3数据可得,2004-2015年人口城镇化子系统协调度整体稳中上升,且协调度指数在四个子系统中最大,这与城镇化综合指数与人口城镇化指数相关系数达到0.99有很大关系.从发展度看,沧州市人口子系统的发展度一直呈上升的趋势,由2004年的0.655增加到2015年的1.255,是四个子系统发展度指数最大的.协调发展度整体上升且最大,参考表3,沧州市综合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由最初的濒临失调转变成中级协调发展型[5].
表3 城镇化与子系统协调发展度分类
2004-2015年经济城镇化子系统协调度呈现先增加后下降再增加的变化态势,且协调指数在四个子系统中最小.发展度及协调发展度整体上升,但在四个子系统中指数最小,说明沧州市城镇化综合发展和经济城镇化发展协调性差.从实际数值来看,城镇化发展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
2004-2015年土地城镇化子系统协调度呈现出波动式的变化态势.2004-2010年,土地城镇化的主要因素城市建设用地占市辖区面积比重指标由最初19.13%增长到22.95%,年增长率近0.546%,低于指标人口城镇化率的年增长率1.36%(见图1)以及经济城镇化主要指标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14.29%,同时政策要求城市建设项目的用地必须经省级或者更高主管部门审批,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城市用地扩展的势头,使得这几年间综合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度呈现波动性下降的趋势.2011年至今沧州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刺激了居民对居住环境改善的要求(人均建成区面积的提高和绿地面积的扩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等条件的需求,这反过来又刺激了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进而导致协调度呈增加趋势.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明显高于经济系统的发展度指数,说明土地城镇化和城镇化综合发展基本同步,属于中级协调发展型.
2004-2015年社会城镇化子系统协调度发展趋势不明显,但数值均低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说明教育、医疗等社会方面发展与城镇化发展协调水平不高.从实际来看,教育和医疗发展水平略高于城镇化综合水平,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说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综合协调发展水平逐年增长.
加快城镇化速度是沧州市向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在城镇化进程中必然伴随着许多问题,其中土地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是很重要的方面.城镇化进程实际是人口、经济、土地、社会的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6].通过观察和比较沧州市与河北省城镇化现状(见图1)及其综合水平与各子系统协调发展度(见表2),经济城镇化与综合城镇化协调程度相对较差,综合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及社会城镇化协调发展度一般.
为加速推进沧州市城镇化进程,我们建议,将沧州周边县(如沧县、青县、南皮)划县为区,建立沧州城市圈,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城市规划的道路边上建房子,增加公共道路和路网密度;放宽城市居住政策和户口政策,优化人才引进制度,加大城市常住人口比重;提高土地城镇化规模,人均城镇建设用地90-110平方米,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来保护耕地,确定的18.65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守住,不能突破,而且要实行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实施人地挂钩,对已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不能随意占用,采取跳出去串联式、卫星城式发展,把好山好水好田融入城市、融入市民生活,要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建设用地要“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要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促进城市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确保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不违背国家关于控制土地“耕转建”规模和数量的政策,扩大城市建设用地比重.重视沧州的教育和医疗,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利用北京和天津在医疗、教育、人才等方面的丰富资源,扩大区域合作,推动城市间的协调配合,优化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提高沧州市城镇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邢树军.沧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02):86-87.
[2]胡琳琳.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其动力因子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1.
[3]关伟,刘勇凤.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时空演变[J].地理研究,2012,(11):2044-2054.
[4]倪维秋.新型城镇化及其协调度发展测度——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7,(08):317-323.
[5]罗霞,周燕.江苏新型城镇化现状及综合评价[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06):117-120.
[6]郑磊.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实证研究——以陕西省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