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的疾病,约3/4患儿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症状迁延反复,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发育[1]。有研究[2]指出,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细胞免疫功能失衡发挥重要作用,患者机体存在多种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失调。目前临床常采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但有效率仅达到66.7%[3-4],为进一步探讨儿童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本研究纳入43例慢性荨麻疹患儿,采用地氯雷他定联合中成药免疫调节剂玉屏风治疗,并观察其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变化,探讨该疗法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安徽省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43例慢性荨麻疹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地氯雷他定联合玉屏风治疗,其中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龄1~14岁,平均(5.73±3.82)岁,病程6周~1.5年。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2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1~12岁,平均(4.81±2.72)岁,对照组儿童无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病史。对照组和荨麻疹儿童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5];②在治疗前1个月未使用免疫增强剂或抑制剂,未使用糖皮质激素,5天内未服用抗组胺药物;③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其他系统性疾病;④本研究均获得患者和其监护人知情同意。
1.2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联合中成药免疫调节剂玉屏风治疗。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海南普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605049)口服,每日一次。1~5岁儿童:每次1.25 mg;6~11岁儿童:每次2.5 mg;12岁及12岁以上:每次5 mg。玉屏风颗粒(广州环球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60712)口服。<3岁,每次2.5 g,3次/天;≥3岁,每次5 g,3次/天。总疗程2个月。
1.3TNF-α水平检测方法观察组患儿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采静脉血3 mL,肝素抗凝,分离血清,-20℃冰箱保存待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TNF-α水平,试剂盒由西门子医学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4疗效评价观察组患儿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时进行症状和体征评分,评分依据瘙痒程度、风团数目和风团大小[6]。瘙痒程度:0分,无瘙痒;1分,轻度瘙痒;2分,中度瘙痒;3分,重度瘙痒。风团数目:0分,无风团;1分,风团数≤10个;2分,风团数11~20个;3分,风团数>20个。风团大小:0分,无风团;1分,风团直径<1.0 cm;2分,风团直径1.0~2.5 cm;3分,风团直径>2.5 cm。
1.5不良反应观察组患儿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2个月,观察随访期间患儿头痛、嗜睡、疲乏、视觉模糊、晕厥、黄疸、脱发、多形性红斑等地氯雷他定的不良反应和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发生。
2.1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43例患儿在治疗2月后患儿的瘙痒症状、风团数目和大小计分的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情况比较分)
2.2观察组与对照组儿童治疗前后血清TNF-α水平的比较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血清TNF-α水平(22.98±16.82 )pg/mL高于对照组(8.30±3.65)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2,P<0.05);治疗后2个月后血清TNF-α水平(7.07±3.38 pg/m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33,P<0.05),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1,P>0.05)。
2.3不良反应本组43例患儿治疗后均获得随访,仅有2例患儿出现轻微的嗜睡反应,未经特殊处理,4天后症状消失,余41例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生,以儿童较为常见,表现为皮肤的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症状为皮肤瘙痒、风团[1]。其病因复杂。临床上患儿病程长,易出现反复发作,目前认为,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食物、药物、感染和粉尘接触物等因素。其发病机制可分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大类,其中免疫性因素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2]。慢性荨麻疹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改变是患儿皮肤免疫功能障碍,过敏原引起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性介质[6-7]。地氯雷他定是新型强效抗过敏药,属长效的三环类抗组胺药,可选择性地阻断外周H1受体,从而缓解慢性荨麻疹的相关症状。
中医认为慢性荨麻疹病因多因为患者禀赋不耐,饮食失节或外感风热,引起脾胃失调。研究[8]表明,玉屏风颗粒可以双向调节人体免疫功能,能诱导产生γ-干扰素,提高淋巴细胞数量,调节免疫功能;可以抑制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提高巨噬细胞功能,抑制超敏反应,从而达到抗炎抗过敏反应。同时能提高TH1/TH2比值和抑制TH2细胞的过度表达并对NK细胞活性有增强作用,从而起到了免疫调节剂的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组胺的释放,进而改善全身症状[9]。
TNF-α是过敏性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炎症介质,主要在心、肺、肝、肾等脏器中合成[10]。TNF-α既可活化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趋化血液中白细胞,使其产生更多的细胞因子,还可明显增加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表达,诱导其分泌颗粒蛋白并沉积于皮损处内皮细胞中,从而引起相应的炎症性变化[11-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血清中TNF-α水平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儿血清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TNF-α可能参与了慢性荨麻疹的病理生理过程。
本研究结果提示,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患儿的瘙痒症状、风团数目和风团大小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与丁欣强等[3]研究相似。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佐证了TNF-α在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地氯雷他定联合玉屏风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效果良好。TNF-α可能参与了慢性荨麻疹的发生与发展。由于本文样本量有限,血清TNF-α的上调可能参与儿童慢性荨麻疹发病,血清TNF-α水平的检测将对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本实验标本量有限,血清TNF-α水平与儿童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VIGL B, SALHAT N, PARTH M, et al. Quantitative in
vitro and in vivo models to assess human IgE B cell receptor crosslinking by IgE and EMPD IgE targeting antibodies[J].J Immunol Methods, 2017,449(1):28-36.
[2]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堂实用儿科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726-727.
[3]丁欣强,王晓娟.玉屏风散加味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儿童荨麻疹56例[J]. 陕西中医,2013,34(5):553-554.
[4]刘莹,孔振,郭运达.儿童荨麻疹的病因及诊疗研究进展[J]. 医学信息,2014,27(6):654-656.
[5]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7):514-516.
[6]AZKUR D, CIVELEK E, TOYRAN M, et al.Clinical and etiologic evaluation of the children with chronic urticaria[J].Allergy Asthma Proc, 2016,37(6):450-457.
[7]CUGNO M, TEDESCHI A, FROSSI B, et al. Detection of low-molecular-weight mast cell-activating factors in serum from patients withchronicspontaneousurticaria[J].J Investig Allergol Clin Immunol,2016,26(5):310-313.
[8]王冰,刘卫兵,孙丽伟,等.蔡中药玉屏风颗粒联合安脱达变应原免疫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J]. 实用医学杂志,2017,34(3):218-219.
[9]梁春敏,王贤喜,董群,等.玉屏风散对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血清药理学研究.上海免疫学杂志[J],2003,23(6):385-388.
[10]吕志敢,郭政.肿瘤坏死因子的研究进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37(3):311-314.
[11]OZALP N,SAROGIU I,SONMEZ H. Evaluation of various root canal filling materials in primary molar pulpectomies;an in vivo study[J]. Am J Dent,2005,18(6):347-350.
[12]POSTAL M,APPENZELLER S. The roleo f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Cytokine,2011,56(3)537-543.
[13]杨婧,梁碧华,李润,等.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2,19(16):39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