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峰
【摘 要】论述了春光区块总体为南倾北抬的单斜构造,断层不发育。分析了沙湾组储层特征及其地震响应特征,阐明了岩性体圈闭及油藏识别的“亮点”技术模式,指出了“亮点”模式的形成机理及其适用条件、局限性,总结了沙湾组岩性油藏的勘探成效及其借鉴意义。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at the Chunguang block is a monocline structure with the south tilting and north uplifting, and the fault is not develope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rvoir and its seismic response of Shawan formation, expounds the "bright spot" technique model of lithologic trap and reservoir identification, points out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bright spot" model and its applicable conditions and limitations, summarizes the effect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of the lithologic reservoir in Shawan formation.
【关键词】春光区块;油气地质;特征;勘探;技术
【Keywords】 Chunguang block; oil and gas geology; characteristics; explor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E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3-0185-02
1引言
春光区块位于准噶尔盆地西部隆起车排子凸起,其西面和北面邻近扎伊尔山,南面为四棵树凹陷,向东以红-车断裂带与昌吉凹陷以及中拐凸起相接,面积1023km2。车排子凸起在长期处于隆起状态的总体构造格局下,伴随整个盆地的发育演化而振荡演化,地层整体呈近东西向的单斜构造形态[1]。
2 构造特征
春光区块构造较为简单,基岩顶面及以上沉积盖层均为区域性南东倾的单斜。
3 古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3.1 古近系(E)
古近系沉积厚度整体上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增厚,沉积中心位于研究区东南地区,地层向北西方向上倾尖灭。地层厚度变化反映出地层底面古地势北西高,南东低,地层倾向南东,构造走向为北东-南西向。
3.2 沙湾组一段(N1S1)
研究区沉积厚度整體上由北西或北北西向南东或南逐渐增厚,但此时沉积中心位于研究区南面,地层覆盖全区。
3.3 沙湾组二段(N1S2)
研究区沉积厚度由北向南逐渐增厚,沉积中心位于南部,地层覆盖全区。地层的厚度变化说明沙湾组二段沉积时古地势北高南低,地层沉积倾向向南,沉积区南面地层厚度变化快,地势变陡;东面沉积厚度变化说明地势由南向北先缓后陡,中部区域南部平缓北部变陡,而西面由南向北为陡-缓-陡的变化趋势。
3.4 沙湾组三段(N1S3)
沙湾组三段沉积厚度不大,由北向南逐渐增厚,沉积中心位于南面,地层覆盖全区。沉积厚度变化说明沙三段沉积时研究区古地势北高南低,东面由南向北先缓后陡,西面缓-陡-缓的变化趋势。该时期继承了沙湾组二段的沉积构造格架,沉积稳定,构造变化不大。
4 沉积相分析
4.1三角洲与浊积扇的空间位置关系
浊积扇通常发育于三角洲前缘的前缘沟口或海底峡谷的谷口的斜坡至盆地区域。沉积期,浊积扇与三角洲一般分离发育,大洋中的浊岩可迁移1500km,现代湖盆在三角洲前缘崩塌浊流,与三角洲分离达17km;若发生强制水退或盆地范围小,则三角洲前积到斜坡带,则可以覆盖浊积扇。
4.2 三角洲-浊积扇模式
三角洲-浊积扇的一般模式为:浊积层在前三角洲泥岩斜交反射层之下,随三角洲退积和前积。水下扇在前三角洲和深水陆棚、斜坡泥岩内,上倾尖灭,可以形成岩性圈闭。
4.3 春光区块沉积模式
几乎世界上的所有三角洲前缘,均可发育浊流沉积,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我们通过波形分析及地震相分析,通过砂体扫描解释获得砂体平面分布。
4.4 春光区块沙湾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通过砂体组合包络分析(将具有相同成因、相似特征的砂体组合在一起)可以清楚地看到:①北部为隆起山地两侧内湖棚区发育两个呈舌型三角洲朵叶;②中部斜坡地带,西侧的滩坝(被湖浪改造呈平行岸线、条带状分布砂体,其沉积成因为浊流,分布和形态特征为沙坝,实际上用远沙坝更准确)或-水下扇,与三角洲明显分离发育。③南部为水下扇复合体,多期次、多通道的水下扇叠置而成。主要证据:三角洲-水下扇分界区有陡坡,扇型丘状的水下扇特征,岩性与三角洲前缘一致(崩塌)[2]。
5油气成藏规律分析
5.1 油源条件
车排子地区自石炭纪至新近纪早期整体上处于隆升状态,凸起的主体部位缺失了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只是在其间的缓慢沉降阶段的局部地区沉积了较薄的中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及古近系地层,差异沉积作用十分明显。
5.2 油气输导条件
输导体系作为连接圈闭和油源的“桥梁和枢纽”,在油气成藏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车排子凸起周围与多个生烃凹陷相邻,且长期处于隆起状态,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为周围深洼区生成的油气提供了有利“聚油背景”。油源对比已经证实,车排子地区已经发现的油气主要来自昌吉凹陷的二叠系及侏罗系烃源岩。
5.3 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规律
沙湾组目前已发现的油藏以岩性体油藏为主,其次有断块油藏、断层-岩性复合油藏。岩性油气藏的成藏和分布受沉积微相带控制,受砂体分布规律的控制。
6 圈闭及油藏识别技术
6.1 沙湾组储层发育特征及地震响应特征
沙湾组一段为厚层砂岩,二段为砂泥互层,三段为泥岩发育段,是本区的局部盖層。目前发现的油砂体主要沙二段。沙湾组二段储层主要为滩坝砂岩,单砂层厚度小,多数砂体厚度小于5米。
6.2 砂体追踪及圈闭识别
①储层速度、密度、波阻抗特征分析。随深度增加,沙湾组砂泥岩速度呈增高趋势,沙湾组一段砂泥岩速度分异性较差,泥岩速度均值略高于砂岩,沙湾组二段砂泥岩速度分异性较好,泥岩速度均值高于砂岩;随深度增加,沙湾组砂泥岩密度变化较小,由于沙湾组储层成岩作用差,砂岩密度均低于泥岩密度,二段尤其明显。②储层精细标定。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发现:正常极性显示的剖面,砂岩底通常对应强振幅反射,由于沙湾组局部地层直接与石炭系基岩不整合接触,沙湾组下部砂岩的地震反射湮没于基岩顶不整合面的强反射中,给储层描述工作造成较大困难。
6.3 岩性体圈闭多属性分析与含油气性判识
本次研究以排2井沙湾组二段5砂组岩性体油藏为例,通过多种层属性提取、分析,确定排2井油藏敏感属性。
6.4 亮点特征形成机理与适用条件
①储层地质基础。排2井油藏为滩坝砂沉积,砂岩厚度薄,大多数层厚度在3~5m之间。在纵向上与下部厚层砂砾岩有一定厚度的泥质隔层,上部为大套的泥质盖层,为典型的“泥包砂”。②储层、油层物性特征。据储层物性资料统计:平均孔隙度35.3%,渗透率3625.4×10-3μm2,属特高孔、特高渗储层。③储层波阻抗特征。含水砂岩的速度小于泥岩的速度,含油砂岩的速度进一步小于含水砂岩的速度,造成含油砂岩与围岩之间的波阻抗差异增大,形成强发射。④正演模拟地震反射特征。正演模拟结果表明,排2井油层“亮点”属性特征的形成需满足以下条件:“泥包砂”岩性组合方式且埋藏浅;砂泥岩波阻抗相差不大(砂岩波阻抗略低于泥岩);高孔高渗储层且含高充满度的轻质流体。在这种特定条件下,含流体性质不同引起的地震反射特征变化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突显。
7 勘探成效分析
对于沙湾组的勘探,理论上遵循条带状含油规律,明确各砂组砂岩和尖灭带的分布,寻找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或滩坝岩性体圈闭;技术上利用“亮点”模式,对各砂组砂体进行精细的追踪解释,识别储层和岩性体圈闭,通过综合评价优选目标部署探井。近三年来,春光区块通过综合评价部署探井、滚动探井80多口,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
8结语
春光区块是岩性油藏勘探的典型实例。其砂体的分布受沉积微相带控制,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规律。砂体的条带状分布决定了油气藏的条带状分布,条带状分布规律是春光区块沙湾组油气成藏的基本规律,遵循条带状分布规律部署探井是沙湾组油气勘探的不二选择。
【参考文献】
【1】郑波, 牛文朝, 付代国,等. 春光探区储量增长与勘探效益分析[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5, 29(1):11-13.
【2】朱景修, 罗曦. 春光探区新近系沙湾组成藏主控因素[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6, 30(3):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