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漫谈之庙会趣谈

2018-04-10 02:35徐文龙插图张婷婷
投资北京 2018年3期
关键词:庙会京城摊位

文/徐文龙 插图/张婷婷

京城剪影六话已尽,京都漫谈六话接踵而至。六朝帝京自然非六话能谈圆满,但好在我们不是史家,更非学者,仅仅是北京人谈北京城,泛泛而已。虽是泛泛而谈,但这六话一题也要找个主线。文化跳不出生活,生活离不开文化,所以这京都漫谈,我们就谈谈北京人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故与事。第四期,我们就来谈谈北京庙会。

丁酉年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戊戌年在暖春中迎来了新的篇章。谈到新年,庙会必不可少。邀三五游伴庙会逛吃,是一直以来的京城传统,可庙会的学问,却远不止走马观花这般简单。作为中国的传统民俗活动,庙会在民间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有趣的历史,本期的京都漫谈,我们开年大吉,趣谈庙会。

不过年也能逛庙会

北京的庙会,有据可考的历史能追溯到金元时期。不过彼时的庙会与现在不同,那时的庙会并不只在过年期间开放,而是每逢祭祀之日就会开放。古代寺庙有固定的开庙时间,例如农历的初一、十五,以及各个节日等等,才会大开中门,让十方百姓进庙礼拜。

每当寺庙开启的日子,自然也就是人流量大增的日子。商贩们自然要抢占流量,提前在寺庙周围摆好摊位,大打营销战役。时间长了,庙会这种营销体系自然形成。于是每当开庙的日子,除了烧香礼拜之外,逛庙会也就成了百姓们消磨时光的好去处。

不过这也依然是后话,因为商业化气息浓重的庙会直到明清时代才渐渐盛行,而在这之前,庙会的主要内容是“赛神会”。

佛道二教在我国普泽四方,信徒广众。逢年封节以及宗教节日内,两教则均会展开一些大的庆典活动。而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这些宗教仪式也就增加了一些娱乐的内容, 如音乐、出巡等等。如此,除了信徒之外,寻常百姓也可以参与其中,扩大了影响力。

到后来,这种活动走出了寺庙道观,一路走到民间。北魏时期的“行像”活动即是如此。所谓“行像”,就是把神像披上彩衣,放在彩车上到城内供人观瞻行礼。所以这种活动又称“行城”或“巡城”。这样的活动愈演愈烈,民众呼声很高,于是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也更繁复,渐渐成为了很重要且很有地位的民俗活动,这是庙会形成的基础。

及至前文提到的明清时代,商业化元素加深,庙会也就慢慢定型,但仍有别于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京城庙会

彼时京城共五大庙会,分别是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火神庙、土地庙,统称“五大庙市”。随着民国历史前行,受到时局影响,庙会文化在京城呈现颓势,但隆福寺庙会却逆流而上,依然红火兴旺。

原来的庙会确实有别于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主要的区别在哪里呢?首先是内容。现在的庙会主要是走马观花的“逛”,和没完没了的“吃”。但是彼时的庙会主要内容则还有五花八门的“玩”,以及目不暇接的“乐”。

那时的庙会,艺人表演要占一定比例。唱大戏、武术、杂技、魔术……各类表演层出不穷,艺人们各样绝活屡屡上演,足以使观众大饱眼福。此外就是各样游戏分门别类层出不穷,比如套圈的、抛绣球的、转盘的,各式各样不一而足。

除此之外,在商品买卖上也和现在的庙会有所区别。彼时的庙会除去日用百货、旧货杂物之外,每个庙会还有特有产品。《旧都文物略》记载:“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庙木器竹器,皆属特有。”而《京都竹枝词》中也对护国寺特有的玉器商品有所记载:“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如此,各个庙会的产品十分鲜明,在杂货之外,每个庙会还有特定的售卖种类,增加了很多意趣。

除去普通的形式内容以及商品之外,彼时的庙会与现在不同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宗教性的活动。所谓庙会,必是依寺庙而兴,这前文也提到过了。所以在庙会上一些祈福和迎新的小活动也十分受人喜爱,并且百姓多喜参与。谈到这里,就必须要提白云观庙会了。

其实到今天,白云观庙会摸石猴和打金钱眼这两个活动也还是十分受人喜爱,但是原来的祈福方式却不止这一项。那时逛白云观庙会,各种祈福方式是有顺序的,进门先要“摸石猴”,据说摸了石猴可保全年平安。然后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打金钱眼,一个巨大的金钱,方孔之中系一金铃,打中者顺顺当当,新学可万事如意。再往前走是顺星殿,这里可以求福求签,还可以在本命星前祷告,求得一年平安,这也是一项祈福活动,名为“顺星”。

这类活动,现在各个庙会已经很少见了,不过这也是由于庙会淡化宗教内容,从寺庙中迁出的原因。而谈到庙会的迁出和定型,则还要说回到隆福寺庙会。隆福寺庙会之所以能够在民国时期逆流而上,主要是因为它的形式首先产生了转变。这是因为隆福寺庙会最先将庙会中繁杂的功能剥离了出来,最先提炼了“聚焦”意识。摊位收费即可固定、买卖需有秩序、各类商品不能单一……一系列的措施使由于时局动荡而无心顾及宗教活动的人们,能够在庙会上满足生活商品的购买需求而且价格低廉,是隆福寺庙会能够逆流而上的根本。而隆福寺庙会,也最终为京城庙会定型,成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越逛越累的庙会

庙会传承千年,到今天,似乎有点儿越逛越累的态势。大家都会去逛,但是逛完又都会喊着没意思匆匆回家。虽然逛庙会是图个热闹,但逛得有趣自然也很重要。可庙会的同质化和去娱乐化越来越严重,这导致了春节庙会虽然游客很多,但体验满意度并不太高。

拼图、风车、猫耳朵、望远镜、毛绒玩具、文玩、戒指……有人统计了2010~2016年的7年间,北京每个庙会都会出现的产品,最终罗列结果居然多达40多项。也就说你在龙潭湖庙会看到的商品,在厂甸庙会还能看得到,你在厂甸庙会买到的东西,在地坛庙会一样会出现。这和旅游区零售商品同质化相同,一样让人觉得千篇一律。

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成本转嫁。庙会的摊位费逐年递增,一度达到了30万的高价。这样的价格,让商户不敢也不能去挑选一些虽然具有特色但市场不成熟的产品售卖。于是乎这些成本只能体现在商品选择上,有成熟市场、普适性强的商品自然就走进了货架。这也就是同质化严重的根本,也是庙会越逛越累的原因。

其实举措也有人在做,例如2017年,北京市政府推出十大主题庙会,地坛打造皇城文化;龙潭庙会以冰雪运动为亮点;通州运河文化庙会把传统庙会与运河文化相结合……诸如此类,也是一种改变,但可惜的是执行层面力度衰减,在文化外壳之下,商品同质化的内在稍有控制但依然严重。另外,减少摊位也是一种办法。摊位的减少,使过剩的同类产品站在门外,增加了商品门类,同时有做精的趋势。不过摊位减少的同时,似乎商品的筛选没有得以控制,所以只是起到了减少过剩的作用,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意义。

不过人们起码感受到了改变,同时各个庙会自身也在求新求变。例如圆明园的皇家庙会,厂甸的文化庙会等等,在庙会影响力虽然不减但口碑日益缩水的当下,这种变化,势必会为京城百姓带来新的过年体验。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笔者这篇文章就写到这里了,正月里若大家去逛了庙会,一定感受了节日的气氛,也增添了几分喜气。文末岁始,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猜你喜欢
庙会京城摊位
水果摊的主人
一号摊位
新年智慧庙会
元宵节,逛庙会
京城之夜,文化之夜
2019京城维修店发现之旅——华北车圈京城探秘
庙会经济
母亲的摊位
闹中取“景”话庙会
京城:请听雕塑家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