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安斌
史安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当前,西方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理论体系受到严峻挑战。研究习近平的新闻舆论思想不仅是一个政治任务,也是全球思想界学术界新闻界所期待的“中国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华社履行了国家高端智库的使命,这个项目在全球范围内也会产生影响。
《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一书优点众多,其中特别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这本书对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思想的演进脉络做了系统梳理,这在我的印象中尚属首次。挖掘了《摆脱贫困》(即“宁德讲话”)《之江新语》《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等一批历史文献,与总书记上任后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十九大报告的最新精神形成“互文”,这在同类研究中是一个“亮点”,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系统性、完整性。
我理解,这本书既体现了新闻界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向青年一代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院的学子普及和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思想的蓝本。在我看来,“千禧一代”的数字原住民才是最应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思想的“目标受众群”。《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一书提纲挈领,行文布局践行了总书记倡导的“短时新”的原则,非常适合青年读者阅读。为提升传播效果,我建议,在适当时候,每个章节可以仿照社交媒体格式,加入“列表体”的摘要,把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思想的精髓用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例如,我自己在研究总书记外宣思想时,有一个不成熟的概括:三个“势”、三个“新”、三个“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这样的表达方式更易于读者接受和吸收。
从受众定位角度来说,我再提一个长远的思路。从我个人观察来看,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达沃斯讲话后,越来越多的国际政要和主流媒体评价他为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领袖,我相信这个“期待视野”会进一步强化,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因此,在传播总书记的新闻舆论思想上也要有“全球视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发行了625万册,这本《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也是写给全球读者看的,将来要筹划出版外文版,并且根据国外受众接受习惯和国际新闻传播学界关注的热点做一些必要调整。
学习《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还要和当下新闻界的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结合学习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我认为,2018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新闻舆论工作重点应放在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是新闻舆论工作者如何认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从更宏观的视野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也是中国领航“新全球化时代”的起点。全面认识和准确掌握这两个“新时代”的概念内涵和实践启示意义,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尤其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过程中谋划新思路、施展新作为和呈现新气象打下了坚实基础。
对新闻舆论工作者而言,要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准确理解这一论断对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作的意义。一方面,要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思路来理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基本矛盾出现的变化。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构与转型,尤其是中国领航“新全球化”进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是新闻舆论工作者如何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伟大斗争”。我们仍应清醒地看到,虽然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秉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争论”“韬光养晦”的总体思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发展成就。然而,与之不相称的是,国际舆论对于中国“唱衰”“崩溃”论调仍占上风。最近,欧美智库、媒体和学界以“锐实力”(sharp power)概念为基本框架,发动新一轮舆论战,对中俄等国近年来为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所做的各种努力妄加指责。按照他们的界定,所谓“锐实力”是“威权势力”采用“收买、审查、操纵、胁迫”等“非常规手段”对目标国家或群体施加影响,它不同于“软实力”,后者主要使用公共外交、媒体传播、文化交流等方式赢得对象国的“民心公意”。
“锐实力”概念是在世界进入中国引领的“新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所体现的是西方知识界和精英阶层面对全球变局的“影响焦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锐实力”之争也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对外传播和公共外交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短板。按照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所做的新判断,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新闻舆论工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国内外民众对大力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和全球文化领导力的美好期盼与当前我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在传播内容、方式和手段上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2009年以来推进的加强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工程,有效地缓解了这一基本矛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国的国际形象相较之前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也应看到,当前全球新闻舆论场“美英垄断,西强东弱”的基本格局依然没有变,国际主流媒体对于中国根深蒂固的误解和偏见依然没有变,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两个“没有变”以及前述我国新闻舆论工作基本矛盾的变化,是未来中国更好实施对外传播的战略目标和开展相关理论研究的根本前提。
面对新一轮以“锐实力”为主题的舆论战,我们应当大胆破除以往外宣工作中“不争论”“去政治化”的思维定势,跳脱西方媒体和思想界的“议题设置”,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以“突破遏制、回应挑战、补齐短板”的“睿实力”迎难而上,积极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内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谋划新思路,施展新作为,呈现新气象。
第三是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主题宣传,加强和改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也包括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对外传播,寻求中国政治文明对外传播的突破口。在当前的国内外情势下,如何在中国政治文明的对外传播上进行富有创新性的“破题”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不争论”“特色”“例外”之类的权宜之计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全球新闻传播的变局。我们需要从内容、策略和效果等层面上对中国政治文明的对外传播进行全面的反思和深入的探讨。具体到2018年,我们在进行“改革开放40年”主题宣传中,要跳脱西方媒体和思想界的“议程设置”——即中国只有经济改革上的成功、没有进行政治改革,充分挖掘改革开放具有的政治文化意义和“中国模式”的普适性和世界意义——尤其是给众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启示意义。 (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