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峰
[摘 要]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高校大学生也逐渐将获取信息、交流沟通渠道转向了新媒体,新媒体也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深刻地探索分析新媒体下高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充分利用新媒体,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 键 词]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0-0220-01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收集、传播信息等手段发生重大变革,只有正确认识新媒体这把双刃剑,不断分析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同时要不断改进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观念,进行相应的对策分析也成为必然。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1.新媒体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平台包括互联网平台、以手机为终端的媒体平台和以数字电视为基础的媒体平台,各种平台拥有丰富的校内外的各种信息,不仅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社会信息,而且有大学生专业知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信息,包括国内外的最新形势及发展等信息,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其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2.新媒体开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QQ群、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工具,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深入开展教育引导工作,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高校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新媒体拓宽了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新、快、广等特点,高校大学生基于新媒体接收和筛选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可以开阔视野,使大学生表现出立体式、发散式的动态思维方式,可以不断提升高校大学生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4.新媒体促进了高校大学生的交流沟通
新媒体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畅通,不仅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和空间,同时新媒体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宽松、自由的交流沟通平台,促进了高校大学生的交流沟通。
新媒体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信息传播的形式和自由广泛的空间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的冲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
1.新媒体影响高校大学生观念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在处理大量信息的时候存在盲目性,不良信息直接冲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认知观念等,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不利影响。
网络资源的丰富多彩及新媒体的方便快捷,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信息,但是也增强了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依赖感,被动接受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替代深入思考和发散性思维。
2.新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新要求
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和深入掌握新媒体的使用,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学识,增强对新媒体的操作能力,在掌握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成长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主动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分析
(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新媒体的使用,通过网络平台关注学生的言论信息,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紧跟时代潮流,及时了解和关注学生喜爱的交流语言和形式,改进教育引导方法,运用新媒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我们要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和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1.以新媒体工具为抓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
以媒体工具为手段,如建立微信平台、QQ群,进行微博互动等,以此为载体和平台不断加强高校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主动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教育形式合力的方式。
2.以新媒体教育为手段,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以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等为载体,充分利用资源和载体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新媒体的能力、提升辩证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學,2015.
[2]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人民出版社,2012.
[3]段志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