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平平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发展和传播势头非常迅猛,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方式成为常态。在新兴的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传统的电视新闻人的培养无法满足新闻传播的速度。主要从融合传播的发展模式和探索新闻传播教育的目标出发,结合理论实际,置身新媒体环境,发展科学的传播教育思想,引导舆论的格局,完善媒体教育教学的技术,发展创新科学,建设一流的师资,保证新闻传播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 键 词] 融合传播;新闻传播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0-0096-02
我国的信息传播领域在2016年发生了巨大的转型,在新闻的传播教育方面也面临着机遇。在新时期,教学内容将如何适应传播技术和媒介形态的格局变化,如何培养新型人才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国家发展形势,坚守和创新成为各大院校把握机遇的选择。这是一个传承和纳新的过程,在坚守的前提下,围绕国家的战略要求,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新闻教育的价值,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强化高校的教育融合,完善教学内容和实践体系。
一、树立服务国家的远大目标
新闻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不论是从技术还是媒介的环境变化来看,新闻媒体的传播是人民不可动摇的旗帜,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也起到了重大作用。与此同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使当代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更加富有中国化,实现了立足国情的创新发展。在高等传媒院校中,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为基础,传播社会正能量与教书育人相结合,不断赋予新闻传播教育新的内容形式。
(一)以媒介为依托
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对新闻工作者立足于中国国情,探索创新的重要价值内涵,展现新的风貌有重要的意义。在2016年,国家领导人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談会上进一步强调媒体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的要求,要抓住机遇,掌握策略等传播理念。现如今,媒介的竞争力不只是内容本身的较量,在新闻实践过程中,真实找出新闻的亮点,提升宣传水平,将信息传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确保能抓住主流媒体的关键。善于用传播的平台,强化国际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国家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因此,新闻记者不单单扮演了记者的角色,还是新闻的传播者,也是中国形象的塑造者,新闻媒体只有掌握了国际话语权,才能在社会舞台上保护中国的声音。中国新闻记者要以特色的文化作为切入口,以优秀的作品作为承载,创新中外共融文化体系。
(二)拓展研究路径
我国研究的路径需要不断进行扩展,新闻传播者引导着科学决策,在“大数据”的统计下,将更多的传统行业进行架构重建,在新闻传播学科中,基于大数据的创新,将数据生成海量模式,进一步作用于新闻传播学科,将传统思维进行改进,将数据作为支撑,作出合理的选择和判断,坚持“求真”的原则性,基于大数据的传播,将更加重视数据应用化,将数据进行提炼,将贴近生活化的内容表达出来,适应分众化和差异化的传播速度,构建舆论新格局。将信息处理和信息的研究方法进行传播,全面提升我国舆论研究和舆论的科学化。
二、完善适应媒介
(一)紧跟新媒体发展
在教学内容和培养体系中,传播主体可以面向全民化,传播的内容可以以个性化的传播方式进行交流,目前的新闻传播教育需要从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将内涵外延,追溯以往的媒介传播,书本的厚度意味着承载知识的多少,在现在的时代中,电子书的普及、二维码的应用,把“大块头”变成了“掌中宝”,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模式。伴随着移动、试听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的新闻传播教育不能固守课本和安于现状,要将新的开发领域和新的研究内容植入课堂,带领学生跟上新媒体的发展速度。
(二)学习新的科学技术,适应融合传播的发展
新闻的传播主要是依靠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平台,传播到大众的视线中。近几年,无人机的拍摄和H5页面的应用逐渐走入新闻院校课堂的视野。很多高校将有积极意义的H5的作品进行创作,在朋友圈内传送,弘扬了正能量。在视听报道中,无人机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为信息的传播展示了其情景的宏观性,更是以更加全面的视角给大众直观的视觉体验,满足了融合时代的传播需要,将来这一技术被引进教育课堂,可使教学跟上传媒行业的发展。
(三)提高实践能力
在现在高校教育中,实践能力往往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新闻传播学科强调实践的能力,将实践应用于新闻教育学科,在新闻报道中,需要用优秀的作品赢得受众的口碑,显示其社会影响力。在新闻院校中,教育需要为传播提供一线的人才,要让学生学习完理论之后,作用于实践,学以致用,真正发挥新闻传播的力量,促进社会的进步。培育应用型人才,将实践的能力和各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的新闻人才。
(四)对新型教材进行编撰
在教育教学中,教材是学生上课必备的学习教科书,教材的编撰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国家领导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要求,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近年来,新闻传播专业教材越来越重视规范化,不断加入新媒体教学,将“中国新闻奖”的很多优秀作品进行示例教学,将文字内容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行上传,还配有H5信息页面,不仅充分利用了新媒体资源,还通过网络科技终端,让其在手机上进行播放。通过网络数字教材进行教学,压缩了书本空间,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让优秀的作品普及教学课堂。
三、创新科学发展观
(一)搭建学术队伍,培养人才
社会的发展永远离不开人才的创造性,立足人才创新,建设一支立足新闻院校的人才队伍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将队伍打造成具有优良传统、视野开阔的队伍,培育一批具有多元技能的融合性人才,适应现在新媒体的发展节奏。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是教学的灵魂,在学生形成理论学习的同时,要专注培养学生的实践效果,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要充分发挥师资的力量,培养满足媒介融合需要的新闻传播优秀人才。
(二)关注前沿动态
新闻教育的前沿性是很多学科无法比拟的,按照中宣部有关高校与新闻单位人员实施“双向互聘”的要求,邀请优秀新闻工作者走进校园,讲解新闻从业的原则、理念和方法,已在各大新闻院校成为一种风气。一线的很多记者直接面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报道,向学生介绍主流媒体关注国家的战略和方向,如何抓住新闻的亮点融于老百姓的生活等,把最新鲜、最前沿的声音带到校园。将记者加入师资队伍,不仅探索了校外培养人才的方法,也逐渐找出了一套适合业内人士传道授业的方法,通过记者全程的实践性教学,将文稿和制作过程进行交流,为新闻学的发展创造了价值。
(三)适应媒介发展的趋势
互联网的发展,推进了社交媒体的应用和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挖掘了其互动交流的深度,现在的传媒,融合了多媒体、多网络等需求,这就要求新闻传播教育培养学生的多面性,坚持主流导向,将学生培养成为又懂技术、又懂采编,而且具有新时期媒体人精神的媒介发展者。学生要学会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新闻的刊发,这样才能产出具有正能量价值和用户口碑的媒介产品。现在的新闻院校在教育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只有在思想上坚持主流媒体的精品意识,在教学中普及先进的科学知识,才能适应融合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基本要求。
(四)承载试听优势
随着传统媒体向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视听元素“融合新闻”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模范榜样,其实这一探究迎合了新闻界的任务,更成为高校新闻教育研究的课题和注重的内容,新闻院校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进行创意融合,完全可以成为探索跨界传播的主力军,将文字与视听元素相结合。利用现代网络的技术,进行单一的文字宣传,突出其重点,通过转化成为传播系列的作品,并通过手机传送,快速高效地传递了信息,解决了传统报道中周期性长、整理复杂的问题。将移动平台打造成为视频转换空间。
(五)融合背景下传播教育坚守与创新
立足于新媒介元素,进行创新模式的发展,在高校优化教育体系。在媒介融合的社會背景之下,产生了多元化的新媒介元素,这些元素都是创新的主要内容。坚守社会背景下的大环境,立足于新媒介元素,把坚守的教育理念和创新融合媒体进行结合,为新时代融合媒体提供了依托。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需要在新闻传播教育的时候,进行全面的创新,从而建立良好的试听传播空间。面对信息传播领域转型和媒介变革的环境,坚守与创新是每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选择的途径。坚守与创新的核心是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坚守就是不变,是在传统电视新闻职业操守和传媒建设国家战略方面坚守自己的立场,也是是对新闻传播价值和新闻事实追求的不懈坚守。而创新就是求变,是传统媒体工作者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断发展思路,创新传播多种理念,顺应媒介发展需求,做好新闻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如今,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受众获取信息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二维和三维媒体跨界进入融合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也一步一步趋于成熟。在全国很多的新闻院校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发展局面,将融合媒体的优势得以展示。不论新闻技术如何改变,新闻传播如何迅速,但是新闻价值的导向永远不会发生改变,教育的意义也会更加深刻。从国家的重点工作出发,立足于国情,挖掘新时代的新闻价值,创造新的教学体系,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是新闻传播学教育的使命。新媒体环境下,全民化传播主体、社交化传播方式、全媒体传播渠道成为媒介发展的重要特征。新闻传播者要明确现状,重新定义新闻传播的内涵,适应新环境下的用户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明海.媒体融合语境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17.
[2]顾理平.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支撑与融通[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8):141-144.
[3]白霜.媒介进化论视角下新闻人才技术素养培养研究[D].河北大学,2016.
[4]顾翔.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新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
[5]熊慧,高庆龄,廖晴.福建省高校新闻传播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南传播,2014(8):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