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维,王桂云
[摘 要] 针对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研究提出以“需求导向、能力为本、分类培养”为原则的护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社会需求;护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0-0042-02
分类培养是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诉求,设计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让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成为各有所长的社会人才[1.2],旨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择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而我国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4],人才培养千校一面现象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升级,培养的护理人才不能完全适应人们对健康的多元化需求。因此,有必要根据社会需求在护理专业大类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研究。
一、护理专业实施人才分类培养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深入改革、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人才竞争的国际化,高等护理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满足临床各科需要,还要满足老龄化、社区化及国际化等的多元化社会需求。因此,基于社会健康护理需求,结合护生个人择业倾向及能力,进行护理人才分类培养是一次重要的探索。
(一)实施分类培养是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导向,也是人才培养的直接目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疾病谱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日益多层次、多元化,护理服务领域也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拓展。一方面,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的需求逐步增加;另一方面,护理人才紧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作为“人才”这一产品的供给方,高等护理院校如何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根据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健康需求,进行护理人才分类培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二)实施分类培养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现阶段随着高等护理教育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护生能力、素质不同,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便产生了多元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护生的就业取向及职业预期不同,学生需求及水平不同,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同[3]。第三,长期以来,护理教育基本上是以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人才培养。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入校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而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化。因此,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人难的两难局面。为满足具有不同潜质学生的个性发展,兼顾教育“公平与效率”原则[5],解决这种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失调问题,对受教育主体的多元化需求进行归纳整理分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及就业取向,实施分类培养,既符合护生的差异性和自主性发展需求,又能满足多元化的社会健康需求,避免了人才培养“千校一面”的现象。
二、护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尽管护理领域鲜见关于人才分类培养的研究,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借鉴其他专业领域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护理教育。研究提出以“需求导向、能力为本、分类培养”为原则的护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一)细化人才培养类型,确定多元化人才分类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各护理人才培养单位应在调研区域各类护理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及学生发展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定位,依据多元化的护理人才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聚焦并多样化,具体分为临床护理方向、社区护理方向、老年护理方向、涉外护理方向等,以使分类培养有章可循。
(二)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和重要环节,是开展有效教学的桥梁纽带,是教学得以良性互动的保障[6]。构建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根据护理岗位需求,针对分类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导向”的配套课程体系。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总体可分为通识教育模块、职业教育模块和职业能力拓展模块三个部分。
通识教育模块: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课和人文素质课组成,是为满足学生社会通用能力和素质培养而设计的。学生通过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初步形成观察判断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并明确自己将来的择业方向。
职业教育模块:由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人文社科模块、临床实践模块四部分组成。职业基础模块主要由人体解剖、生理、药理、病理等医学基础课程组成,进行学生所需医学基础知识教育,满足学生岗位通用能力和素质培养;职业技能模块主要由基础护理技术、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急救护理技术、精神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等专业课程组成,为满足学生临床护理能力和素质培养而设计;人文社科模块主要由护理心理、护理伦理、人文修养、美学等课程组成,是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设置;临床实践模块主要是护生的临床见习及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专业教育课程,逐步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置总体上以护理程序为模式,体现整体护理理念,突出实践技能和人文素质培养。在这一课程体系中,部分课程采用分层次教学,学生根据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学习接受能力自主选择,最大限度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职业能力拓展模块:这一课程体系根据需求分别强化临床护理方向、老年护理方向、社区护理方向、涉外护理方向等能力和素质培养,完善相关课程模块,并建立配套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临床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和涉外护理等岗位需求,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要求。
以上課程模块构成了分类培养的三大平台,学生在第一学期主要使用通识教育模块平台,在二、三学期进入职业教育模块平台,第四学期进入职业能力拓展模块平台,重点强化临床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涉外护理等不同职业方向的能力和素质,第五、六学期进行临床专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分别强化临床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护理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三)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1.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护理程序为主线,根据整体护理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环节设计学习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和自我学习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临床思维和临床护理能力,培育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课程设计融入行业及职业岗位标准,系统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结构设计以及综合实践的安排上与岗位能力培养挂钩,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PBL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护理模拟仿真实验情境和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按护理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活动,将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进行融合,将临床真实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完善配套设施,做好分类培养保障工作
随着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细化,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开展,大量的基础工作需要重新理顺,如教学大纲需要重新修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需要深化改革,实现多样化;对实施分层教学的课程,需建立配套的实施方案;学分制度需要完善;教学管理需要信息化、全面化;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等,哪一个方面准备不到位,都有可能影响人才分类培养的效果。
总之,多元化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进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护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开展护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時,既要从宏观上充分分析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人才分类培养目标及要求,又要从微观上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改革,同时还要妥善处理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以适应护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焦留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实施本科生“分类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26-27.
[2]王桂云.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护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4):66-68.
[3]孟令岩.基于就业导向的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19-21.
[4]王若维,杨庆爱,张佩,等.我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及设想[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6):479-481.
[5]汤长胜,朱维霞,程佳.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学生分类培养模式研究:以财经类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7(7):85-88.
[6]林如鹏,颜海波,张宏,等.构建五维课程评估体系 实现课程与教学良性互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