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自强
“江南憶,最忆是杭州。”置身于梅红玲位于杭州玉皇山南静谥的工作室,仿佛置身于青瓷艺术的天堂。工作室作为杭州文保单位大资福庙的东厢房,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园林,其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花草场树木星布其间。而梅红玲因地制宜,把她的作品巧布其间,精致的组合器具,典雅的艺术瓷器,传神的人物雕塑与环境形成了完美的融合。
龙泉,浙西南的一个山区小城,这个小城拥有两张世界级的名片“龙泉青瓷”和“龙泉宝剑”,因而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龙泉在西晋时便开始有烧制青瓷的瓷窑,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著名的龙泉窑系,为宋代中国最大的瓷业中心。龙泉青瓷到明代中期以后逐渐衰弱,但仍然绵延长存。伴随着龙泉青瓷兴衰史,龙泉许多大家族也演绎着自已的兴衰故事,这其中就有梅家。梅红玲的祖父梅福太是民国年间龙泉青瓷界的传奇人物。他既是艺术大家又是经营大师。到解放前期,梅家已然发展成为龙泉最大的几家瓷器行。解决后公私合营中,他又率先响应,成为第一家合营企业。1957年,周恩来总理批示恢复青瓷生产。50多年来,龙泉青瓷又重新踏上复兴之路,而在这复兴之路上,自然少不了梅红玲父亲梅云平的身影。梅云平一生从生青瓷的创作和经营,曾任龙泉国营瓷厂总厂厂长。从小在瓷土堆里长大的梅红玲,青瓷情结已然成为家族的基因,所以在初中毕业时,选择河北轻工业学校(现河北理工学院)陶瓷专业就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中国瓷界,梅红玲梅以“痴迷、大胆、坚韧”的特点让人印象深刻,也因35岁就被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而让同行称羡。
1991年,梅红玲进入龙泉市艺术瓷厂设计室工作,深厚的家学底蕴,对青瓷艺术的痴迷以及良好的艺术灵性,让梅红玲很快在青瓷界崭露头角。青瓷首先是生活的艺术,因而得融入生活。梅红玲早期的作品更多地是在生活器皿领域进行模仿创新。在确定主攻方向后,梅红玲展现出与女性不相符的大胆个性。她在创作时“辩证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开拓性发展”,作品以造形清雅、釉色青如玉、声音如磬而被称誉。但青瓷的本质是一种艺术,因而艺术之美才是它的灵魂。因而自1997年开始,梅红玲把主要精力用于艺术创作并且以人物作为主创领域。她创作的《南海观音像》身姿飘逸、面相慈祥,《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周恩来》神态自然、略带微笑,每一尊都十分地生动,形神兼备。十年磨剑,进入新世纪,梅红玲进入艺术收获期。2001年,梅红玲创作的《故乡的云》荣获了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2002年(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会上,她创作的青瓷作品《春色》被以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为主任的评委会授于金奖。2007年被评为“省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成为年轻的女大师。
在梅红玲的人生定位中,青瓷就是她生命,艺术创作就是她生命的灵魂。
龙泉窑在南宋时烧制出了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标志着龙泉青瓷达到了一个颠峰,此后在艺术上超越南宋成为一代代成泉青瓷艺人的梦想。2008年,梅红玲成功烧制出青瓷“鸟巢”作品,就技艺而言,梅红玲也达到了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她认为,要超越青瓷艺术,要从人文内涵上突破。梅红玲把自己突破之路上的求索分为三个阶段:闭关清修,对话大师,感悟自然。后两个阶段被一位法国艺术家形象的称为背着“中国”(CHINA,陶瓷)去旅行。要提升人文内涵,向国学和美术、书法大师学习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梅红玲经常带着自已大箱大箱的作品,天南地北、国内国外地去跟名家们对话。通过这些对话,梅红玲在不断完善自已的同时,作品的韵味也益发深邃。
丝绸之路,曾经不仅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贸之路,也是三种文明的交流之路,而无论商贸还是文化交流,有三种中国商品起到了符号性作用,那就是瓷器、茶叶和丝绸,而其中的瓷器,更是被西方当作了中国的代名词—CHINA。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东西方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的茶叶、丝绸正重新获得世界性的声誉。而作为曾经的“带头大哥”,瓷器却一直没有恢复曾经的荣光,这让梅红玲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也激发出她内心那种江南文人内敛的倔强:“一定要让龙泉青瓷重现昔日兴盛。”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也让梅红玲更加坚定了自已的使命——让青瓷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