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辅导员“集体备课”为抓手探析提升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2018-04-08 09:08林芝鲁励
魅力中国 2018年50期
关键词:集体备课辅导员政治

林芝 鲁励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017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丰富和发展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形成了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9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体系。[1]

新时代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与日俱增,深度与广度也不断提高。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生管理团队们不断思考创新,部分高校通过辅导员团队协作将“课程化”工作模式引入辅导员工作,旨在通过扩大教学覆盖面、提高教育专业性,来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2]

很多学者和高校都在做有关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足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从很多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足的原因,比如:辅导员任用制度的不完善、辅导员缺乏学科背景和系统专业的培训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较大;辅导员处境尴尬产生职业倦怠[3];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主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相互隔绝,条块分割,各自为战,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体系性[4];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精力投入不充分;网络新媒体信息发布与交流平台(如微博、微信、QQ群等)的出现,很大程度改变了当代大学生信息沟通方式与信息接收习惯,同时也对其信息认知和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新挑战,等等。

在原因分析后也提出了相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举措,如:加强队伍建设、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减少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加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之间的联动,等等。

辅导员日常事务管理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已经占据了辅导员的较多时间,要想做好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需要辅导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注重工作方式方法,我们团队想通过一种方式集辅导员众人之智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校辅导员专兼职并存,其中兼职辅导员的流动性非常大,一般为任期为2-3年,完成一届学生的管理工作后,兼职辅导员就回归专职教师队伍从事教学工作,辅导员工作由新任的兼职辅导员接手。兼职辅导员的高流动性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新任辅导员进入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这些角色相对而言所花费的时间较短,因为事务性的工作我校的辅导员手册中有较为成熟的规定,以及学工系统对于新任辅导员在类似的工作中有较为系统的培训。但是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这几类角色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并且所取得的效果和辅导员学生管理经验的积累有很大的联系。

学生群体在不断变化,学生问题也在不断更新,辅导员队伍也在不断变化,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辅导员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的技能技巧,要注重辅导员培训方法的实效性。作为辅导员队伍的管理者和引领者,不能放任辅导员以自学的状态来获得学生管理的经验和技巧。在我校目前的辅导员队伍中,学工部门对新任辅导员的系统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业年限较长的辅导员都非常清楚,学生管理经验的积累离不开反复历练,在反复的磨砺中,让他们处理学生问题变得较以前更加具有效率性,虽说还不及预想的游刃有余,但与新任辅导员相比较确实有了很多的经验之谈。

所以,在对辅导员的引导过程中向有经验的辅导员请教已经成为新任辅导员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段。我们团队认为,对于类似经验请教的问题不能任其自由发展,变成“个人行为”或“私人问题”。我们应该让成功经验被更多的辅导员所共享,发挥经验最大的作用指导学生管理工作。同时我们团队有共识在于,如果单纯以“填鸭式”的经验分享作为共享成功经验的主要途径,其取得的效果与我们的预期会有相当的差距。因为通过他人分享来把握学生管理经验,某种程度上属于“置身事外”,沒有辅导员“置身事内”的讨论掌握程度更好。我们要把这种成功经验共享,变成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让大家在讨论中统一思想,在讨论中完善解决措施,讨论的过程也是辅导员清晰自身管理思路的过程,更是开拓思维和自我总结的过程。

在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改革中,集体备课被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李谨瑜和赵文钊两位老师在《“集体备课”:内涵、问题与变革策略》一文中谈到,集体备课强调教师之间基于合作探究而寻求教学真义,强调优秀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共生共享,强调凝聚群体智慧生成和创造新的教学。从个体备课到集体备课的转型,实质上是实现教学,从注重技巧,技术方法的安排,到注重科学,艺术和创造的融合。实现由“我的教学”向“我们的教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自2017年10月1 日起施行.

[2]李清晨子,大学生成才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课程化”工作模式浅析[J] 时代教育, 2016-03-08.

[3]潘坡,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第13卷第2期,总第107期.

[4]刘姗,尹世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不佳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12月.

作者简介:

1.林芝(1985年4月),女,籍贯:四川彭州,职称:中级职称,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工商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2.鲁励(1999年10月),女,籍贯:四川彭州,学历: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在读学生,研究方向:心理学。

猜你喜欢
集体备课辅导员政治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集体备课在病理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提高集体备课有效性的途径初探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