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被神化了吗?

2018-04-08 07:10周建平郑莹刘芮梁婷
南方人物周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霍金的诺奖霍金

周建平 郑莹 刘芮 梁婷

霍金去世后,前妻想将他葬于剑桥升天墓园,那是个偏僻地方,适合作为安息地。墓园虽小,但埋葬着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天文学家亚瑟·爱丁顿、约翰·柯西·亚当斯和不少剑桥的老学者。墓园入口处很窄,极易错过。最终,葬礼定在3月的最后一天举行,霍金将在夏天被葬在位于威斯敏斯特圣彼得协同教堂的牛顿墓旁。威斯敏斯特圣彼得协同教堂曾是英国君主加冕登基、安葬的地点,还为杰出人物划出一席之地以见证荣耀。

2005年9月13日,英国爱丁堡,霍金坐在玛丽莲梦露的相片前

霍金离世引起全世界关注,对他的哀悼在中国尤为强烈。大部分公众也许难以理解霍金的研究成果,霍金为何能成为明星科学家?霍金被称为“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这样的判断是否恰当?他的学术造诣如何?为何一直无缘诺贝尔物理学奖?如何评价多年畅销的《时间简史》一书?如何看待霍金的种种预言?

我们采访了几位与他有过接触或对他有研究的学者、编辑以试图解答,包括前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吴忠超,美籍华裔数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孙桂均,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霍金作品在中国的主要介绍人之

一、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刘兵。

1

霍金其人

吴忠超:我最早知道霍金先生是在1970年代早期,国内正处于“文革”时期,报纸上居然狂妄地批判相对论、宇宙论,我认为非常可笑也非常可悲。霍金研究的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被认为是伪科学。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科技大学派我出国学习,霍金接受我到他领导的广义相对论小组,那是当时全世界该学科最好、最有名的研究所。1979年初次见到他时我非常震撼,虽然早已知道他是极度残疾的人。

他评价一篇论文的好坏是看有趣还是无趣。所谓有趣的就是有新意的、开创性的。像宇宙学这样的学科,暂时还只能是纯粹科学,所以根本不考虑实用价值,它在将来一定会与生命有极大关系,不过我们所有人都等不到那一天。广义相对论曾经也如此过,先人不会预料到现在全球定位系统已不可或缺。

霍金以他的幽默克服他的身体痛苦。唯一的一位印度学生结婚,霍金发给他一个电传祝贺,上面写着:你已经学好了相对论,所以你可以把相对论教给你的亲戚。英文中相对论叫relativity,而亲戚是relatives。这就是英国人的幽默。现在这个电传还在这位学生的桌面玻璃下。

我最后一次见他是2017年的75岁生日晚宴。我走到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后院,霍金坐着轮椅和护士一道从草地上过来,傍晚的剑河之畔很美。但我犹豫了下没拍照片,不想破坏这神圣的场景,否则这张照片将是非常珍贵的。我将出版社的礼物交给他时,他面部已经做不出表情了。几百人给他唱《生日快乐歌》,他也没有任何反应。我们总是以为还能再来剑桥为他庆祝80、90岁生日。

丘成桐:2002年、2006年我两次邀请霍金访华。1978年第一次见到他,那时我在做一个广义相对论的重要工作,解决“卡拉比猜想”的证明,当时广义相对论的学者都不大相信数学家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霍金知道后写信邀我去解释研究,他听了我的思路后认为有可能。我去找他时见他很高兴的样子在笑。聊了八小时后他说请我吃好东西,他就爱吃好东西,但他自己吃得狼狈,因为吞咽不下去。

1992年第二次去劍桥见他时,六个护士轮流照顾他,她们争风吃醋。我请霍金去他喜欢的餐馆吃饭,他吃了不到一刻钟就开着电动轮椅回避着用机器打电话。他太太越坐越不高兴,跑过去吵架。原来霍金在电话里跟护士聊天。他太太眼泪流下来,他还是笑嘻嘻的。

孙桂均:那天早上看到新闻知道他去世的消息还有点不敢相信,以为霍金先生想像电影《非诚勿扰》中那样看大家如何给他开一次追悼会,因为他是一位非常风趣幽默的人。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简史》这本书有很多铺垫。1988年书在国外首版引起轰动,那时国门刚刚打开,这样的信息很多,但还没走到把国外书翻译过来那一步。1980年代初,吴忠超先生在剑桥时,霍金就告诉他自己在写一部科普书,并约定他译成中文。1988年,他收到霍金的信和初版样书,很快译完。找了很多家出版社,后来在我们这成功了(版权费为300美金)。真正引进该书是1992年。

 12岁的霍金

社里从1980年代末期开始策划做《第一推动丛书》,《时间简史》放在丛书第一辑第一本,丛书选的都是一流科学家的一流作品。到了1990年代,社会对新思想新科学极度饥渴,我们的书马上引起了关注。我们书的广告语是:懂与不懂都是收获。

2

霍金被称为“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这样的判断是否恰当?他的学术造诣如何?

吴忠超:对这个问题我的立场不是超然的,所以我不能够作评价。这种评价应该让像丘成桐先生这样资格的人作出。他立场超然,是两位近代最伟大的华人数学家之一,而且还对理论物理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丘成桐:他的学问很好,在广义相对论上有很开放性的思想,虽然年纪大了以后比不了从前,但他的贡献很重要,绝对是一流的科学家。可是所谓的“爱因斯坦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这要看你怎么看,物理有很多不同的方向,单从引力方面的研究来讲,他是值得这个称呼的。

江晓原:这样的判断为时过早,因为他那些研究还缺乏实证。我们今天给牛顿、爱因斯坦怎样的科学地位都建立在他们的学说获得实证的基础之上,霍金在科学史上的地位还远远没到能够确定的时候。也许若干年之后,人们会因为另外的事情而觉得他地位更大,比如主张不要主动找外星文明、警惕人工智能。什么是霍金最伟大的贡献、最亮的地方,都可能随着时间而改变。

刘兵:他作为今天世界上一流的科学家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与爱因斯坦、牛顿相比,他们是最顶级的。但成为最顶级的科学家,除了与工作有关,也因为他们的时代背景、学科背景,以及正好处在非常颠覆的学科革命时期。

3

如何评价多年畅销的《时间简史》一书?

吴忠超:为什么霍金的《时间简史》这本书这么伟大?关于宇宙、时空,是所有文明和人类一直感兴趣的主题;霍金的研究生涯引导着这方面的研究潮流和方向;充满了创造的激情,给人以灵感。还有一个理由,霍金克服残疾、无所畏惧地探索真理的精神感人。

看不懂没关系,了解一下,对科学的热爱和崇拜总比崇拜无聊的明星有意义得多。不管在什么层次上的人,都渴望了解宇宙、时空。屈原写过《天问》,柳宗元写了《天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二律背反”,而且每个民族都有创生记,每种神话里边都一定有宇宙怎么创生的,这是文明的本性——想知道我们从何处来。

江晓原:我评价不高,那书用国内习惯的说法就是一科普书。而且科普书的成功标尺不是畅销,目的是让更多读者搞明白书中所说。但在现实中,我相信《时间简史》的读者十人中有九人都没读懂。他讨论的事情本身远离公众生活,公众本能的兴趣几乎是不存在的,书畅销完全是炒作的结果。国外的营销力度也很大,要是你说自己不知道《时间简史》那你完蛋了,你跟不上趟了。书引进中国后,出版社也用上这样的策略。

出版社凭什么决定对书投入这么大,那是它评估了书有潜质。而且霍金是西方媒体造起来的“科学之神”,在当代科学家中绝无仅有。全世界找能写这样书的人肯定能找到一千个,国内五个不止,只不过他们没工夫写。哪怕他们写了,比那书写得好也不顶用。

那本書里的内容远没有《大设计》重要,可是《大设计》的炒作力度小得多。《大设计》非常用力,有非常严肃的哲学思考,当然,有一个人配合着霍金写的。这肯定是霍金在为自己做某种总结性的思考,所以我把它称为他的“学术遗嘱”。在此后的七年里,如果说霍金还有什么重要的东西没有出现在《大设计》里,那只有一项——他对人工智能的警告。

刘兵:《时间简史》这本书的理解难度与关注度、销量不完全相符,尤其是国内。这种现象除了霍金的科学地位对他学术的保障,还因为他谈论的是很多哲学家、科学家关注的话题。同时,他的一些观念与人们日常的想法不一定一样。他的身体状况也形成了一种反差。再加上营销策略,使得这本书不只是常规意义上的科普传播的东西,而且成为一种以此为依托的文化现象。

一旦形成文化现象,它就有了某种独立性,比如成为时尚的象征。国内类似但差一点的,当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否大家都能到理解余秋雨的程度?但成为时尚以后,一定程度上就与作品本身分离了。文化时尚也是一种社会需求。

4

为何霍金一直无缘诺贝尔物理学奖?

吴忠超:我和大家一样不知为何。但大家都知道,让爱因斯坦得诺奖的是“光电效应”,它对量子理论来说当然是重要贡献,但比起爱因斯坦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却相对次要得多。关于相对论理论,没有一个人得过诺奖,马丁·里斯是前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980年代初霍金在家举行酒会时,他还对诺奖没给相对论理论而愤愤不平。

霍金学术界最好的朋友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基普·索恩,他去年因探测到引力波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霍金70岁生日的时候他做主题讲演,我在场。他最后说了很长一段话,认为诺奖必须给霍金,他从来都认为霍金比他伟大得多。

诺奖非常伟大这毫无疑问,但国内对它过度关注了。在西方大学里,如果一个人得了诺奖,大家都会祝贺,但学校给这个人的待遇没什么差别,也许给他一个比较好的停车位而已。

如果极度崇拜权威,就歪曲了真正的学术意义。举个例子,在语言上就有问题,在国外没有科学家这个词,就是科学工作者——scientist,但在中国一定要在里边分成科学家、科学工作者。有好多人因为媒体不说他是科学家而心里不爽,这本身就很可悲。实际上霍金做出最重大的研究“霍金辐射”之前,连副教授都不是,过后剑桥大学才把他评为副教授。我们对学术地位的理解或者人为制造什么学者之类的,太急功近利了。

江晓原:霍金的研究缺乏实证,这是他没得诺奖的重要原因。如果研究诺奖的历史你会发现,其实这个奖既颁给过若干不该得的人,也遗漏了若干本该得的人。不可能有绝对完美公正的事,诺奖对霍金而言只是一个遗憾,没什么了不起,他作为科学之神的地位早超越这个了。

5

为何霍金能成为明星科学家甚至被神化?中国能出现霍金式的科学家吗?

江晓原:稍回顾他的经历就能看到。

第一,出身高贵,他念的都是很好的学校,学历辉煌,早早成为皇家学会会员,当上卢卡斯数学教授。按照经典的学术标准成为一流的物理学家没有问题。

第二,他做的东西高冷,难以验证且非常超前。到现在为止,“霍金辐射”观测的验证几乎都没出现,也就没办法证伪。有些不服的人就说他的研究已经像玄学、神学了,修辞意义上这么说。但正是这种无法验证的前沿确保了他科学之神的位置,神的东西本来就是高不可攀、远离人间烟火的。

第三,他的病确实是炒作的必要条件之一,对造神运动有利。怪病使得他在世人面前怪异——到后来无法说话,手指也不能动。他要是一个正常人,就是一个比较杰出的物理学家而已。

如果只说明星科学家,那萨根、费曼、索恩都可以算是。他们成为明星的时候媒体都是深度介入的。中国科学界没必要刻意追求这个,如果我们中间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个这样的明星科学家,应该乐见其成,但没必要刻意培养。

刘兵:问题有两方面,一是这样的科学家,二是这样的科普学家。之前关于钱学森之问、教育已经讨论很多了,把那移植过来一样的。我们现行的机制、考核、价值判断一系列事情很难有良好的环境,也有我们积累的欠缺。机制、水平、关心、接受,综合来说我持比较悲观的态度。

6

大众、媒体的热切关注甚至消费是否对霍金的学术研究造成影响?

吴忠超:很幸运的是,等到媒体过度关注他时,霍金已经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他最早最好的研究是奇性定理,在1970年代初完成。他1974年发现霍金辐射,1983年提出宇宙创生的理论,对学术界来说,1970年代他已经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明星了,只不过大众不知道而已。他成为真正的大众明星是从1988年开始,他的最重要的事业已经完成了,所以不会受外面太多干扰。

江晓原:不会,学术界到了霍金这种量级的人,基本上就是神,没人能影响他。如果说炒作让他获得了世俗的名声和财富,对他而言也没啥刺激的。他弄他感兴趣的玩意儿,周围的人就在这里头选择有价值的推广、炒作,霍金也愿意配合他们,这一切形成良性的互动,很难用世俗的谁影响谁的模式去理解。他在和病魔斗争中表现的勇气和毅力本身是值得称赞的,谈论他的病不是对他苦难的消费,人们肯定没抱幸灾乐祸的心态。

7

如何看待霍金关于人工智能、外星人和探索太空的种种言论?(霍金认为需要控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以防止它们在未来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毁灭性威胁。他反对人类主动与外星文明交往,呼吁人类永久性移民到其他适合生存的星球上去)

江晓原:霍金对人工智能的警告我非常赞成,我可能是目前国内对批判人工智能最激进的人。我把人工智能分成三个阶段来看它的危害,近期阶段是失业问题,中期是与人类对抗,还有更远期的终极危害——假定它既不跟人类对抗也没学坏,但消解整个人类的生存意义,那样的话是人类自掘坟墓。

霍金更重要的警告在《大设计》里已经有了,就是不要主动联系外星文明。这我也完全赞成,我做过这类研究。这样的警告在西方已经超过半个世纪,只不过国内对于这类东西我们都过滤掉,通常翻译介绍进来的都是那些鼓吹要去找外星文明的。

刘兵:他对于科学发展带来负面效应的一些忧虑,外界的确对此有争议,但这也是他很重要的影响与意义。很多科学家只关心科学、技术是否进步,缺少一种更有人文立场的考虑,包括伦理、忧患、不确定风险……霍金能有这样的深入考虑,在科学家中是特别独特、有价值的。

猜你喜欢
霍金的诺奖霍金
聚焦诺奖
霍金的故事
《霍金》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诺奖也征服不了的好莱坞
霍金墓碑上刻黑洞图案
霍金的遗产——突破计划
吴忠超与霍金的师生情缘
向史蒂芬·霍金致敬
宇宙之王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