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习方式 建构历史有效课堂

2018-04-07 17:14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5期
关键词:新课程笔者历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新《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可见,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也是历史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学历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制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但是,长期以来,学生的历史学习大多采用简单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来获取知识。很多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长此以往,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因此,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进行探讨显得十分必要。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转变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自主学习,研究教材,寻找切入点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笔者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历史、主动探究历史的兴趣,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及时鼓励肯定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

“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即以培养学生独立能力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内在学习动机的需求下进行学习,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

例如,笔者在讲完二战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有关史实后,又联系了当今国际舞台上日本右翼势力猖獗,给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蒙上阴影这一大家敏感的话题,结合现实,引出以下问题:“日本为什么仍保留了天皇制?这一制度的保留对日本政局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猖獗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可以阻止日本向战争道路发展?”问题提出后,学生结合历史课所学习到的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加深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为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充分调动其主动参与意识,笔者还专门组织了专题讨论课。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各抒己见,表现了强烈的主动学习意识,从而将历史学习的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被动接受发展到主动学习,由历史的认知到历史的体验。这样,历史学习对学生而言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种自主学习氛围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合作交流,深读文本,发现生长点

“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历史结论”,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历史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能运用思辨学习法来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教学中,笔者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上课时笔者并不是按照以前“一对几十”的面对面讲授方式,而是将学生分作若干个小组。上课时,教室里出现的是以小组为单位聚集在一起。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由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本,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能成为现实。

如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教学中,笔者把全班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分别代表清政府、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农民阶级,通过四个场景表演重现当时的历史,探索不同的救国救民道路。这种方式使学生耳目一新,他们针对当时的国情和救国方案进行探讨。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认真而积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探究问题。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有效的,每位学生都在“动”:动脑、动嘴、动手。他们快乐地学习,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几个学生跟着教师走、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历史授课方式,真正让学生坐在了一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探究发现,多元解读,紧扣着力点

学会探究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历史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教学目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悟、所感。由于历史教学的内容是现实的,这就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倾听、质疑、说服、被说服、与人分享学习成果,从中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探究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提升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在探究学习中,学生学会了交流和分享学习的信息、方法和成果,也增进了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如在讲授“丝绸之路”时,笔者提前将学生分成历史、地理、语文研究性学习小组,确立了不同的学习探究目标,指导他们分头去收集资料。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学习探究目标和收集、整理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历史小组介绍了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如西安大雁塔、敦煌莫高窟、阳关等。通过寻访名胜古迹,再现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使学生触摸历史,形成强烈的历史意识。地理小组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地形、地貌特点及古今地名考证。丝绸之路从黄土高原出发,跨越黄河,经由河西走廊进入茫茫戈壁,向西延伸,显示了我们祖先征服自然的决心和勇气,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语文小组收集了大量有关描写大漠西域的诗歌,如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的《从军行》等,并在课堂上进行朗诵,活跃了气氛,陶冶了情操。这种的学习效果是个体学习方式难以达到的。因此,历史教师要积极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条件,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合作、互动、民主、开放的过程。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通过探究发现,学生变学会为会学,不仅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掌握了方法,还体验了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喜悦,有助于他们对事物正确态度、情感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等方式都改变了学生过去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把死读书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性、合作性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为学生的快乐学习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也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形象,而是“一身兼多任”,学生成长中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人……任重而道远,广大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关心和参与课程改革,积极探索与实践,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教育能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新课程笔者历史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新历史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历史上的6月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