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在新课引入前的方法相对比较单一,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一成不变的传统课堂引入方式转变为能让学生充满兴趣主动学习的新课呢?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就可以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之后引入新课进行较好的铺垫,同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枯燥的数学变成学生都爱学、爱听的课程。
例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体时,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把平面的图像联想成活生生的空间几何体,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如何看懂几何体的图像,并将其想象成具体实物的过程比较困难,那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这节课换一种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先进行简短的课堂引入,然后再利用计算机播放多媒体软件,通过展现实际生活中事物所具有的外在特征,引领学生欣赏生活中存在的各式各样的几何体,这样,用信息技术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境中逐渐提升学习兴趣,活跃数学课堂气氛,让原本害怕学习数学的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笔者认为,学生更喜欢也更习惯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方法。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在对数学中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枯燥的理论进行讲解和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未能具体地体现在课堂中,教师经常运用一步步推导的方法告诉学生这些数学中的公式公理或者定义法则等,再或者是直接忽略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去强加记忆。这使得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过程非常枯燥从而也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模拟枯燥的数学概念、过程,展现复杂多变的几何关系,也可以把原本抽象的事物变成生动的事物,让学生更加能够接受。此外,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中,也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把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内在联系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有立体感的探索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探索中开拓思维,从而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优点在于它能根据教学需要实现大小、远近、快慢、虚实、动静之间的转换,让原本仅能依靠学生想象力解决的问题跃然纸上。事实表明:如果能让事物具有动态特征,那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比静态时更加深刻,从而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上必修4三角函数图像的平移时,通常学生只能靠教师的讲解去理解、掌握知识点,学习过程比较枯燥,仅靠教师手中的粉笔和学生手中的笔去反复画图,如果不能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旦学生反复学习而始终不理解或者画图画不好时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数学软件制作三角函数平移时产生的动态图像,通过这个途径使学生感受平移的实际存在,把书本中的静态变成动态,把抽象变成具体,从而让学生看清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相比以前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完整的课堂教学一般分几个阶段:既有已学知识点的巩固复习,又有新知识点的传授和例题与练习题目的讲解。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全部通过板书教学传授给学生,很难实现教学容量的增加。例如:在高三的数学复习中,我们既要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复习,又要进行题目的讲解练习,同时还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如果按照以前的教学手段很难实现快速和大量讲解题目的教学目标,如果借助信息技术课件进行复习教学,在复习知识点时,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知识点,甚至练习的题目和解答过程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屏幕进行展示,这样就可以避免一点点去写,既可以加大教学容量,提高效率,还可以减轻教师板书的劳累之苦。
在新课程标准下,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很难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思想的不断发展与教学手段的停滞不前两者之间产生了冲突。若在教学中加入信息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既可以加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减轻教师的板书劳累之苦,而且还能突破地域限制,利用网络来获取各种教学资源来丰富课堂,扩充知识面,促使学生跳出课本局限,开阔视野,发散思维,还能省去让人觉得枯燥乏味的凭口空说,既节省了精力和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有效提升了师生的数学素养。
信息技术将数学教学中的复杂化为简单,抽象化为具体,用直观的画面将原本抽象的教学过程展现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接受知识,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譬如:数学教师往往都是非计算机专业出身,受计算机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或者在教学中不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一味注重使用多媒体的形式主义,背离了教学目标等。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课件的制作技术,制作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的课件,从而达到教材和信息技术的真正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