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思维活动。一般来说,它主要是指运用创新思维去思考固有的知识内容,经过分析与探究得出新的结论。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把学生放在课堂首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注重解释数学规律的发展过程和形成规律,让学生在逐步了解数学规律和数学公式产生的过程中,明白其中的关联性和联系性,将难懂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新讲课方式,以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方式来向小学生教授数学知识,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并注重引导小学生积极思考,开发其思维创新能力。
教师要创设形式多样的课堂情境,在情境中对学生提出问题,利用情境来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学习新的知识。同时,要引导学生采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的学习形式要注重多样性和有趣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有趣性和灵活性。同时,小学数学新教材也为小学生编写了大量生动有趣的课后练习题,以游戏、动手制作、比赛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尽量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求,为学生创造多种练习机会,帮助学生增强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提高其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进位加法的教学时,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进行20以内的加法,并达到一定的正确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将书本上的内容转化成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既能调动大脑进行思考,又可以获得学习的快乐。
教师在游戏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快速思考的能力,增强其运算速度和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采取分组比赛的形式,要求学生按小组进行学习和参加游戏,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能力,增加其合作意识,又能够考察其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题时,同样要注重题目的趣味性和多样性,要引起学生主动做题的兴趣,在做题中挖掘其潜在的创新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方式。教师首先要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所要达到的效果,对上课内容了如指掌,运用自如,要提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课堂教学形式并准备好教具,设计灵活有趣的课堂游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好上课节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转变上课方式和思路,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堂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对问题进行分析,当学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后,鼓励学生探究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其他方法,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通过猜想的方式活跃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在大胆猜想后进行主动探索以对自己提出的猜想结果加以验证,当学生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他们会感受到成功感,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思考、大胆猜想,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主动思考和主动创造的机会,教师要确保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有机会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在保持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形成。例如,在教学常用的数量关系时,让学生先完成社会调查,对多种商品的价格、各种常见车辆的速度加以了解,然后让学生将社会调查结果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再如,在指导学生掌握和巩固长方体表面积这方面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计算公式对教室墙壁的粉刷面积进行计算,问问学生要粉刷教室的墙需要买多少千克的涂料等问题,让学生觉得原来数学知识不是那么复杂,离自己生活也不是那么远,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积极思考、大胆想象,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都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亲自进行摆、折、比、量、算的操作,使学生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为抽象的教学活动提供较充分的感性知识,降低思维难度,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充分利用彩色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马上活跃起来,动手操作,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10”这个数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的摆法最多。这时,学生参与度非常高,都忙着寻找合成10的几组数,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摆的结果。学生通过操作学会了自己探索、发现和获得知识,从而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现阶段的教育要落实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素质要求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并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出发,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形成创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