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轩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00)
习近平文艺思想是在新时代面对国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关系下,立足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世界议题中,所提出的具有实践性、针对性、民族性、战斗性的新文艺思想。新时代习近平文艺思想是继马克思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邓小平文艺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中国新时期文艺建设实践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结合的新成果。其与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历史沿革一脉相承,同时又兼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的新思想、新任务、新标准,为当前的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指南与行动指导。
习近平文艺思想总结了十九大以来我国文艺事业的实践经验与新的发展目标,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中华美学精神与新的文艺批评标准两大成果,成为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核心内涵。其中,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审美的文艺批评标准成为促进文艺事业良性循环发展的根本动力。新文艺批评标准较全面且深刻地总结了历史文艺思想的宝贵经验,并直面时代前进的步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光明的路线与指导。为对新时代习近平文艺思想中的文艺批评标准有更深刻的学习,本文将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形成、具体阐释及其影响意义等三个方面分析,以期得出新时代习近平文艺思想、文艺批评标准的学习总结。
习近平文艺思想与文艺批评标准的根本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之上,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是进行一切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批评实践的标准,是对审美、艺术等问题全面综合的系统论述。其首先通过“人化的自然”同“直观自身”的角度肯定了人以实践劳动的形式与客观世界建立关系,形成了艺术的科学规律。
由此,我们可知艺术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历史成果,人民是历史与艺术的创造者。与此相承,恩格斯进一步阐释出审美意识同艺术形成的内在关系。他强调“社会存在决定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上层建筑及意识形态,劳动创造了人的审美意识并升华为艺术”。在这里,我们看到艺术是具有一定审美倾向性的阶级表现,任何艺术作品都有特定的艺术思想表达,从而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及美学价值。所以,在恩格斯《致斐·拉萨尔》的一封信中,他曾说道“我评价你作品用的是最高标准,美学和历史的标准”。可以看出,文艺批评在马克思肯定文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上,与恩格斯对于艺术作品情感思想上的统一,形成了美学与历史的标准。
马克思文艺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又产生了毛泽东文艺思想、邓小平文艺思想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这些都为新时代习近平文艺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历史经验与理论依据。毛泽东文艺思想主要体现在1942年5月2日、5月23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双百”方针等一系列举措上,其核心在于突出了文艺批评标准中的人民性。
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关于“文艺为群众服务与如何为群众服务”的基本问题,在“双百”方针上提出艺术要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发展美。这些都体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中“文艺为民”的合理内涵,艺术来源于一定人民群众的阶级基础。由此,“人民的”标准从“历史的”标准中抽离出来,成为文艺批评必不可缺的标准之一。在之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文艺思想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文艺批评坚持思想与艺术标准相统一,辩证地将以往政治倾向、阶级斗争任务的文艺发展方向概括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①从而形成了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观赏的文艺批评标准。这样的标准也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创作实践提供了思想指导。
经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文艺建设繁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座谈会”上,从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为推动文艺事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再次强调了文艺批评工作的重要性。在经过2014年10月15日的《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在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以及2017年10月18日的《在十九大报告上的讲话》,最终诞生了新时代习近平文艺思想。
同时,也昭示出新时期文艺批评标准向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审美的全新过渡,并为新时期的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提供了发展思路、思想指导。
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中针对文艺所提出的四个本质属性不仅是对今后的文艺批评提出了一个较明确的评价标准,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的文艺创作方向指明了道路。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要对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要形成对历史价值观的充分尊重。这对于培养民族自信心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文明,如果不注重对历史的传承与发展,是不会扎下厚重的根基的。当然,没有根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也不足以发展,更不能做到开拓创新、继往开来,立足于世界文明之林。在现实作品中,有许多注重历史叙事,同时兼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例如,2017年热播的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第一部的第一集开场由对《月旦评》的介绍,引入司马懿与杨修竞争对手的关系,其中对《月旦评》的年代、形式、内容都进行了考究的制作,从而体现了作品的历史价值。另外,在讲到甄宓与曹丕的爱情时加入了对政治残酷的历史叙事,将情节表现得丝丝入扣,同时,也将曹丕的性格刻画得丰满,体现了在大时代面前个人情感的无奈,符合历史定位,且具艺术色彩。但也有很多商业作品,打着历史大剧、宫廷大剧的幌子,传播一些低俗无趣或历史虚无主义的作品,例如,《相爱穿梭千年》、《寻秦记》,不尊重史实,盲目渲染爱情现实格调,只是披上了历史的外衣,没有任何实际价值。传承历史,就是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一味继承,要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才能实现历史的跨越与发展。
我们要坚持创作与发展人民大众所需要的文艺作品。充分了解人民群众喜欢什么、追求什么、需要什么,但也要对人民群众予以正面积极的价值引导,以人为本、文化养人、艺术养心,做到人民艺术与正确思想的统一。
例如,近年来的央视综艺节目《是真的吗?》,节目定位就是科普与生活,在节目中向大家介绍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奇妙、有新意的科学常识,引导人民学习科学知识,就是对人民群众路线的很好坚持。但是也有一些相亲节目,过渡炫富、娱乐炒作,从而脱离了人民群众,不具有人民性。例如,马诺在《非诚勿扰》中所说的“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对人民大众的思想意识不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文艺创作要立足人民,创作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积极向上的作品。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创作的根本也应为人民创作更多好的作品。
我们要始终把真、善、美作为衡量艺术之美的标准,创造表达人民真情实感、内容积极向上、具有艺术品位与艺术美感的作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创作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而真善美的时代风气正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最强的推动力,突出了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我国伟大的社会文化历程中,曾经产生过许多真、善、美的艺术作品。
例如,早期国产动画片《齐天大圣》,真实地再现了《西游记》中孙悟空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的性格,从而传递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是对中国古代名著艺术之美的精彩解读。但近些年来,也有很多低成本的商业片,大肆宣扬假、恶、丑的一面,充斥着虚假与漂浮之风,内容更是千篇一律的机械复制,将高雅的艺术欣赏转变为低俗恶趣的娱乐追求、感官享受等等。例如《海天盛宴》这部电影,就是低成本影片,电影的主题就是从富人的角度渲染色情与性的话题,同时,也包含有对穷人的歧视与贬低,这对于现实社会来说,影响消极,是一种对社会拜金主义的审丑心态。在文艺创作方面,我们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片面制造单纯的感官娱乐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迷失了创作方向的表现。这些问题对我们的启示是: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要始终坚持创作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坚持创作以真、善、美为标准的艺术作品。
我们要创作积极向上、具有审美品位的作品,不能够以丑为美,走低俗趣味的创作道路。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创作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深刻作品,引导社会与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无产阶级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中,我们虽然也可以看到作者从审丑的视角出发,去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面,但作者根本上是站在了民族大义的立场上,从国家与民族的角度出发,唤醒沉睡已久的群众,从而使作品达到振聋发聩、影响深远的作用。但当今的艺术作品中,由于商业的泛化,审丑现象本身成为了一种美感,对人民大众的审美心理产生了不正确的影响,容易造成艺术上过度的审美疲劳。例如,赵本山的小品《卖拐》,讲的是一对夫妻欺骗残疾人,推销轮椅的故事,对于现代人的价值观、道德观都有消极影响的一面。所以,文艺创作要树立崇高的审美观念,追求卓越,做到言为世则、行为世范的高道德标准至关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标准对于建设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开拓引领的作用,创作启迪思想、温润人心、陶冶情操的作品理念是时代所需、人民所盼的殷切事实。
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审美的文艺批评标准不仅为新时代我国文化事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也明确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必由之路,昭示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哲学精神直至新时代中华美学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②《论语》有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事之”。文艺批评的四个标准不仅为我国“文化兴国、文化强国”的战略奠定基础,同时也打开了中华文明立足世界文化之林的大门,彰显了中华文化悠远而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突出了以史为鉴的历史标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表明了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抒写时代的创作不二法则;“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体现了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内容丰富、兼容并蓄的创作实践精神;“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则显示出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审美价值力量。从毛泽东“思想与艺术标准统一”的文艺思想,到今天新时代习近平文艺批评的四个标准,无不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代性、战斗性、针对性、人民性的综合品格。而作为新时代我国文艺创作与批评亟需继承与实践的品格,我们更需要将习近平文艺批评思想的历史、人民、艺术、审美标准坚持与开展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曾说:“文艺作品不是神秘灵感的产物,他的艺术性、思想性、价值取向总是通过文学家、艺术家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来体现”。③
可以说,文艺批评的四个标准正是通过历史、人民、艺术、审美的不同方面有机完整地将艺术家、艺术作品、欣赏者与社会世界相统一,从而避免了“有数量缺质量、低俗泛滥、浮躁之风、作风漂浮、价值观缺失”等八种文艺怪现状的持续发生与恶性循环。坚持好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审美的标准统一,我们便可以进一步创作出“把握、发现、表达细节的审美表现力”与“驾驭历史,启示深刻的科学历史观”相统一的经典作品。
标准是文艺批评的灵魂,是把握创作道路的方向盘。习近平文艺批评思想中的四个标准遵循社会发展与文艺创作的规律,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弘扬,坚持站在为人民与社会主义服务的立场,反映出了文艺批评的根本职能所在。
新时代习近平文艺思想中的文艺批评标准必将为“增强作品现实性,彰显民族时代性,表现精深思想的艺术性,构建中华美学精神”绘制宏伟蓝图。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在新时代习近平文艺批评标准的精准把握下,我们奋勇前行,必将开创引领时代潮流、展现社会风貌的文艺新风尚。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②潘鲁生.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新时代意义[N].中国艺术报,2017-11-29.
③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潘鲁生.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新时代意义[N].中国艺术报,2017-11-29.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