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说现在的医院,廉价药越来越少了。廉价药的退出,一方面固然是物价上涨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利益的驱使呢?医者,仁心也。而实际上,很多医院却是奔着经济效益而去的。
古人常说,“人有不同,药有不同”。意思是,各人生活环境不同,生活习性不一,用药的方法自然也就不同。一般而言,廉价药所服务的对象多是穷人。历代的名医,用药多有效,就在于“知人善药”。宋代诗人叶梦得在其《石林避暑录话》里曾说:“古方施之富贵人多验,贫下人多不验;俗方施之贫下人多验,富贵人多不验。吾始疑之,乃卒然而悟。”这里所谓“古方”,其实就是贵药、好药和奇药,而“俗方”则指的是偏方、廉价药。
富贵人得病,多是慢性病,可以泡在药里,慢慢养;穷人得病,因没钱也没有时间养,因此要快治。《红楼梦》里那个使用“虎狼药”的太医,其实用的便是俗方。古典中医医法的一个要点,就是治病在人而不在病。明白了人,就明白了病。
穷人条件差,用一些贵药,结果还是治不好,无疑给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因此,名医都懂得从“仁心”角度去体贴“穷人的病”——治得好就治,治不好认命。如果一意孤行,往往会让人记恨一辈子。鲁迅先生一辈子都痛恨中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年时代买药而蒙上的阴影:“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地亡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