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在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感恩心缺失的“白眼狼”。那么,在优渥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会不会从“熊孩子”蜕变成“白眼狼”?如何才能避免把孩子養成“白眼狼”呢?
对于孩子成长的担心,全世界的父母都一样。
美国人克里斯滕·沃尔克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全家住在得克萨斯州的休斯顿。三个孩子分别是11岁、15岁和18岁,在拉扯他们长大的过程中,沃尔克有不少感悟,她将育儿心经整理成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在一个不懂感恩的世界培养懂得感恩的孩子》。
<img src="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lwdf/lwdf201812/lwdf20181214-1-l.jpg" alt="" />
沃尔克注意到,孩子总是有些贪婪的,“每次我给他们某件东西,他们总嫌不够,永远不够。他们总是想得到更多。”
孩子不但对从父母那里拿到的东西不知足,而且对父母从何处得到这些东西不关心,毫无感恩之心。在沃尔克看来,没有人计划养一个自私的或被宠坏的孩子,都梦想自己的孩子无私、慷慨和有感恩之心。但同时,父母们都深爱自己的孩子,恨不得想给他们整个世界。
不过,孩子想得到“他们想要的世界”时,父母如何对孩子说“不”,则是一个技术活。而只有父母对孩子审时度势地说“不”后,孩子才会逐渐了解机会成本,才会真心地说出“谢谢”来。
居住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郊的凯瑟琳·克尔梅就正试着在两个年龄分别为12岁和17岁的儿子身上培养感恩之心。克尔梅称,儿子的一些同龄人缺乏最基本的感恩之心,例如不懂得看着成人的眼睛表示感谢。她直言,对得到的一切,孩子觉得理所当然,对家长“严重缺乏尊重” 。
这些母亲的感受反映了一种社会风气的变化。在美国约翰·邓普顿基金会开展的一项全美在线民意调查中,59%的调查对象认为,当今社会大多数人不像10年、20年前一样心怀感激。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年龄群中,年纪最小的人群,即18~24岁的年龄群定期表达感恩之情的比例最低,仅为35%,并且多是出于利己因素而表达感激。
面对成群滋生的“白眼狼”,父母的言传身教对阻止孩子成为“狼人”尤为重要。比如,要在感恩的环境里培养懂得感恩的孩子,在家庭中培养真诚的感恩精神,创造让孩子时刻大声说出“谢谢”的家庭环境。克尔梅称,从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开始,她就想方设法让感恩成为一种家庭习惯——而现在感恩已经成为了一种规范。
对孩子们而言,发现并认可那些让自己生活受益的人群至关重要。克尔梅称,“在一个如此缺乏凝聚力、人人只关注自我的社会,感恩是一种共同纽带,是让人与人之间相互连接的最佳方式之一。”
她鼓励孩子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而不仅仅是在收到生日或圣诞礼物时寻找感恩的源泉。她还以身作则教孩子们学会感恩。当孩子们在家里帮忙时,例如看到垃圾筒满了帮忙倒垃圾,或者帮助开门时,她会对孩子们说谢谢。而现在,她每次将晾晒好的床单放到孩子们床上、陪他们外出活动或者为他们做饭时,孩子们也都会表示感谢。
培养感恩的孩子,永远为时不晚。
“白眼狼”要求占有,而分享则是表现感恩的好方式。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任教的琼·文廷纳通过把一些物品捐赠出去,来表示对自己所拥有一切的感谢。她和丈夫、女儿已经把感恩节变成了一场圣诞前的清理:在为感恩节置办新物品之前,他们会把和感恩节有关的旧物品送出去,把玩具、衣服、美术用品等送到当地的慈善机构。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定期感恩生活的赐予会带来诸多心理和社交层面的好处。让孩子们领会感恩所带来的喜乐,永远不会太晚。感恩之心可以在任何年纪得到培养,无论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一种心情、某种社交情绪还是某项个性特征。
研究者发现,懂得感恩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恩对象范围往往更广,如朋友、健康的体魄、大自然、工作等都会让他们更强烈地体会感激之情。对他们而言,感激不仅仅是一次性地说声“谢谢”。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感恩还是一种精神情绪,无论这种情绪是以直接还是间接的方式得到表达。”马萨诸塞州贝尔蒙市麦克林医院精神与心理健康项目负责人大卫·罗斯马恩说。
仪式感会增加这种感恩之情,父母可以带孩子去体验一下阿拉斯加原住民的感恩祭,那里表现出的分享精神可能会给孩子带来震撼。
感恩祭在阿拉斯加原住民的生活中沿袭了数千年之久。这是一种特殊的盛宴,会准备很多丰盛的家常美食,人们载歌载舞并互赠礼物。主人会依据传统宴请数以百计的宾客,并馈赠大量的现金和礼物,如毛毯、独木舟、缝纫机、面粉、菜肴等,而其中的大部分礼物也是主人以前做客时得到的馈赠、
感恩祭一般在秋天捕鱼季即将结束时举行。据估算,每年部落成员间互赠的礼物和金额总值高达200万美元。其实,这种仪式带来的社会效益远超出经济所反映的效果,因为慷慨的仪式发挥着经济、社会、宗教和政治的黏合剂的作用。在阿拉斯加,感恩的精神让复杂的社会结构趋于和谐,这对社区非常重要。
让孩子体验类似的感恩举动不但会让他们远离“白眼狼”,还有利于身心健康。在由罗斯马恩博士牵头的一个研究项目中,研究者对400多人进行了在线调查,以评估其总体感恩程度及身心健康状况。研究者们发现,懂得感恩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往往更低,身心也更健康。
对于孩子来说,懂得知恩图报可以为远大前程奠定良好心态。有些孩子要等上大学后才能意识到感恩对生活的帮助,而如果他们能早点避免做一个“白眼狼”,会更好。
青春期是孩子逐渐形成价值观的时候,他们也在通过反省来打造更好的自己。耶鲁大学2018年1月份开设了名为心理学与美好生活的课程,10天内约有1200名学生,也就是近四分之一的耶鲁本科生选了这门课。课程由42岁的心理学教授劳丽·桑托斯讲授,试图通过每周两次的课程指导学生们如何过上更快乐、更满意的生活。
“学生们想要改变,想让自己更快乐,想改变校园文化,”桑托斯博士说,“如果学生们能因此养成好习惯,比如更懂得感恩、减少拖延、增加社交联系,那么我们实际上是在为改变校园文化播下希望的种子。”
通过选择心理学课程,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在学习感恩。懂得感恩所拥有的一切能让人自然而然地学会应对挫折。懂得感恩的人也会遭遇艰难困苦,但是他们往往能换个角度看待挫折,在重重困难中看到积极的一面。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贾科莫·博诺称,“在管理自己的生活以及寻找未来重要目标方面,更懂得感恩的学生表现更胜一筹。”他说,“是否懂得定期表达感激之情是青少年是否茁壮成长的试金石。”
怀有感恩之心的青少年与同龄人的关系更好,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积极的性情让自己显得更有吸引力。2015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们针对大学生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发现,人们更愿意与对自己表达感激之情、懂得感恩的同学保持联系。怀有感恩之心的学生拥有更温和的性情,为人更友好,也更懂得为他人考虑。
避免养出“白眼狼”,父母们要让孩子们在人际交往中多说“谢谢”。即使是为了得到形式上的感谢,不少家长也绞尽脑汁,如通过督促孩子们写感谢信等方式教他们学会感恩。但是专家们建议,家长们的良苦用心可能适得其反,孩子们必须学会如何怀着感恩之心去“思考”,而不仅仅是“不走心”地去完成“致谢”这个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