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治敬,温崇凯
(1.天津市宁河区中医院,天津 300467;2.台湾温崇凯中医诊所,台湾 台北 10489)
受温崇凯温氏现代针灸学和笔者“微观中药西用”配药模式的启发[1],均是依据现代医学理论指导应用针灸和中药,取得显著疗效。笔者进一步深化研究,提出现代针灸“病变穴”和“功能穴”新取穴规则,旨在全科和西医临床普及。探讨如下。
针灸在治病历史上,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针灸治疗的疾病达300余种,其中首选疗法43种,配合疗法100余种,但是近些年未得到重视。据统计大约40%接受过针灸治疗受访者,是由无执照的针灸师治疗的[2]。这里既有政策原因,也有百姓认知度,还有主流医学排挤因素。笔者认为,让针灸走进全科基层卫生,如同“微观中药西用”新观点一样,均为西医理论与临床针灸和中药的融合[3],是保护和发展针灸事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创意现代针灸新取穴法,可溯源到1400年前孙思邈“阿是穴”,“阿是穴”因不能被中医经络学所诠释而称奇穴,视为现代针灸创新取穴的基源。剖析温氏现代针灸学依据西医神经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理论知识指导取穴获得成功,得到较多国家的认可,可谓“现代针灸”创新典范;小针刀参考“阿是穴”病变部位取穴,运用西医多学科和西医师操作,为“现代针灸”创新取穴开辟新路;近年来围针法及CT病灶定位围针法等,按照病变部位(或体表投影区)以及体表肿物、斑、疹周边围针取穴,当属“现代针灸”创新取穴之举;临床常用的腹部术后肠麻痹足三里注射新斯的明,腰腿痛、关节炎、腱鞘炎等用局麻药加糖皮质激素痛点封闭以及诸多的穴位埋线等,已被西医临床广泛应用。如此种种,未应用中医经络学理论指导应用的针灸,为“现代针灸”创新取穴奠定基础。
依据人体自身生理机能调节机制和西医理论指导应用的针灸,以区别于传统中医针灸。创意依据如下。
依据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人是一个超巨系统”人体论,一个超巨系统要在与环境、社会、人间等诸多有害因素抗争中维持百年正常运转,必然有一套相匹配的超巨调节系统做保障。有伤害就有修复,有病态(失态)就有稳态,这是所有生物体与生俱来的生存机能,可谓人体“自愈力”所在[4]。
依据日常小伤、刀伤初期很长时间痛觉不显或缺如,而麻木感明显的体会,可能就是伤处激发机体“自愈力”的启动,促进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合成增加的结果;对伤口缝合粗糙高洼不平或是留有肉赘畸形者,经过一定时间,伤口一样自修成与比邻皮肤一样平坦光滑;诸多小伤、小病、慢性病不治自愈等现象。特别是今年华西医科大学运用3D打印人工血管在猴腹主动脉截断6 cm吻合,两个月后处死猴子,发现在人工血管内完全长出正常血管获得成功。这一成功发明者认定为是机体自愈力的结果。启发笔者粗浅推断:人体“自愈力”激发点应该源自于“病灶”(失态区)。依据治疗学的第一原则是自然痊愈力的利用,有人研究,人体自有“药铺”,60%~70%疾病可以自愈。依靠和发挥机体的“自愈力”来防治疾病正成为治疗学发展的新方向[5]。所以,笔者推论“病变”(病灶)与“自愈力”关系密切。这一研究或许为解释“阿是穴”理论基础,为提出“病变穴”提供了重要依据。
根据近50年大量研究表明,针灸效应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机体的机能状态。如果刺激某一腧穴能够对某一器官的机能产生影响,其作用是兴奋的还是抑制的,最主要的是由该器官所处的机能状态所决定的[6]。病变源(失态源)引发机体超巨调控系统利用生物学语言,如一些细胞因子、肽类激素和神经递质以及它们的受体等[7],进行着信息传递,充分发挥调节生理功能以稳态,应该积极发挥这种人体“自愈力”。
机体“自愈力”具有“节能”智能化特性,表现出小伤害、小修复、小调控;大伤害、大修复、大调控的现象。笔者假设有“等级制”规则存在。研究表明,针刺效应的强度也与机体状态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表明确实存在“针刺效应与机能状态的数量相关规律”[6]。机体可能就是依据自身受伤害程度或失态(病态)程度,有的放矢调整机体相关生理机能的调控级别以对应之。大量的研究进一步提示针灸的疗效与免疫调控有关[8]。疾病的发生和愈合迟缓或不愈合是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的结果,免疫功能紊乱存在免疫耐受、免疫缺陷和超敏反应等。机体是否会存在免疫误判(如自身免疫性疾病,乙肝病毒感染出现发病和不发病结果等)、免疫不及(如某些炎症难消、疾病延迟愈合、增生、息肉和癌症等),有待医学证实。对于免疫功能紊乱的调控,针灸可能是较适合方法之一。针灸刺激相应的腧穴,激发或调动机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即自愈力,从而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9]。所以,要重视和充分利用好人体超巨调节系统。
中医针灸取穴原则分远道取穴、局部取穴和邻近取穴,三者可独立应用[10]。其中后两者均为“病变区”或临近“病变区”取穴,可见“病变区”取穴是针灸取穴之本,可谓主流取穴。以体表膝部和内脏胃、脑取穴为代表进一步解密如下。
2.2.1膝部病变取穴规律有学者检索728篇文章,得出结论:频率超过100次穴位依次为:犊鼻、内膝眼、阳陵泉、血海、足三里、梁丘、阴陵泉、阿是穴。最突出的特点是所有高频显效穴位均是围绕着膝关节周围;有研究尝试以膝盖中心点向周围5~7 cm取8个点所谓奇穴,疗效显著[11]。
经过对膝部穴位研究,人体任何一条经络,只要经过膝关节,其近膝关节的任意穴有治疗膝关节病的功效,并且越临近膝关节,其临床应用频率也越高,见图1。进一步揭示膝部疾病按病变部位取穴规律。
图1 膝关节病所取穴位图
2.2.2胃病取穴规律在人体腹部穴位图中,发现胃病穴位形成了与胃解剖部位相一致的体表投影区,在其内所有穴位无一例外的均有主治胃病的功效,而胃投影以外则无,见图2。另外,在胃投影区以外向左下方附带胃上和胃乐穴,为新发现专治胃下垂的奇穴,这又符合胃下垂或低张胃体表投影位置;在其上方还有新发现的提胃穴和创新门穴,笔者认为这两个穴是在人体胃近端1/3与中段1/3连接处胃大弯侧(胃电起步点)附近[12],而胃电起步点可有促进胃蠕动和排空作用。鉴于胃上穴与胃乐穴用于胃下垂。正符合胃是一个游移度比较大的脏器,这些新穴更进一步验证与胃部移动体表投影取穴的一致性。
图2 胃病腹部穴位图
在人体背部夹脊穴,以温氏“自主神经调控”解释更合理,因为在脊椎前缘两旁附有支配内脏交感神经链,肝俞(T9)、胆俞(T10)、胰俞(T8)位置恰在T6~T10支配胃肠交感神经干上,具有抑制胃肠蠕动(解痉)和胃液分泌作用[1]。另,在背部左侧新发现的溃疡穴可能与十二指肠后壁溃疡在腹膜后有反应有关。总之,胃病取穴同样验证了按病变部位(或体表投影区)取穴的规律。
2.2.3脑血管病CT病灶定位围针法CT病灶定位围针法是一种完全没有穴名的任意穴治疗。这种创新取穴方法,以CT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最近距离的体表投影区周边为针刺部位,用针灸4~8根,实施围针疗法,针刺方向皆指向病灶中心。据多加医院临床对比报道,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头针法[13]。这些创新更有利的支持病变部位(或体表投影区)取穴规则的合理性、实用性和显效性。
总之,纵观中医针灸取穴规律:脑、头颅五官、口腔、咽喉部位疾病取头、面、颈部穴位;心肺疾患在胸、上背部取穴;肝、胆、脾、胃疾病在上腹、下背部取穴,进一步可分肝病可在肝区体表投影取穴,胆囊病可在胆囊区体表投影取穴;肾、肠、膀胱疾病在下腹、腰骶部位取穴[10]。见表1。显示所有脏器患病均有在其病变部位(或体表投影区)取穴的规律,这一规律为设置“病变穴”奠定了理论和临床依据。
表1 头面躯干腧穴分部主治情况
自1976年朱汉章教授创建小针刀以来,广泛运用于临床骨科、康复科、肛肠科、整形外科等疾病,均取得显著疗效。其作用机制为松解软组织粘连、调节动态平衡及酶通道开放、激发自身免疫、慢性无菌性变应性炎症、创伤修复、炎症因子代谢等[14]。特别是对切割分离骨膜,造成骨创伤、产生骨折样效应,产生骨折修复反应,疗效更佳[15]。小针刀主要是在病变部位周围寻找痛点,结合体征、X线片、MRI片等检查,在局部寻找最敏感的穴位或痛点。小针刀取穴实为借鉴“阿是穴”,以病变为核心,在其周围任意取穴做剥离,造成人为伤害,以加大刺激机体提高修复能力。可谓“现代针灸”创新取穴。
近年来兴起微振疗法,利用低频振动或高频、低载振动治疗骨折和骨关节炎或防治骨质疏松等疾病。0.2~0.5 Hz的低频振动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成骨活性物质分泌,对低频振动应用于骨折治疗有指导作用;32 Hz、0.3 g的振动可以有效的对抗骨质疏松[16-17]。笔者认为,微振疗法与小针刀均体现出对受伤处或病灶向大脑中枢输送的信息人为的夸大或增强,以提高机体对受伤处或病灶的修复力度,从而促进伤处愈合或病变痊愈。揭示加大对机体刺激力度可以提高机体自愈力。
回顾近年来出现的鼠爪刺法、围刺法、双针刺法、三针法、倒马针法、丛刺法、局部多针刺法等。创意的核心,即在病变部位或腧穴周围,用多针对病变部位同时实施强刺激的方法。旨在通过加强针感和提高刺激量来提高临床疗效,均取得显效[18]。围刺法还有用于体表肿瘤(包括甲状腺、乳腺)、结节、囊肿、增生性肿物等,都有针灸治疗成功案例。还被广泛用于黄褐斑、痤疮、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腱鞘囊肿、网球肘、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慢性盆腔炎等[19]。具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张耀华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数百例的体会[20]:围针法可直接作用于病位,加强对局部的刺激,改善局部血运,在治愈疾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围刺法同样不用经络取穴,此种创新,同样属于“现代针灸”创新取穴范畴。
总之,通过深入研究针灸取穴规律,研究临床应用规律以及近年来诸多创新取穴规律,得出局部取穴和邻近取穴为主流取穴,并且越来越倾向于按病变部位(或体表投影区)取穴的规律。同时针效似乎也有远道不如近取或局部取穴为佳的规律。如足三里穴具有对胃肠道运动双向调节作用,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症[21]。但是对于动力障碍性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如近取中脘、提胃、创新门(胃部体表投影)等效果好,而后者又不如在人体胃近端1/3与中段1/3连接处胃大弯侧(胃电起步点)附近取穴(起步点体表投影,即“功能穴”)疗效更佳[12]。但是对胃运动最强的刺激莫过于对胃脏直接刺激,如胃镜触及胃壁会引起强烈频繁收缩而恶心。笔者还发现某些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患者仅服中药治疗半年,因胃镜检查较频繁,结果无1例癌变,是否为频繁活检(相当于给胃小针刀治疗)刺激自愈力而就[22],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对于溃疡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足三里也不如T6~T10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温氏现代针灸学自主神经调控交感神经链投影区)取穴疗效好。至于便秘型肠易激,足三里不如S2~S4(温氏现代针灸学自主神经调控乙状结肠和直肠副交感神经)取穴疗效好。至此,针灸疗效可能存在由小到大的规律(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远道穴<邻近穴<局部穴<病变穴。
笔者认定“阿是穴”可谓现代针灸学真谛,据此创新“病变穴” 和“功能穴”为“现代针灸”创新取穴基石。另外还发现,随着针刺强度(多针、围针、小针刀)增加,有与疗效成正比的关系,尤其是达到伤害程度疗效剧增,如切割分离骨膜,产生骨折样效应,产生骨折修复反应,疗效更佳[15]。作者认为这有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现代针灸的特色和方向。
“现代针灸”创新取穴法,笔者提出“病变穴”和“功能穴”两种规则。供西医临床和全科医师普及推广应用。将针灸冠名“传统针灸”和“现代针灸”。
“病变穴”,即在病变部位(或内脏体表投影)取穴。“病变穴”是由孙思邈阿是穴演绎而来,阿是穴为临床上按压撮捏检查病体时,如果碰到反应敏感部位(快或痛),病人会啊的一声,因此名为阿是穴[23]。阿是穴的形成病理机制,是局部炎症作用和整体神经体表投射的综合结果(与内脏疾患的体表牵涉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4]。现代医学研究,阿是穴能反应病候,伴随着疾病的出现而出现,随着疾病的消失而消失,因此,阿是穴的实质是疾病病理改变在体表的反应点,或在疾病的附近[25],即病变临界区。得出痛处深部即为病变处(或病变体表投影区)的规律。至此笔者演绎推理:阿是穴=痛是穴=病是穴=病变穴。
既然“阿是穴”历经1400年临床应用不衰,疗效显著,由此衍生的“病变穴”具有效性。当然“病变穴”不只限于痛处病变为穴,而是涵盖现代医学影像学、内窥镜、实验室及病理检查等确诊的所有疾病部位均为穴(包括脏器、组织病变体表投影区)。这是基于有伤害就有修复,有失态就有稳态,人体“自愈力”孕育而出[4]。至此,被解密的“阿是穴”围绕“病痛”取穴的规律,与作者提出“病变穴”,可谓一脉相承。但是,两者有别。前者痛为穴,可痛处不一定是病变部位,而不痛不一定没有病理和生理改变;后者特指病变区域,不管有无痛感或不快。
至于“功能穴”,为借助患者自身一切组织器官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生理功能而医病,这是“现代针灸”创新特点所在。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生理活动,如温氏现代针灸“自主神经调控”;各内分泌腺体分泌的内分泌功能,取其体表投影为“功能穴”;耳针,以现代医学全息理论解释,耳朵为唯一体表与内脏相连的迷走神经所在(依据脏器定位穴,可谓支配所有内脏迷走神经穴)等。这种利用自身生理功能来调节机体失态(病态)状况达到稳态(病愈或缓解),体现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之人体“自愈力”所在[7],这正是笔者“功能穴”设计的初衷。
利用脏器某种生理功能来治疗疾病,如任脉六穴(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和天突穴)具有明显的增强小鼠胸腺免疫T细胞所分泌的IL-2活性、HK细胞活性和胸腺重量以及调节失衡的免疫球蛋白的含量[26]。可用于癌症、病毒性等疾患之“功能穴”配穴,恰巧这些穴位在胸腺体表投影区;针刺“肾俞”和“足三里”穴,会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表达升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升高[27]。可用于所有非细菌性炎症、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等的治疗,恰巧“肾俞”穴在肾上腺体表投影区;所以,“功能穴”取穴,就是在选取具有某种生理功能的脏器在体表的投影,任取最少2~3穴。所以,“现代针灸”创新取穴法只需在病区取主穴“病变穴”,再依据病因、病机和病理治疗原则选取“功能穴”为配穴。
相信现代针灸“病变穴”和“功能穴”创新取穴法,因简便易行,定会在西医和全科医师中广泛普及,尤其适宜在基层医院、乡医、家庭医生,甚至家庭保健。使针灸成为主流医学治病的利器,开启中西医融合的先河[3],有助于现代医学的发展。
①关于“病变穴”体表投影取穴,鉴于深部脏器因有组织器官相隔影响效果,以后可试探激光或超声针灸(内脏针灸)以提高疗效;②对于无具体组织和脏器的病变,如高血压、高脂血、失眠、疲乏等,现代针灸无从下针,可谓弱项,仍需传统针灸;③“功能穴”为新提法,还需大量积累临床病例验证。望同道指正。
参考文献:
[1]郑治敬.微观中药西用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2):133-135.
[2]胡凌娟.针灸临床服务发展现状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10.
[3]郑治敬.中西医融合初探[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6:373.
[4]王强芬,邹明亮.关于中西传统医学对人体自愈力研究的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2):213-214.
[5]祝世讷.治本——开发机体的自主调理功能[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1):3-5.
[6]陈少宗.针灸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规律的3种形式[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2):62-65.
[7]李立希,管悦,孙桂珍.中医药治病疗效的机理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13-14.
[8]刘建桥.针刺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功能失调早期影响的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2-3.
[9]王蕊,郭扬,史丽萍,等.试论针灸激发人体自愈力[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3):66-67.
[10] 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中国针灸学概要[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5:35-155.
[11] 傅键强.膝关节骨性骨关节炎针灸取穴规律初探[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20-56.
[12] 郑芝田,林三仁.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3-205.
[13] 张君.CT定位围针法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28-40.
[14] 丁宇,王燮荣.针刀医学原理及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5):4594-4596.
[15] 韩震,曾展东,周雄,等.股骨头坏死针刀治疗机理和方法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二00七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37-40.
[16] 江建明,孙炜,吴一民,等.低频振动下成人成骨细胞动力学响应的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10):613-616.
[17] 杨艳芳.高频、低载振动对抗骨质疏松装置的研制及动物实验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1-99.
[18] 梁小华.局部多针刺法的临床运用及其规律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3-6.
[19] 许峰巍,尚秀葵,王红星.围刺法治疗结节性疾病临证举偶[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8):136-138.
[20] 张耀华.针刺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体会[J].中国针灸,1996(2):23-24.
[21] 郑治敬,王树强,陈桂香.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8(11):981.
[22] 郑治敬.“微观中药西用”治疗慢性胃炎289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5,36(7):79-80.
[23] 田丽芳,田阳春.论阿是穴与阿是之法[J].中国针灸,2003,23(12):756.
[24] 许云祥,郭菡,陈桂珍.阿是穴形成及其镇痛机制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6):31-33.
[25] 贾一波,王金淼.阿是穴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8):42-43.
[26] 袁红.针刺任脉六穴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1:3-4.
[27] 成词松,褚毅晖,彭晓华,等.电针调整慢性疲劳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中枢机制[J].中国针灸,2013,23(1):53-58.